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伯牙遇子期;韩娥过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音乐是如此的动人美好,但偏偏有人,他们对音乐提不起一点兴趣,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音乐就和噪音一样让他们心烦。他们因此受了不少误解与白眼。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应该排斥他们,还是选择接受?《大西洋报》的这篇文章,或许能给你答案。

科学研究发现,喜好音乐者,聆听音乐时,心率变快,皮肤更敏感,这让他们感情更加丰富。然而,不喜欢任何音乐的人,会觉得音乐让人心烦意乱,心生倦意。这样的情况,学术上称作“音乐失乐症(musical anhedonia)”。

你喜欢音乐吗?能否想象一个没有音乐的世界?

 

加拿大的艾莉森谢里登(Allison Sheridan)是一位音乐失乐症患者,在她的耳中里,音乐无异于噪音,她对音乐简直没有一丁点兴趣。尽管出生音乐世家,尽管朋友都热爱音乐,但对于她来说,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古怪的,让她觉得无聊扰人的东西。

艾莉森说,让人懊恼之处,是被别人取笑戏弄。“别人无法理解我的感受,我被当作一个怪胎。毕竟,人人都喜欢音乐,除了我。”

 

世界上大概有3-5%的人患有这种怪病。这种病不像其他的失乐症(例如抑郁症),给他们带来痛苦和不便。唯一让人懊恼之处,是被别人取笑戏弄。“别人无法理解我的感受,我被当作一个怪胎。毕竟,人人都喜欢音乐。”

前不久,一个有关音乐失乐症的实验,希望通过对大脑神经反应的研究证明:音乐失乐症患者的大脑无法对音乐产生正常的并发情绪。

实验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进行。研究者通过填答问卷的方式,将45位研究对象分为三组——对音乐非常热爱、对音乐比较感兴趣、对音乐毫无好感。研究者们让他们聆听音乐,同时利用核磁共振成像对大脑进行测量观察。

结果显示,那些喜爱并享受音乐的人,大脑中的听觉与其它情绪控制区交互频繁,聆听音乐带来的是快乐。但是,在患有明显的音乐失乐症的人的大脑中,能听见音乐,却不会产生任何交互反应。那音乐失乐症者是不是仅仅对音乐无感呢?研究者组织失乐症者进行赌博游戏,发现赢钱能正常地激活他们的大脑情绪。

研究者还发现,狂热喜爱音乐者的大脑(相对于音乐失乐症者的另一类人),其听觉与情绪之间的信息交流相当强烈。“这说明你对音乐的喜爱程度和这类型神经元的反应模式密切相关。反应越剧烈,听歌时越容易感到快乐。”神经学专家,研究领导者之一若波特热托尔认为。“这些人要是生活在没有音乐的世界就过不下去。”

对音乐的喜爱程度和听觉、反馈神经的的互动反应模式密切相关。反应越剧烈,听歌时越容易感到快乐。

被分在音乐爱好者一组的保罗席尔瓦(Paul Silvia)便是如此,他总是沉浸在音乐的海洋无法自拔。“音乐总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在脑海中,每每想到美妙的音符,身体便不由自主地打颤。”这位心理学教授感叹道。事实上,席尔瓦10多年前便开始研究人为什么会打颤。“打颤很舒服的,”席尔瓦说,“听不同的歌时,你的感情变化也有不同。一首特别感人的歌会令人潸然泪下,心跳也随着音调的增高加快。这样的感觉是难以言喻的。“

席尔瓦发现,听音乐更容易打颤,起鸡皮疙瘩的这类人更开放,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更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他们不是主观上厌恶音乐,更不是想要否定你对音乐的爱好,他们只是身体客观上无法感受得到音乐的乐趣,所以,不要再以此取笑我他们了。这对他们毫无帮助。

研究结果帮助了音乐厌烦者,让他们有了坚定的科学依据,告诉那些嘲笑他们的人:嘿,我不是厌恶音乐,更不是否定你的爱好,我只是身体客观上无法感受得到音乐的乐趣。你再怎么笑我,我也产生不出一点兴趣。“

毕竟,人和人的不同是天生的,没必要因为天生的不同而互相戏弄,对吧?【全文完】

来源:Altinantic.com
作者:DIVYA ABHAT
编译:徐启然
校改:三表叔

 

觉得赞就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