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农村地区普通的全科医生。
医疗困境
医院里排队挂号的场面蔚为壮观:开门前,患者就排起了长龙,其中不乏一些老人与虚弱的病人。他们费劲心思只求拿到一张挂号单。
医疗资源严重短缺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患者略过全科医生,直接去大医院专科就诊,大医院始终人满为患。
曾经的中国以“遍地赤脚医生”看病方便闻名,而现在,基层医疗已是七零八落。
“赤脚医生”构成的基层医疗也是落后的——各路赤脚医生说穿了根本不是医生,只是些受过一点医务训练的农民。70年代的经济改革又使基层医疗系统彻底崩塌:在农村,政府没钱搞基层医疗建设。在城里,众多国有企业倒闭,而居民却依赖着由这些企业提供的基础医疗。
医改目标
至2009年,看病已是老大难,在不断升温的民怨中,政府终于开始推动全面医疗改革:1.降低看病成本。2.振兴地方诊所。
医改成功地让更多人参与了医疗保险(目前已有约95%的中国人参加了医保)。社区卫生中心也得到了更多的拨款。2015年,全中国有大约189000位全科医生,每千人中有0.14位家庭全科医生。政府计划在2020年增加到300000位,但每千人比例也只有0.2,远低于许多西方国家。
对地方诊所的需求,不仅为了减低排队时间,更是由于中国人活得更久了。
与1949年相比,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从36岁已经延长到76岁。相应的,在医疗救治中,慢性病的占比不断增加。全科医生能更好地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基础的定期治疗。同时,中国社会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目前,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七分之一,而到2030年,占比将接近四分之一)。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需要更多的全科家庭医生定期上门服务。
医改阻隔
然而建立全科医生制度面临巨大的挑战,主要原因有两个。
其一,医疗系统的运作需要资金。医院与诊所主要靠卖药、收取治疗费盈利。政府虽然抑制了医院收高价的现象,但是医生仍继续安排不必要的检查,从中吃回扣。
社区卫生中心无法提供这样的检查、治疗。因此,社区卫生中心很难有足够的资金吸引并留住人才。大部分医科大学的学生更喜欢大医院的岗位,收入更高,还有更多回扣可赚——在中国,不包个大红包你就别想找专家诊治。
许多全科医学专业的学生都不愿不以此为职业,大部分医学专业也不愿进行全科教学。这会让6亿5千万的中国人没法找全科医生看病。这样的情况在贫困落后地区尤为严重,中西部地区每千人中家庭医生的数量只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一半。
第二个主要的困难是许多普通人瞧不起小诊所。一方面,全科医生开药种类受限,有许多处方药是不能开的。而大医院的医生什么处方药都能开,所以患者更愿在大医院看病——他们觉得那里的药最多最全最好。
另一方面是对地方小诊所的不信任。这些小诊所往往缺乏资质合格的医生。因为怀疑,因为害怕,中国人更喜欢去有受过专业教育的专家,医疗设备先进的大医院。
患者去看全科医生也没有什么经济上的优势,大医院走各种程序所花的费用和在社区医疗中心差不多,但找了全科医生不起作用,最后还是要去大医院看专科,一次就行的是何必花两次钱。许多人更愿意一次性把钱付清去看专科医生,而不是去看全科医生。
医改效果
政府医疗改革也很零碎,没有通盘考虑。基层医务人员的最低收入虽然得到提高,但是却没有多少收取患者服务费、处方费,赚取额外收入的自由。贫困地区的基层医生倒没什么,但在富裕一点的地方,当诊疗变得有利可图,这里的基层医务人员情况就更糟了——他们不得不治疗更多病人,却没有额外的收入。
若政府能进一步缩小全科与专科医生收入差距,或许会对现状有所缓解。
类似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患者被要求与诊所签约,患者先由诊所转送至专科医生处。今年四月,北京市政府特意提高了大医院的门诊费,期望借此鼓励人们转而选择社区卫生中心。担心民众抵制,同时也降低了医药费、检查费。
医改仍在进行,但实际情况没有好转,2013年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科医生诊断的病人数量是2009年的三倍还多,但是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就诊状况增长更快,基层医疗机构的就诊比例反而从63%掉至59%(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理想数据是超过80%)。
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医疗费用变得更加难以承受。公愤并没有缓和的迹象,中国每年都有上千起医生遇袭的案件发生,医患关系相当紧张。
中国的医疗系统仍然有待改进。
【全文完】
作者:Print edition/China
编译:徐启然
校改:张雪峰
评论
必须登陆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