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酷”
当特朗普在美国和墨西哥边境摩擦搞事情的时候,中国正悄悄地夺走美国在世界政坛上的主导权力。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泱泱大中华自然也懂得这个道理,时不时就给自己的“小弟们”吃顿饺子。但是“小弟们”吃着自家“大哥”的饺子却唱着隔壁老美的歌,“小弟们”有话说了:“不是小弟我白眼狼啊,实在是人家美帝厉害!我控记不住我寄己啊!”这里我也能理解,毕竟就算是我们这些“大哥”的亲儿子亲女儿,不也沉迷于美剧美潮,时不时向往着那”万恶的资本主义“吗?看看这张“中国的摇滚少年”你也能明白为什么人家老外不喜欢咱们了吧?

2005年10月2日,中国青少年在北京纪念中国国庆节活动中参加摇滚文化节(广牛/盖蒂图片社)
细数中国的不酷
大家可能都觉得是苏联的解体促成美国冷战的胜利,其实从另一个方面看,美国赢得冷战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哈佛大学的学者“软文化之父”约瑟夫·奈(Joseph Nye)这样说道:“在文化宣传方面,美国拥有商业化的娱乐产业,其丰富的可塑性和吸引力都远超苏联。在柏林墙倒下很久之前,美国的电视节目和电影就已经在东德大受欢迎。”在苏联领衔的社会主义阵营和美国领衔的资本主义阵营尖锐对立之时,“腐朽”的资本主义文化却一点一点侵蚀着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民,我认为苏联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事实上如今的中国,类似的崇洋媚外的现象也并不少见,多少在本国身为“下等公民”的老外来到中国却成为众人的焦点,就连很多中国人也因为有过出国经历而自视高人一等。更可悲的是,有些长居国内的吃瓜群众对此也无异议。身为一个中国人,我认为中华民族的自我认同感正渐渐降低。
对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历史上的中国可不是这样的。
中国曾经的黄金时期让世人艳羡,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让长期处于顶尖位置的中国人也渐渐滋生出一种自满情绪(跟如今的中国人的自我认同感相比可谓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大清官员甚至只把英国当做一个属国看待。在现代社会,我们看到中国被认为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孔子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但是如果中国文化再不发展,我们也只能是文明“古”国,未来的世界文化名人也难以见到中国之名了。对此,韩寒有句话说得好:“这就像什么?比如你女朋友的父母问你有钱吗?你说你祖上是大富人家。这有什么用呢?”
如今的中国文化市场,很多人都致力于创新与变革,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文化创新的进程仍然步履蹒跚。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一个叫做贾茹涵的歌手?反正在看这篇文章之前我是没有听说过的。老美说这个人一直在学习阿姆、惠特尼·休斯顿、迈克尔·杰克逊等欧美天王天后的音乐风格,国家对她也大力支持,想培养一个类似的国际流行音乐名人。让我感到汗颜的是,老美的彭博社早在2006年就关注过贾茹涵的演出经历,而国内的媒体却一直在质疑她获奖经历的真实性。
在电影方面,由中国和好莱坞合作拍摄的《长城》,耗资1.5亿美元。片中对中国的粉饰和迎合遭到了老外的批评,票房成绩和口碑自然也一塌糊涂。
另一方面,《南京!南京!》的导演陆川在为北京奥运会拍摄宣传动画片的时候称“一直承受着窒息一样的痛苦”,原因是他发现政府对中国文化在影片中的植入态度过于偏执。
“中国斯皮尔伯格”冯小刚也在采访时说:“为了电影过审,我必须剪掉电影中一些不能剪掉的东西,这肯定会降低电影质量!”
很多人把中国电影质量普遍很低的黑锅丢给广电审查,不管是“烂片”制作者们的措辞还是粉丝的拥护,现在看来或多或少都有这一部分原因。
那么教育呢?哈佛大学研究中国的专家,有过在华教学经历的威廉姆 C. 柯比(William C. Kirby)说:“中美教育的不同在于美国是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而中国的教育充满程式化,是缺乏独立思考的死记硬背。”柯比十分担心中国政府在大学教育进行意识形态的洗脑活动。看到这里我才知道终于看到重点了。
中国希望把媒体变成引导列宁主义等政治价值的工具,但同时又想创造出流行国内外的流行文化。老美认为艺术和文化都应该反映社会的问题,告诉人们生活的真实体验,而不是单方向的宣传,事实上宣传与文化往往是矛盾的。
那么中国文化到底还有没有重新屹立世界之巅的一天呢?原文作者最后给出的观点是中国政府必须给予社会、人民一个更加自由、开放的环境。通读全文,必须说老美的确发现了我们的一些问题,但真实的处境与现状还需我们自己去思考。【全文完】
作者:GEORGE GAO
编译:熊航
校改:三表叔
评论
必须登陆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