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空气就那么甜?”是因为思想观念的差异,还是政治文化的不同?本文来自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讲述了中国留学生杨舒平演讲辱华事件,引发了大众强烈的争议。

在中国,对留学生进行思想监控的事并不新鲜。早在抗战时期的1944年,蒋介石政府针对国内自由主义异见分子进行打压,还实施了一个计划来保证在美留学生的“思想纯洁性”。政府下令:所有计划去美国留学的学生首先得通过政治可靠性的审查,其次让驻美的中国官员对这些留学生进行监督以便向政府报告他们的思想情况。

同年春季,美国媒体对此事的报道迅速引起了强烈的争议。其中,纽约时报发表的一篇社论说这完全就是“极权主义”。而中国政府发言人则辩护道:中国政府不是在给民众灌输某种思想,而只是在教他们一些对外的礼仪。

73年过去了,现在的情况并没有好到哪儿去。最近发生的中国留学生杨舒平演讲辱华事件,就说明了美国的思想观念仍然是中国当局焦虑的根源。尽管中国政府的态势在二战过后有了明显的改变,然而在美国进行所谓“自由言论”的中国公民仍会受到国内的警告和威胁。

2017年5月21日,星期日,一个叫杨舒平的中国学生在马里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发表了她在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杨舒平主修心理学,辅修德国戏剧学,她在公开演讲里所说的内容,正是我在美国认识的许多中国学生私底下的言论相差无几:她赞扬美国的清新空气,颂扬了美国的自由自在。我的中国朋友们说,美国不会像中国那么万象纷呈,令人振奋,但却足够自由。

“当我一下飞机,在(达拉斯)机场外呼吸的时候,我就感受到了自由,”(话音刚落,雷鸣般的掌声打断了她的讲话)杨如是说,“我学到了自由表达自己的权利,在美国,这一切都是神圣的,”她继续说道。“我能够挑战自己导师的观点,我甚至还能够在线上评价我的教授们。”在学校看到一个关于1992年洛杉矶骚乱的舞台剧,对她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在那个舞台剧里,她回忆到学生演员们公开谈论着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政治话题。“我非常震惊,我从来没有见到过,也从来不知道这样的话题可以公开讨论”她说。

中国留学生毕业演讲称美国空气“又香又甜” 遭大陆网络“围攻”官媒高调参与

 

杨的这一系列言论在中国甚至美国引发了激烈的争议。已经有超过五千万人在线观看了她的演讲。许多由政府支持的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Chinese Student and Scholar Association)一起指控她不爱国。甚至连官方的媒体,如中国日报称她的演讲“很偏激”并且还引用了一位观众的话来告诉杨:“你所发表的并不是自由演讲,而是在散布谣言,哗众取宠。”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加强了对这种意识形态的镇压力度。其中,让人震惊的是在中东地区进行的“颜色革命”(color revolutions)之后,政府试图镇压学校里兴起的“西方思想”并且还清除了大学教材里有关“西方思想”的内容。最近有很多言论提到中国不可抗拒的崛起和美国不可阻挡的颓势,但中国政府仍然对美国思想浪潮对国民的影响与否心存疑虑。

对我来说,这件事最有趣的部分还是它与历史的共鸣之处,甚至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1872年,中国首次航海到西方国家进行第一个外交使命,其中包括遣送一批男孩到位于康涅狄格州(美国)的哈佛大学学习军事科技,而这些男孩被期望学成后报效祖国,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来对抗打击欧洲以及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掠夺。然而问题在于这些男孩很快就被美国化了,他们脱掉了象征儒家文化学识的长袍换上了夹克系上了领带,并且剪掉了长辫以便打棒球,一些人甚至信奉起了基督教。中国政府谴责这些男孩已经成为了“飘零在外的游魂”(失去了本质的空壳),于是这次的外交任务就以失败告终。1881年,纽约时报对中国这项任务的结局表示哀叹,并预言“中国留学生如果不被西方的批判精神所感染,则完全带不走我们的科学研究、科技以及工业实体。”一百多年过去了,中国仍坚持不懈地在努力体会这一说法。【全文完】

来源:washingtonpost.com
作者: John Pomfret
编译:张鉴
校改:三表叔

 

 

觉得赞就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