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朋友!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体验:集中不了心神,做着一件事时,然后又突然分神去做另外的事;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想要刷微博、回消息的手,有时候甚至只是想摸摸手机……如果是的话,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成为网络成瘾症大军中的一员!想知道在你身上发生了什么?那么,就跟着作者一起,开启一场戒瘾之旅吧!不过,千万可要长点心,专心读完。文字有部分改编和删节,如有兴趣,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链接查看全文

发现了什么不得了的事情

一个夏天的傍晚,在几次尝试后,得出结论:这书没法儿读了!完全无法集中注意力,我只是反复阅读着同一段话,一遍又一遍。

这可吓坏我了!要知道,读书一直是我获得快乐、寻求知识和慰藉的源泉。可是现在……喏,你看!我之前买的书在床头柜上越堆越高,它们一直盯着我,指责我的薄情。

我没有看这些书,而是将大把的时间花费在了网上:查看公司的网站流量,各种购物。上班的时候,即使没有新邮件,我也总是忍不住查看邮箱。不瞒您说,当时美国大选还在遥远的一年多后,鄙人已经开始如饥似渴地搜寻总统竞选的小道消息。尽管如此,但还是控制不住自己,一次次被标题党吸引,甚是羞愧!我想,我大概也是个“网瘾少年”了!

成瘾是什么鬼?

成瘾是指对某物有着强烈渴求,或是不可自制地反复进行某种活动,最终会影响日常生活。好了,根据定义,请判断,你的网络使用是否成瘾?不夸张的说,网络成瘾症在当今社会四处蔓延,无法抑制。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白领平均每天花费大约六个小时在发邮件上,这还不包括在线购物、搜索或收发消息的时间。

大脑对新奇事物、持续刺激和即时满足的渴望产生了一种“强制循环”。就像小白鼠和吸毒者一样,想要达到和之前同样的效果,就需要越来越多的药物作用。

 

不断浏览新信息也很容易使大脑的工作记忆超载、长期记忆能力下降。当认知超载时,我们的大脑就好像一杯满满当当的水,随便倒点什么进去就洒了。

 

戒瘾路,路漫漫

对于戒瘾,我倒是有些经验,与各位分享。

多年以来,我一直觉得自我管理得很好,除了花费太多时间上网,注意力急速下降,暴饮暴食等等恶习之外:-)。为了爬出网瘾的坑,我制定了一个计划,雄心勃勃地想要在接下来的30天里改变自己。

这让我取得了一点小成就,管住了嘴,顺便迈开了腿:我现在不喝酒和汽水,也不再吃薯片等含糖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下班后开始锻炼身体。我给自己创造最理想的条件,每天准点进行,让它变成一种习惯,之后要做到就越来越容易了。

碎片化的人生。来源:Yoshi Sodeoka

只在一件事上,我输的很彻底!那就是减少上网时间。

我一开始就做出承诺 —— 每天只查三次邮件:早上醒的时候,中午吃饭的时候,还有下班回家之前。第一天,我只坚持到了上午10点左右,那之后我整个人都崩溃了!于是我放弃了,转而攻向不吃糖和汽水等简单任务。

在30天的实验结束几周之后,我再次对网瘾症发起挑战:离开小镇,并决定在之后的一个月里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是将我有限的意志力只集中在一个目标上的机会:尝试将自己从互联网中解救出来,重新控制注意力。

 

否认是任何成瘾者的第一个防御。我们有无数理由使自己的强迫行为变得合理,这是从成瘾症中摆脱出来最大的障碍。

 

我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承认问题及自己的无能为力。现在该开始排毒了!我将上网大权交给我30岁的女儿手中,她断了我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上的网,并卸掉了电子邮件。由于不懂技术,我不知道如何重新连接,也不知道怎么重新安装。这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

最开始的几天,我一直在没有网络的世界里苦苦煎熬,其中最最想做的,就是去谷歌找答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觉得越来越轻松,不再焦虑,我越来越能够集中精力,而不是奢求下一波短暂迅速的刺激。我的大脑正朝着希望的方向发展:它开始平静了下来。

戒瘾的另一助力是书籍。我带了十多本不同难度和长度的书来度假。当我的内心更加安定,注意力更加集中时,我就开始从短篇小说转向更长的非虚构作品。最后,我终于开始了《万病之王》(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的阅读。这本书是肿瘤学家悉达多•慕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杰作,记录了各种复杂的癌症。从买来到现在,它已经在我的书架上摆了近5年了!

在假期的最后,我还痴迷于乔纳森·弗兰岑(Jonathan Franzen)500页的小说《普丽蒂》(Purity)之中,有时甚至一读就是好几个小时。

戒瘾后的规律生活

假期结束,我又开始上网。但戒瘾修行后,我感觉能把控自我,不再有那么强烈的渴望,能更有目的性地分配注意力,在线上和线下的时间之间找到最佳平衡。下面是我的一些日常:

第一,上网的时候,我会不厌其烦地问自己:“这真的是我想要做的吗?”如果不是,那么:“什么才更有效率、更令人满意、令人放松呢?”

第二,为日常生活设计一些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情,当作一场注意力的修行,比如读书。

第三,在前一天晚上做好决定,确认好第二天早上能完成的最重要的事项。几乎每天起床后,先一口气做完这些事情。之后休息10到15分钟,重新集中精力。若白天有其他工作需要长时间投入,就在指定的时间里将事情完全脱手,再重复早上的习惯。

第四,晚上上床睡觉之前,把数码设备丢在楼下。

最后,每年至少要有一个“田园假期”,不带任何数码设备。即使只有一周的时间,我也可以养精蓄锐,重新振作起来。

 

为日常生活设计一些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情,当作一场注意力的修行,比如读书。

 

记忆中的场景

直到现在,假期最后一天的场景仍萦绕在心头,偶尔勾起我的回忆。

我们一家人在餐厅,看见一个40出头的男人带着女儿走进餐厅,一块儿坐下。那个小女孩大概四五岁,非常可爱。几乎是一坐下,男人就开始玩手机。而他的女儿就像风一般四处跑动,精力旺盛,根本停不下来。一会儿站在椅子上,一会儿围着桌子绕圈圈,手舞足蹈地想要吸引爸爸的注意。

她没有成功,只是偶尔在短暂的一瞬间引起了关注。过了一会儿,她便心灰意冷地放弃了。

周围一片沉默,却又震耳欲聋。【全文完】

 

来源:nytimes.com
作者:TONY SCHWARTZ
编译:石杰
校改:三表叔
觉得赞就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