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透社编译报道】“他气喘吁吁,热汗淋漓,颤抖的双腿费力地在岩石上不断地寻找着落脚之处,还要时不时地抓住身旁的树木以防摔倒,就这样一步一步登向山顶。”
他就是迪克•德雷斯利(Dick Dreselly),2015年9月9日,他又一次登上位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华盛顿山顶(Mt. Washington)。从1941年至今,迪克已成功登顶17次,上一次是去年和他的孙子一起完成的。而这一次的登顶更是颇具意义,因为在今年一月份,他刚刚度过了90岁生日。
20世纪的种种难题迪克几乎都曾遭遇,他患过前列腺癌,动过心脏手术,熬过麻省理工的各种考试,还曾只身一人行船横渡大西洋,在物资耗尽、饿得皮包骨头之后,终于抵达佛罗里达州。越战期间,他在恰好在那儿工作,一次差点骑车闯进越共的伏击圈,幸好被一位陌生人拦下。这些经历让他感到生命的弥足珍贵,在迪克看来,登山并不是为了创造记录,活着并且仍旧能够登山让他感到生命的幸运。
这次,迪克带上了一名记者和一名摄像师,他说这或许是自己最后一次登山了。出发前,迪克在给妻子的电话中打趣道:一切都会顺利的,即使出了什么状况,也有他们“将我的尸体运下山”。他换上一条旧短裤,背上一个红色双肩包,穿好从古德威尔(Goodwill,美国慈善二手店,廉价出售捐赠来的二手货)买来的登山鞋,准备出发。
这段路线被称为世界最具危险性的小海拔登山路线,有着14公里的凸岩路、1448米的垂直爬升距离和凌厉的山脊横风,其中大部分路程都超过了林木线(高海拔地区树木生长的上限)。
9月7日(美国的劳动节,九月的第一个礼拜一),迪克从克劳福德山口(Crawford Notch)出发,开始了为期三天的行程。
天气湿热,老人大汗淋漓,年迈的双腿费力地在岩石上不断地寻找着落脚之处,还要时不时地抓住身旁的树木以防摔倒。
山峰下有一处供登山者休息的小木屋,叫“米兹帕春天小屋”(Mizpah Spring),是迪克第一天的休息点。从出发到小木屋大约有3.6公里的距离,才走到一半,便有习习山风迎面而来,吹干身上的汗滴。迪克停下脚步,歇了口气,对自己说道:“我一定行的。”
第二天的登山伊始便是陡峭的凸岩,树木慢慢地稀少起来,山雾渐起,空气变得干燥寒冷。迪克抵达了山峰的林木线,但却感觉头晕。尽管天气预报多云有雨,然而中午时分云开雾散,顶峰依稀可见,看上去仍是那么遥不可及。
“世界不大,但如果用脚步去丈量,却会看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艰难攀登的老人说道,“一步一步慢慢来吧”。
途中两夜,迪克分别住宿在米兹帕春天小屋和云小屋(AMC高山小屋,为登山者提供食宿的地方)。说起AMC小屋,迪克很是喜欢,他从钱包里掏出一张收据,上面显示1965年他曾入住过一个高山小屋,用掉了32元的住宿费和6元的餐费。他喜欢小屋里古老的登山日志、家庭式的晚餐,喜欢和登山爱好者们坐成一圈讲述各自的故事。
从云小屋外的山路上去,距离山顶就只有1.6公里的路途了,但这着实是最艰难的一段,迪克吃力的走着,时不时停下来和路过的登山者们闲聊,就当是休息。9月9日,中午刚过,迪克成功登顶。山顶有有不少开车或者乘齿轨铁路上来的游客,迪克淡然地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走过,在山顶标志牌前高兴地竖起大拇指拍照留念。
“这也许是我最后一次登华盛顿峰吧,呵,没准儿还有下一次。”登顶后的迪克这样说道。 人的一生总会经历磨难,或多或少却又必不可少,生命的意义在于直面挫折、挑战自我。活着,并且仍能够做自己喜爱的事就是生命的幸运。【全文完】
原文链接:波士顿环球网
编译:孔琳、魏倩
编辑:严亚岚
常怀感恩之心,所以人生的态度真的很重要。要像文章中的老人一样,把生命看作是一种幸运,我想这样子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会让你每一天都过得会更加有意义。
生命的活力
编译得真好,一下就茅塞顿开,比光看书上的理论学到更多~
编译得真好啊!!!再看看自己的,一个天上一个地上的感觉。老师以这篇文章为例做编译讲解,现在稍微能够明白编译的奥妙了。路漫漫其修远兮,继续努力叭~
编译地太好了,学习的榜样~
看完编译感触很深,各种用词表达都很地道,确实中文读者会更适应这样的文风。尤其是第一段添加了一些背景介绍以及对全文结构的调整和把控,使得文章更加符合国内新闻的体例。做编译需要勤思考,多查阅资料,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啊。
生命不止,运动不息。但我感觉我的生命在于静止😂 😂 😂 😂
有的人30岁,却像80岁,有的人90岁,却像20岁
不论年纪,有着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的尊重,才能更好的享受生活。
我们往往都忽略了对我们来说最幸运的事情——活着。把自己活着当作理所当然,然后把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无限放大,自己没事找事。
上课时,老师以例子带我们慢慢分析的,这篇也算编译的入门例子吧。文章通过叙述一位90岁老人登山的故事,介绍并赞美了一种“活着的意义”
忘了说明:打赏是三表叔代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