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相亲节目成了中国大众娱乐文化中的“宠儿”,给单身男女们提供了一个求偶平台,为广大电视观众提供了茶余饭后的八卦谈资,也引来了那些所谓“精英人士”的种种嘲讽,同时,也时刻处于政府的监管之下。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的一些婚恋习俗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而相亲节目是促进这些变化发生的一大原因。通过回顾中国电视相亲节目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爱情和婚姻是如何从过去的传统中解脱出来并逐步西化的。
“为人民服务”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婚姻讲求父母包办必须“门当户对”,即与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匹配的人结亲。婚姻成了两个家庭之间的契约,主要目的是为了传宗接代,而不是爱情。为了维护家庭与社会稳定, 这一习俗一直到20世纪后半叶都在中国人的婚姻中占主导地位。
但是, 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从严格的计划经济向开放的市场经济转变,人们也由此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1980年出台的《婚姻法》首次提出结婚自由和男女平等。然而,面对政策的改变和全球化的影响,许多家庭仍固守成规,认为女子不同于男子,女子应当从属于家庭,她们的婚姻应由其父母决定。
20世纪80年代,中国推出计划生育政策,同时超声波技术也发展起来,人们通过此项技术可以探知怀的是男婴还是女婴,而中国人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根深蒂固,这致使数百万的女婴被强制流产,性别比例失衡,出现大量的单身男性。因此,到1988年,尽管传统婚配习俗仍然占主导地位,首个相亲交友节目《电视红娘》的出现仍然不费吹灰之力地引起了民众广泛关注,节目旨在为广大农村的贫穷单身汉寻找伴侣,并以 “为人民服务”为口号进行宣传。
《电视红娘》的节目流程是,男嘉宾先介绍自己和家庭背景,列出择偶标准,最后回答主持人的几个问题。它本质上就是为单身男子打广告,将其个人呈献给电视观众,有意者即可与其联系。
尽管该节目还存在种种局限性,但是它突破了传统的婚配方式,从原来的家庭私下决定,到电视广播公开选择,对于中国人的爱情,这无疑是一次浪漫的“大跃进”。
重新定义恋爱
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电视节目之间产生了激烈竞争。经济自由化使得电视广播的内容限制得以放松,但增加利润的压力依旧很大。面对竞争,电视台需要制作出更加精彩的娱乐节目来吸引观众。
正是在这一时期,相亲节目的形式开始逐渐转变为相亲实况转播、单身男女现场约会。例如湖南卫视的 《玫瑰之约》,12个单身男女通过表演、玩游戏和圆桌聊天的方式相互交流;台湾节目《爱情游戏》则是通过三轮快速约会对单身男女进行匹配。同时,其他一些海外的相亲节目也同样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这些新的节目给单身男女们提供了一个契机,让他们可以在一个有趣、幽默的环境中认识彼此。而对于那些没有约会和恋爱经验的人来说,这向他们展现了一种新的恋爱模式。很快,这些电视节目就引发了观众对于爱情和婚姻之间关系的思考。
以上种种,都促使传统的恋爱和婚姻仪式逐渐消失。例如,在1970年,中国只有1.8%的夫妻会在结婚前住在一起。而到了2000年,这一数字飙升到32.6%。同时,中国的离婚人数从1978年的170,449对上升到2013年的350万对,跨国婚姻则从1979年的不到8,500对增加到2010年的超过49,000对。
“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
然而,相亲节目的流行与发展却导致了一个后果:电视节目变得越来越商业化,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选择也变得也越来越以利益为先。
到了20世纪末,为了与其他节目竞争,相亲节目必须进行自我改变与发展。电视台采取了一系列策略,包括雇佣优秀的主持人、模仿西方已经存在的类似节目的形式和布景设计,并结合先进的电视技术,从而实现更好地与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进行互动。
一些节目也开始与网上的交友网站合作,如百合网和世纪佳缘网,以此吸引观众和节目参与者。同时,为了提高广告收入,电视台也与其他企业展开了营销上的合作。如今,我们不难看到各种相亲节目向观众兜售品牌和商业产品,也不难听到主持人在节目中随意提及赞助商的名字。一般来说,这些赞助商主要销售与恋爱和约会相关的产品,比如化妆品、服装、饮食饮料和交友网站的会员。
显然,这种节目形式也影响了节目参与者的价值观念。
在各种相亲类节目中,出现了很多广为流传的桥段,而这些桥段往往都在强调金钱至上、追求物质的价值观。其中最出名的要数《非诚勿扰》中的女嘉宾马诺,2010年,一个爱好骑自行车但是无业的男嘉宾问她:“你喜欢和我一起骑自行车逛街吗?”马诺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更喜欢在宝马里哭。”类似的尖锐回复还有很多,比如“如果你月薪低于20万,我不会考虑你”,“如果你来自农村,我们还是算了吧”。
传统主义者认为,这些节目反映了中国年轻一代普遍存在的以物质为上的价值观,他们自视甚高,并且歧视穷人。
随着中国观众婚恋观的不断改变,仅仅做到“不包办”的婚姻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纯粹的爱”的要求了,更别提这些打着“为人民服务”旗号的相亲节目了,过度宣扬拜金主义玷污了大部分观众心中对于“纯粹的爱”的想象,引起了人们的反感。然而,观众们越是抗议,出位的节目和嘉宾们却越来越出名,最终,中国广电总局不得不采取行动。
2010年,广电总局下发文件,表达了整治相亲类节目的决心,文件要求国内各电视台牢记社会责任,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强调将针对相亲节目中宣扬不健康价值观的现象进行整治。自此之后,一些节目被停播,而另外一些则被勒令整改。政府传达出的信息非常明确:中国人确实需要自由地恋爱、结婚,但前提是不能影响社会主义价值观。
在某种程度上,政府对相亲节目的谨慎反映了当今中国在许多领域的紧张局势。当自由市场经济和国家权力出现矛盾的时候,政府常常会通过干预的手段来实现两者平衡。中国政府一直在试图掌控全球化力量对自身的冲击,并希望从中获利,而中国人的爱情和婚姻也会在这样的国家框架中,摇摇晃晃地走下去。
Δ作者:Pan Wang
Δ简介:悉尼科技大学讲师和研究员,2013年于悉尼科技大学获得国际研究博士学位。著有《全球化中国的爱与婚姻》(Love and Marriage in Globalizing China)一书。
【全文完】
♦ 编 译:廖田丽 李雅润
♦ 排 版:廖田丽 李雅润
♦ 责任编辑:张雪峰 刘子豪
♦ 文章来源:The Conversation
♦ 文章原文:点击查看原文
其实改变中国传统婚恋观的不是电视相亲节目,而是这个时代的必然趋势
相亲节目确实火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前也爱看非诚勿扰,但是后来就呵呵了
以前还看过一段时间的非诚勿扰,还觉得挺有意思的,后来又慢慢觉得这类节目太假了,就觉得也没有什么用
就认真看过百里挑一,都是演员呐我只能说,恋爱这回事哪是在台前就能成的,不说这些节目成就了多少对情侣,但是自从有了这些倒是了解了不少爱情观,价值观,好与坏不予置评,较从前也是一种进步了
一直都还是喜欢看《非诚勿扰》,我觉得现在的相亲节目相比自己找到适合就自己的对象的那种恋爱,确实带有很多物质现实,看利益的较多,当然也不是没有真的感情,只是这个感情像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
现在的相亲节目不止是为了打广告,作秀的成分也越来越多,但是还是会有人关注,有人喜欢看,说明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大学以前真的特别喜欢看相亲节目,以为是真的,但后来很多人说只是节目效果,就开始慢慢不看了。但不得不说现在大量的情感类节目收视率确实好,”演员”也不错,它对传统观念的恋爱、婚姻价值观也作出改变。恋爱基于物质?之前我不相信,但这是国内一种普遍发生的事。还是我太年轻?
虽然说现在很多的相亲节目有作秀的嫌疑 但是也不得不说电视相亲也不失为大龄青年们脱单的一个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