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只能是有钱人的特权?不,穷人也需要这些。高昂的医疗保健、商品住宅压得人喘不过气,人们陷入了赚钱,攒钱,供应日常开销,再攒钱的死循环。穷人偶尔也需要逃避现实,小小的奢侈一把,给自己找点乐子!要不,咱先从19美刀的牛油果面包买起?

本周早些时候,澳大利亚的有钱人蒂姆•格纳(Tim Gurner)说,想要有朝一日买栋房子的人,就别把钱花在昂贵的牛油果抹面包上了。就跟之前说的那样,如果你想享受医疗保健就别买苹果手机,如果你正为填饱肚子发愁还是别换新电视了。

说直白点,连最基本日常开销都维持不了的人,就不该沉迷奢侈品。当然,买房子不属于日常开销。但格纳只是简单地提出了这一种观点,它通常适用于社会最底层的穷人和转型路上的中产阶级。放纵是一种浪费,除非你花的起,照这么想,奢侈品只能是有钱人的特权了。

指责那些被生活所累,手头不宽裕的人很容易,但人们常揪住这种逻辑的缺陷不放。底特律•帕奇( Detroit Patch)算了笔账,在底特律买间带梯子的小阁楼花的钱,都够买5万7千多个牛油果面包了。格纳和大部分人也误解了奢侈品消费的意义。对超级富豪而言,根本不存在什么奢侈品,反正不管多贵他们也买得起;而对穷人来说,需要特别努力,花很多钱支付的才是奢侈品。

早在80年前,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就在《通往维根码头之路》(The Road to Wigan Pier)一书中,提及过相对奢侈消费的重要性。他不只描写中产阶级及其奢侈的生活方式,还关注社会底层最穷困的那帮人:

“不久以后,普通人将饱受饥饿的折磨,比只靠黑面包和生萝卜果腹的人更甚。现实的可怕就在于,你越穷,就越不想在健康的食品上多花钱。百万富翁可能不愿吃有橙汁和Ryvita饼干(一种黑麦脆薄饼)的早餐,而失业人员却享受不到。我上段结尾处提到的倾向出现了:你失业了。也就是说,当你吃不饱、受到剥削、感到无聊和痛苦时,你就不想吃千篇一律的健康食品了,而想尝试点美味的食物。”

从表面看来,在吃的上面省点钱似乎是明智的,但如奥威尔所写,“失业都让人痛苦的没边了,得经常缓解一下。”

资本主义市场鼓励人们消费,它太虚伪了,竟然指望那些挣得少的人自动退出这种经济模式。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人类学教授迈克尔•西尔弗斯坦(Michael Silverstein)指出:奢侈品作为一种市场营销策略,被长期用来吸引中低阶层的消费者。保罗•福塞尔(Paul Fussell)的书中也探讨了这个观点,他写道:美国的阶级制度中,社会阶层和房地产一样,都被当作“豪华公寓生活”的一部分。西尔弗斯坦说,纵容消费和商品的稀缺性,构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奢侈品。奢侈品消费能将人提升到一个新的阶层高度。

西尔弗斯坦看来,希望穷人别买奢侈品是阶级斗争的表现。他说:“这完全就是阶层渴望(下级阶层对上层阶级)与阶层蔑视(上层阶级对下级阶层)的针锋相对。”奢侈品是权势的象征,虽然很小。

但当上流人士看到“穷光蛋”也享受着类似的生活方式,他们会有不同的反应:“由于社会地位的排他性,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开始又急又躁。他们往往通过人的生活方式来辨别社会地位,但这似乎会被想跻身上流社会的“有心人”利用。”

这篇文章中,如果租房子的人都精打细算,把省下的钱拿来买房,而不是每天享受牛油果面包一样的美食,坐拥豪华房产的有钱人也许会很开心。诟病穷人的奢侈消费——是固化底层阶级的一种方式。

挥霍当然不可取,对每个人都如此。美国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哲学教授丹•豪斯曼(Dan Hausman)指出,我们可以质问广告商,消费是否真的能带来满足感。最好别买些中看不中用的产品,要不你会“压力山大”的。但从客观上很难说:“不,你搞错了。”

生活乏味又平凡,奢侈品消费只是一剂调味,如此看来,也就合情合理了。 “现在还不清楚,什么有助于美好生活,照这样每天小心翼翼地生活,拒绝偶尔挥霍,会不会比较稳定。” 豪斯曼说,“在某些方面,消费奢侈品没什么好处,但是它让生活充满活力,更惬意。在大多数人看来,生活就该这样。”【全文完】

来源:QUARTZ
作者:Olivia Goldhill
编译:朱诣琛
校改:敬雪平
觉得赞就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