2017年5月23日上午,英语学院的副教授文玲霞老师应邀来到新传新闻编译课堂,为学员们分享自己的翻译经验与体会。交流的题目叫做“To Draw a Mind-map in Chinese”,本文总结并部分介绍了文老师的经验之谈。

这堂课的主角文老师,可谓大有来头。最近,她正着手翻译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宗璞的《野葫芦引》第一、二卷(《南渡记》、《东藏记》)。中文的意境很多时候用英文无法体现出来,中文读出来的让人意犹未尽的句子,用英文也无法真实的传递,她希望通过自己的翻译可以最大程度的还原中文原来的意味。2015-2017年,她完成了《彼得潘》、《爱丽丝梦游奇境》、《经典英语短篇小说集》三本书的翻译。

课前的热身介绍,由新闻编译课蓝老师主持

 

她与同学分享了翻译的几个小诀窍:做翻译,首先要保证足够的阅读量,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她提到英译汉时,要先消化英文,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图,再抛开原文描述,看图说话。

 

翻译的几个小诀窍:做翻译,首先要保证足够的阅读量,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英译汉时,要先消化英文,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图,再抛开原文描述,看图说话。

 

其次,她强调,形态变化、词序和虚词是英语表达语法意义的三大手段。英语采用拼音文字,句子有语调,汉语却不同。她以中英文询问对方吃早饭为例,You still haven’t have breakfast? “使用英语询问时常常用扬声语气,但中文这么说来就太奇怪了。”

讲到英语的构词形态变化时,文老师提到了起构词作用的词缀。她分析了“13恐惧症”(Triskaidekaphobia)这个超长复合词,其中“tris”表示triangle“三”,“kai”表示“和” ,“deka”表示decade“十”,而“phobia”意作恐惧症,整个单词的意思是“fear of the number 13.”

其实,词缀并不仅仅出现在英语中,现代汉语也在利用词缀,常使用一些范畴词,如作用、心理、态度等。英译汉时,Abstraction —抽象化,necessity —必要性,Relativity相对论,intensity 强度等;范畴词的字数通常较少,用的也较为模糊,需要看动词的搭配。

文老师的形态变化特例

她讲到,英语通过词形变化,改变词性。用这些词灵活组句,可以表达一个几乎相同的意思。这也使得很多情况下,英语常极尽啰嗦之能。道歉时,简单的一句“I’m sorry” 似乎诚意不足,还得用“Served my apology for…”来表达自己诚恳的歉意。但同时,由于汉语没有词形变化,就难以用这么多的句式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川透文章来找茬

英汉互译时往往要改变词性、转换词类才能通顺的表达原意。

她选取了川透社最新发表的6篇文章做举例指正。其中一篇文章:美国人为什么那么爱笑?(Why Americans Smile So Much?)里有这样一句话:A country’s level of instability, that study found, might be why people who seem happy for no reason in.

文老师将其译为:这一研究发现,国家越不稳定,那里的人们可能就越不爱笑。此句中,不稳定(Instability)是名词,在英译汉的翻译中,将其译作形容词稳定的(instable),并合情合理的添加了越…越…,是由于汉语中形容词可以做独立谓语。英译汉时,也可以根据前后文的逻辑关系添加原因、结果。

在她看来,汉语常用一个动词描述一个完整的事件,这在流水句中尤其明显,比如吹风了,打雷了,收衣服了。在做非学术文章(如杂志、社论)的翻译断句时,她强调应将逗号之间的长度控制在7-13个字,学术论文除外。汉语中,名词前的修饰语较少,可以将其断开,变成独立的谓语句子。

 

汉语常用一个动词描述一个完整的事件,这在流水句中尤其明显,比如吹风了,打雷了,收衣服了。在做非学术文章(如杂志、社论)的翻译断句时,她强调应将逗号之间的长度控制在7-13个字,学术论文除外。汉语中,名词前的修饰语较少,可以将其断开,变成独立的谓语句子。

 

她说:“不管句中的动词以什么形式出现,都要看此句的时间顺序。先有原因(question),才能有结果(figure out)。英译汉时常常需要变动语句结构或顺序。原则上先确定动词,再按时间顺序排列,理清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文章中还有这样一句话:Other than causing consternation for tourists, th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value and uses of smiles are also why it can be hard for iconic American companies to expand overseas.她将其译为:除了让(外国)游客惊慌失措以外,与微笑的价值和使用(范围)相关的文化差异,也成为了美国主流大公司向海外扩张的障碍。

句中提到了三件事情:casing consternation, hard, American,她将其按顺序排列。为保证语句的并列,还得添加少量范畴词,如范围、障碍等。她强调,表达同一意思时,汉语喜欢使用双音节词2+2,如铜墙铁壁、惊慌失措等。但英语却不太喜欢同义重复,这使得语言互译时常出现读者Get不到点的情况。

在她看来,翻译时常常会遇到词性形态改变的情况,这可能损害原文语意。即使句子功能发生变化,也要保证译文好看,还得保住原文的主要意思,如and的三个并列词可以译为并存、同在和盛行。

 

翻译技巧的示例

第一,英汉句子的主要成分如主语、谓语动词、宾语或表语的词序基本上相同,但英语词序倒置的情况比较多。比如,英文中常先说事(what),强调主题。中文却一般先强调人(we),这是由于我们“万事皆备于我”的思维方式导致的。比如说:What in the world do you mean? 你究竟什么意思呀?

以川透上的文章:奥巴马的白宫夜生活(WASHINGTON — “Are you up?”)中的一句话为例, the Treaty Room, his private office down the hall from his bedroom on the second floor of the White House residence.

她将其译为:从白宫住处二楼的卧室撤退,转战到楼下大厅的协约室,那里也是他的私人办公室。在她看来,这样的场景描写其实很难翻,要做的就是先把英文消化,在脑海中形成一幅方位图,再用汉语精确传达。文学中有不少的这样的场景描写为下文做铺垫,上下左右的场景描述像电子全镜头一样。

她说:“which 重复修饰限定,译文可直接另起一句,每个which从句都可翻译成独立的句子,短语可以作定语塞在名词的前面。”以川透上的另一篇文章为例:中国穆斯林美食入门(A Brief Introduction to Muslim Chinese Food)中有一句which is the most prevalent spice of the cuisine.她将其译为:孜然是最受欢迎的烹饪香料。

第二,汉译英之所以很难,是由于翻译时译者常常使用因此等连接词,或者反复使用“我们”等代词,可以使用逗号代替连接词。英文着重强调动作而不是细节,如He killed a person,我们将其译为他杀了人,而不是杀了一个人。也要注意A man在英文中通常指一类人,而不是一个人。这同样用于动物上,如A horse is a useful animal,我们译为马是有用的动物,而不是一匹马是一种有用的动物。

课后同学们对于文老师的课也有自己的一些感触,刘子豪同学认为,我们从新闻方面考虑,但是英语专业更多的是从语言方面考虑,角度的切入感觉不一样,新传的新闻编译老师是先从整体的文章入手,先要弄清楚这篇文章的核心是什么,但是文老师更多的是从每个段落,每个句子的语法结构语言入手。他希望以后在做新闻编译的时候可以把两者都结合起来。

杨璐同学觉得专业的翻译对质量要求更高,也有更多的理论规范。平时自己做翻译练习时,可能感觉不到这样的差异。让新闻专业学生多接触一些翻译理论,英文专业学生多接触一些传播技巧,可以让双方都获得更好的成长吧。【全文完】

作者:朱诣琛、郑亚昕
校改:三表叔
觉得赞就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