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bi-Sabi初体验
在日本山口县(Yamaguchi)一个古老的陶器小镇萩城(Hagi),我不情愿地将手从慢慢旋转的碗边拿开。它渐渐地停止转动,但碗边还有点参差不齐。我想再抹平整一点,那个陶工让我不去管它。我相信他,但不明白他的用意。陶工微笑着说:“这是一种侘寂(wabi-sabi)”,就立马把碗拿去烧制了。我坐在那里,满脑子都是那只参差不齐的碗,不知道他到底什么意思。
实际上,不能理解“侘寂”这个表达很正常。古代日本美学理念至今仍支配着日本人的审美观,而“侘寂”是该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经常在欣赏一件东西时,会感叹“真是不可思议啊”,紧接着又说“这简直就是wabi-sabi的艺术啊”。可以说,侘寂带给了日本人一种不同寻常的世界观。

侘寂是日本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料来源:纳撒尼尔·布莱克/阿拉米)
侘寂(Wabi-Sabi)的前世今生
“侘寂”起源于我国宋朝的道教,之后传入禅宗。“侘”大致指“朴素的优雅之美”,“寂”指“时间流逝导致的衰败”。侘寂成了日本特有的概念,对其文化影响重大。最初,人们将其视为一种简单而冷静的欣赏。如今,它被概括为更轻松地接受无常、自然和忧郁,接受从建筑、陶器到插花一切不完美和不完整的东西。
东京大学美学研究所塔内莎·奥塔布(Tanehisa Otabe)教授认为,15世纪末至16世纪,茶道大师村田居子(Murata Juko) 和森无利休(Sen no Rikyu)创立了“侘茶” (wabi-sabi)。这一古老的茶道很好地诠释了侘寂这一理念。他们没有选择精美加工的中国陶器,而是选择了普通的陶器,这挑战了美的规则。没有明亮的颜色和华丽的设计这些符合大众审美的元素,茶道大师鼓励客人留心颜色和纹理的细微之处,这正是人们往往会忽略的。
茶道大师为何选择质朴又不完美的陶器呢?奥塔贝教授解释说:“侘寂所呈现出的未完成或不完整状态留给了人们想象空间。”人们积极参与到符合侘寂理念的活动中,获得了三点启示: 意识到作品创作受自然影响;接受自然的力量;抛弃“我们与周围环境相分离”的二元论观念。
总之,这些体验让人们将自己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们不会因社会结构而与自然分离,而是受自然规律的影响。侘寂这一理念没有把自然当作一种危险的、破坏性的力量,而是把它当作一种美的源泉,让人们尽情去欣赏它。

侘寂发源于道教,之后传入禅宗。它被概括为更轻松地接受无常、自然和忧郁。 (资料来源:莉莉·克罗斯利-巴克斯特)
惊艳时光的美丽
然而,想要真正理解侘寂,关键在于接受死亡。正如作家安德鲁•朱尼珀(Andrew Juniper)在其著作《侘寂:日本无常的艺术》(Wabi Sabi: The Japanese Art of Impermanence)中指出,“它……利用死亡的必然性,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于所有的无常事物,去发现其中微妙而短暂的美。”单单欣赏自然只能体会美,只有当我们去理解自然中那些转瞬而逝的事物,理解无常和死亡,自然才会给人深刻印象。
这让我想起和一位日本同事讨论侘寂时,她讲的一个故事。她十几岁时来到了京都,匆匆穿过木制禅寺银角寺(Ginkakuji)的安静花园,渴望去看更有名的金角寺(Kinkakuji)。覆盖着金箔的金角寺,坐落在一个波光粼粼的水池上方。这座寺庙没有辜负她的期望。它明亮、美得令人惊叹,比银阁寺给人印象更为深刻。
但是,几十年后故地重游,她发现金角寺上的金箔虽引人注目,却只能给人即时的满足感。反而是银阁寺散发了一种新的魅力。她小时候无法理解,如今长大了,学会把时间的摧残看作更深层次的美的源泉。这种美远比金箔的闪耀给人的视觉享受更强烈。

在日本,人们不把凹痕或凹凸不平的形状视为不完美,而是把它们视为自然的产物。 (资料来源: 博梅尔/阿拉米)
这种带有个人风格的作品让我深深着迷,于是我联系了日本陶艺家浜名一憲 (Hamana Kazunori)。他独具匠心的作品包含了侘寂的元素。在千叶县泉乡的一处田园式破旧农舍,我们拜访了他。他相信时间存在的意义。
浜名一憲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保留了岁月的痕迹。他将这些作品展示在日本废弃的农舍中。这些年代久远的房屋、炉烟熏黑了的木门框以及开始摇摇欲坠的土墙,给他的作品提供了一个合适的背景。这样的背景具有白色画廊所缺乏的人情味。

京都的金阁,没有金阁寺的华丽,但却展示了更深层次的美。 (资料来源: 戴夫· 斯坦布/阿拉米)
日本滋贺县(Shiga)制陶历史悠久,天然粘土闻名遐迩。浜名一憲使用该县的高品质粘土制作工艺品。他相信“人与自然相互创造”这一重要的侘寂理念,认为作品在创作之初和其后的成型过程中,都接受自然的影响。农舍空地上有一片杂草丛生的竹林,他给我看了一些他放在这里好几年的陶器。受到不同温度和周围植物的影响,这些陶器形成了独特的形状,有的甚至已经破碎。细细观察,我发现那些裂缝增添了它们的独特性,每件作品都因此而更具美感。

浜名一憲的粘土艺术品通常体现了侘寂这一理念 (资料来源: 莉莉·克罗斯利-巴克斯特)
接受无常,享受当下
金隅(kintsugi)是一种用金或漆修复破损陶器的方法。它通常与侘寂联系在一起。金隅用来突显而非隐藏裂缝,让其成为陶器的一部分。浜名一憲笑着说,有一次他女儿不小心弄坏了一些陶器。他原本想把这些作品在外面放几年,让它们自然着色与成形。后来一位精通金隅的本地专家对它们进行了修复,使不同的颜色呈现出极其微妙而又不平衡的对比。人们通常不会刻意制造这种色调对比。
事实上,“完美”一词源于拉丁语perfectus,意为“完整”。许多文化中,尤其是西方文化,过分强调“完美”。这不仅无法实现,还会误导人们。在道教中,由于缺失成长或发展的空间,完美等同于死亡。
学会欣赏稍纵即逝的美,这一理念看似抽象,却是日本人享受最简单快乐的主要原因。花见(Hanami)是日本一年一度的樱花节,期间会举办派对、野餐、划船、节日等庆祝活动。人们周围到处是飘落的花瓣。这些花瓣随意飘落在地板上,却依然十分美丽。西方人可能只会拍照留恋,而日本人则将其视为一种鼓舞。虽然这可能带有一丝忧郁,但它却教会人们全身心地享受当下。

学会欣赏稍纵即逝的美,是日本人享受最简单快乐的主要原因。比如一年一度的樱花节。(资料来源: 亚历克斯·拉姆齐/阿拉米)
我们身上的种种伤疤和划痕,都是我们经历的见证者。抹去这些留痕就等于无视生活的复杂性。反之,保留这些不完美并从中发现美,这种态度增强了日本人应对国内频发的自然灾害的能力。几个月后,我收到了从萩城寄来的碗。对我而言,参差不齐的碗边不再是一种缺陷。相反,这却善意地提醒了我生活并不完美,而我也不应该试图让它变得完美。【全文完】
作者:Lily Crossley-Baxter
编译:蹇颖湫
校改:孙米莉
一、 编译分析:
1. 原文内容:
本文主要是关于日本人独特的世界观—接纳不完美。文章中详细介绍日本人善于接纳生活中的不完美的原因,以及这种态度给他们带来的影响。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让我们深切感受日本人的这种观念,令读者深受启发。
2. 原文结构:
第一部分:1-2段,“我”去陶罐店的一次经历引入,介绍日本人独特审美观。
第二部分:3-9段,介绍日本人审美观背后的一大主因:wabi-sabi。详细介绍了wabi-sabi的起源、意义以及对日本人造成的影响。wabi-sabi给事物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接受自然之力;教会人们一种对待万物的方法。
第三部分:10-19段,理解wabi-sabi的关键在于正确看待死亡、懂得世事无常。作者列举两个事例,借此说明日本人懂得尊重时间与自然,接纳不完美。
第四部分:20-21段,用追求“完美”的弊,突出接纳不完美的意义。
二、 编译策略
1. 编译结构
总的说来,原文开篇用细节吸引读者,引出主题,所以第一部分保留不做调整。第二部分,介绍对日本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wabi-sabi,详细介绍了其起源、意义及对日本社会的影响。该部分细节信息较多,主要介绍了wabi-sabi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影响了日本人审美观,不完美也是一种美。其中,7、8、9段是介绍wabi-sabi的影响,该部分信息可以综合一下,更有条理的呈现出来。第三部分,既然wabi-sabi对日本人的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那么读者怎样才能更好的理解wabi-sabi?因此,该段紧跟上文,介绍了理解日本文化中的wabi-sabi的关键。作者介绍了两个事例,更加突出了日本人对不完美的接纳。关于事例部分,第一个例子可以保留与主题相关部分,冗余信息可删除,精简原文。第二个例子,和文章开头呼应,解答了为何老板会接纳不规则的陶罐。文章在介绍了第二部分的内容后,再说明原由,读者更容易理解。第四部分,作者通过追求完美的弊端突出接纳不完美的益处,揭示了生活的艺术,透露出对日本人审美的认可。最后叙事性的结尾引人深思。总的说来,原文的大结构环环相扣,因此不做调整。每部分的内容,稍作调整即可。
2. 增添:原文主题明了简单,较少涉及专有名词。因此背景信息增添较少。可以查阅相关资料补充关于wabi-sabi的信息。
3. 删减:文章结构清晰,介绍也层层推进,因此不做大规模的删减,但个别信息,比如,11-19段介绍两个事例部分,会结合与主题的相关性进行精简。14段只保留引号后面,因为是对前面句子的总结。17段Hamana说的话直接删除,因为前面段落已经能体现该段意思。19段中只保留段落中后面与主题联系紧密的部分,第一句关于kintsugi可以直接删去,只提及了一句的陌生信息且与主题联系不是太紧密,保留的话反而会加大读者的阅读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