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纽约时报》
这篇标题为《早起鸟比夜猫子更长寿》(Morning People May Live Longer Than Night Owls)的文章最初在权威杂志《国际时间生物学》(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上发表,其研究人员从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及其位于苏格兰的中央登记处(the NHS Central Register)获取了43万名年龄在38岁至73岁的参与者的详细数据。研究伊始,根据睡眠时间倾向将参与者分为四组:绝对早起鸟型(大多日出而作)、绝对夜猫子型(大多日出而息)、温和早起鸟型(偏向早睡早起)、温和夜猫子型(偏向晚睡晚起)。该研究对参与者健康状况、是否死亡及死因进行了平均时间长达6年半的跟踪,意图揭示熬夜对健康产生的危害。调查期间有1万多名参与者死亡,其中多数为自然死亡。最后,研究人员声称得到了让人忧心的发现。然而,这并非该研究或研究者的最终结论,只不过在科学报告追求轰动效应的当今世界,人们对此视而不见。那么,夜猫子真的会英年早逝么?
研究背后深藏玄机
夜猫子们另类的作息时间的确会增加其患重大疾病的几率,几乎每个关注睡眠类型的研究都会得出类似结论。该报告的主要作者,研究神经学与睡眠医学的美国西北大学副教授克里斯汀·努森(Kristen Knutson)博士警告称不能从简单的关联中得出结论。努森在该研究中指出,除了熬夜还有许多行为也会增加健康隐患。比如,尽管有24小时开放的体育馆,但实际上人们却并不能在深夜或通宵参加健身课程或体育运动。夜猫子晚上能吃的食物也仅限于快餐和路边摊。这些因素都说明影响夜猫子健康的远不止睡眠。目前还没有专家表明如果夜猫子能每晚充足休息、饮食健康、积极锻炼、充分参与社交生活、接受充足阳光,他们还会只因另类的作息时间而增加患病甚至早死的风险。
我熬夜我自豪
与只遵循身体内部规律的夜猫子相比,早起鸟在作息时间上与整个社会一致,自然占上风。但夜猫子也有独特的优势。研究发现,夜猫子往往更聪明、更有创造力、更能连续工作。
2009年,比利时列日大学的研究者在睡眠实验室对早起鸟型和夜猫子型两组参与者的睡眠情况进行了两个晚上的监测。参与者可自行选择睡眠和苏醒的时间,分别在第1次苏醒后与苏醒10小时以后接受测试。在第1次测试中,两组表现大致相同。但在第2次测试中,夜猫子组明显表现优于早起鸟组,说明夜猫子能更好地维持一整天的基本脑力水平。此外,另一项研究对两万多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发现晚睡型青少年比早睡型青少年的平均智力和创造力水平更高。此项调查考虑了种族、教育、宗教等许多人口结构变量,因而该结论应用范围广,但不足是其发现来源于调查对象的自我陈述而非客观观察的结果。不过,Preckel, Lipnevich, Schneider, &Roberts (2011)在对28项涉及夜猫子-早起鸟与认知能力、智力及学习成绩相关的研究进行回顾时发现,夜猫子往往在短时记忆、认知能力(尤其是空间认知能力)上的表现得更好,智商也更高。[1]
夜猫子的委屈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电、电视、互联网相继出现,夜生活越来越精彩,人的睡眠时间似乎在减少。据盖洛普咨询公司(Gallup)2013年公布的民意调查显示,在美国,夜间睡眠少于5小时的人高达14%,平均睡眠时间为6.8小时,创历史新低。而社会依旧沿用早起的作息时间,让夜猫子的小日子着实不好过。
布朗大学的医学副教授凯瑟琳·夏基(Katherine Sharkey)认为,违背身体的自然规律才是造成熬夜健康问题的罪魁祸首。她在一封邮件中写道,“夜猫子因自身的生物钟而无法早睡,但又必须早起学习或工作,这样就会导致睡眠不足。我想如果夜猫子能够选择更偏爱的作息时间,其问题就会相应减少。”
曾在TED大会上做过一次关于深度睡眠益处演讲的睡眠教练丹尼尔·加滕伯格(Daniel Gartenberg)博士也同意夏基的观点。加滕伯格说,“入睡时间并不是关键,问题在于朝九晚五的作息安排与夜猫子的生理机制是错位的。”夜猫子的身体到凌晨才做好睡眠准备,但整个社会却崇尚早起的作息。他说:
晚起的猫儿也优秀
对于夜猫子而言,也许他们需要的只是早上能多睡一会儿。美国西雅图某学区的两所高中做过实验,让一组学生每天晚半小时上课,以观测推迟上课时间能否解决学生的睡眠不足问题。学生平均能多睡34分钟,这看起来微不足道,却让期末课堂考试分数的中位数提高了4.5%,这对于多数班级而言可是不小的进步。此结果与2017年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的调查不谋而合,当时只有四分之一的高中生能够每天得到专家建议的8小时睡眠,而增加睡眠时间有助于提高学业表现。
学生并非特例。2013年著名建筑设计公司甘斯勒(Gensler)的研究部门开展了一项针对2000多名上班族的调查,结果显示允许员工决定上班日程可提高其工作表现。自主决定工作时间和地点还能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工作效率,以及对雇主的好感。
熬到夜后必有路
夏基博士认为,如果你是个夜猫子,除非早睡早起能帮助你获得更多睡眠,否则不用费力尝试。她提到,对于有些人来讲,早睡早起的调整是不合理的,“因为努力去适应社会要求会给他们自身带来负面影响,造成身体不适。”帮助夜猫子早睡早起的办法多种多样,包括不在睡前使用电子屏幕设备、控制咖啡因摄入量等,但从长时间看来,这些措施几乎没有任何效果。从生物学角度讲,让夜猫子早起就是使之与自己对抗。根据专家建议,理想的解决方案是设法顺应自己天生的作息节奏,比如找一份时间更灵活的工作或是用上晚课来取代上早课等。所以,夜猫子们仍旧可以熬最深的夜也过最精彩的生活!
[1] Preckel, F., Lipnevich, A.A., Schneider,S., & Roberts, R.D. (2011). Chronotype, Cognitive Abilitie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 Meta-analytic Investigation,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1, 483-492.
作者:Bryan Clark
编译:白卓敏
校改:刘嘉妮
这个分群体吧,对于上班族来说,“早起”还是“熬夜”并不是自己能做决定的,有时候“熬夜”往往是迫不得已的(加班之类的),而不是去衡量“熬夜”这件事本身对身体是否有害~
那我还睡啥?起来嗨!
整篇文章分点很清晰 总的来说是对另一篇文章的驳论,主要观点是揭示睡眠安排与健康的关系背后还有更多的因素,其余的为次要观点。
1. 将之前骇人听闻的报告结果提前以吸引眼球。也就是将“More than 10,000 participants die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那段先拿出来。
2. 单独拟一个小标题来阐述之前那篇报告的相关内容。
3. Sleep habits are changing with time and technology 该部分内容观点较为次要,并且比较不太striking,想删掉这部分内容,一笔带过。
4. 整篇文章偏科学类,引起情感的部分较少,因此,计划将语言尽量写得有些张力,让读者能更愉快地读下去。
我来啦,文章是相当于是一篇驳论,反对夜猫子的健康会受到损害。需要补充一点之前的报道。把问题讲清楚的情况下尽量缩减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