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年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米歇尔·奥巴马说道:“当上总统不会改变你的本质,相反它只会暴露你的本性。”大会临近尾声时,米歇尔表示:“作为总统,你必须凭借自己的价值观、眼界以及过往生活经验进行决策,而这些成就了现在的你。”
认知科学研究证实了前任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的言论:权力会揭示人的本性。它会让人变得无所顾虑,释放出内心真正的自我。如果你是个混蛋,得权后你只会变本加厉;如果你是个君子,权力则会让你变得愈加高贵。所以,如果你突然成为了领导者,哪怕是实验室负责人或者书友会会长,你会释放出一个怎样的自我呢?

自我实现:权力可以释放你的天性 ,但如何行使权力则取决于你的过往经历。图片来自伦敦国家肖像美术馆
品尝权力,了解真实自我
心理学家通常将权力定义为一种掌控他人的能力,拥有权力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受外界干预,自由支配社会资源。若想了解自己的本性,那么你要从品尝权力开始。权力能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减少从众行为。在2008年的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要求本科生回忆自己支配权力或受权力支配的时刻。随后,研究人员要求学生画一个外星生物。作画前,研究人员向学生展示了带有翅膀的外星生物,以此作为范例。结果表明,当学生回忆到自己受权力支配时,他们很可能会在自己的画中给外星生物加上翅膀,这是一种从众心理的体现。而那些回忆自己支配权力的学生则没有受到范例影响,他们会保持自己的创造性。
权力还会使得人们更加倾向于按照自己的欲望做事。在实验中,那些认为自己拥有权力的人很可能会把对着他们吹的风扇移开,或者拔掉风扇电源插头。与他人共事时,这些人更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小组合作中,相较于其他组员而言,担任小组组长的那个人更愿意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态度。
追求目标时,权力使我们多了一份坚持,少了一份审慎。在多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学生回忆自己有权或无权的情况,随后询问学生需要多少时间和信息进行各种决策(包括选室友和选车)。那些认为自己拥有权力的学生回答道,他们做决策所需的时间和信息更少。
总之,权力会使我们更接近真实的自我。在一项研究中,参与者针对自己在家庭、工作和公共场所这三种场合中所表现出的性格特点进行了评价。同时,他们还对自己在这些场合所获得的真实感进行了评价,比如说,有些人谈到:“同他人相处时,我能够做自己。”权力提高了人们自我性格评价的一致性,反过来,这又让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真实的自我。
影响权力使用的四大因素
权力之所以会对自我表达产生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拥有权力后我们不再需要依靠他人,只需要关注自己的目标。然而这些目标往往十分自私,这似乎也印证了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爵士的那句话:“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美国埃默里大学戈伊祖塔商学院的心理学家梅丽莎·威廉姆斯(Melissa Williams)说到:“权力运作的模式远比这句话复杂。”她写了一本书,探讨了权力让人变得腐败或高贵的原因。在《管理学期刊》上的一篇评论文章中,威廉姆斯总结了导致权力道德化或非道德化的四大因素:性格、个人主义、价值观、权力欲望。
权力唤起了自恋情结和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anism)。在德国的一项科学研究中,研究人员将监狱内76名高级白领罪犯与监狱外150名经理进行对比,结果发现罪犯更自恋。去年荷兰发布的一项研究对225名经理进行了马基雅维利主义测试,得分较高的经理被其下属评为“滥用权力”(“上司对我们太刻薄了”)。(译者注:马基雅维利是意大利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主张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而著称于世,马基雅维利主义也因之成为权术和谋略的代名词。它通常分为高马基雅维利主义和低马基雅维利主义。高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个体重视实效,保持着情感的距离,相信结果能替手段辩护。低马基雅维利主义易受他人意见影响,阐述事实时缺乏说服力)
另一方面,道德型领导力来源于几种积极人格特征。在一项研究中,荷兰多家机构的81位领导人得到了下属的评价。下属通常会用友善、谦逊来评价自己上司的性格特征。同时,他们还对上司的领导风格进行评述,比如是否有道德原则或善于鼓励他人。诚实、谦逊的领导更有道德;亲和的领导则更善于支持他人。他们会为下属服务,而非强行要求下属为他们服务。
内疚倾向也会影响领导力。那些在撞到小动物后,感到深深自责的商业经理,更愿意公开发表对他人的责任感。同时,他们也被同僚、上级、下属评为杰出的领袖。一项关于首席执行官社会责任感的研究表明,那些经常表达自己内在道德义务(即认为自己有责任做正确事情)的首席执行官,一般会更加公正和道德,而不会以“暴君或专制”的形象示人。
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会影响领导风格。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53名高级经理进行了个人主义测试。结果发现,个人主义更强烈的经理常常滥用权力,因此,同事评价他们工作效能较低;而集体主义更强烈的经理则更具变革思想,富有激情,眼界开阔,得到了同事更高的评价。
如你所想,个人价值观会引导我们使用权力时如何承担相应责任。拥有权力之后,那些自身道德标准较低的人(即认为公平、善良、诚实并不是自身身份的核心)会在经济活动中表现得更加自私。与此相反,那些道德标准高的人则会更加慷慨。
在竞争、合作以及个人主义的优先性选择上,价值观也起到了指导作用。荷兰学生曾参与过一个社会困境实验 。他们以四人为一个小组,每个人可以先从有400个代币的池子中拿走一定数额的代币,余下的代币价值则会翻倍。所以当每个组员拿走一定数额的代币后,小组总体的翻倍代币数额就会下跌。此外,研究人员会告诉一些学生他们是队长或是队员。那些被告知是队长的学生,他们的竞争意识和个人主义倾向会增强,往往会先取出更多的代币,但这对那些合作型的参与者并没有影响。那些竞争意识、个人主义倾向强的队长会取出更多的代币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比其他人更有资格这样做。
个人的权力欲望(渴望获取权力的程度和原因)会影响我们使用权力的方式。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会让一些学生临时担任领导,并告诉这些学生其他表现更为优异的学生可以随时取代他们。这时候,那些有强烈统治欲的同学(喜欢发号施令,掌握大局)很可能会排挤有才能的小组成员,他们不惜牺牲团队的整体利益以巩固自己的地位。而那些更重视声誉的同学(希望获得大家尊重的重要角色)往往不会像统治欲强的同学那样自私。
个人统治欲与心理学家们常说的 “社会支配倾向”有所不同,后者认为某些群体应该统治其他群体,这种观念也会影响领导风格。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让女性大学生扮演一家制药公司化学部门的经理,她们面临三大伦理难题:污染、性骚扰以及保护消费者。高社会支配倾向的女学生一般不会解决污染问题,而会将污染性的工业生产转移到阿根廷;她们也不会维护受骚扰的员工;此外,她们还会以改进的名义宣传新药,完全忽视其严重的副作用。
当然,大多行为受到多种个人和情境因素影响,但性格与权力之间有明确的关系。道德感强又有责任心的掌权者往往会更加友善、诚实、谦逊,也更擅于与他人合作。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恋者、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和社会支配倾向者。
掌权之前进行性格分析,这一点至关重要
但是,了解权力的起因和后果不一定能够让你准确认识自己。威廉姆斯指出,我们并不是总能深入了解自己。但是,认清他人却很容易,相较于分析人们拥有权力时的性格特点,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在人们获得权力前对他们进行性格分析,如此我们才能够预测出这些人拥有权力后的样子。
一直以来,人力资源经理就深谙其道。他们不可能直接问应聘者:“你是不是浑蛋?或者你是否受人尊敬?” 但是他们可以询问应聘者的过往经历,和应聘者的朋友交流,或者问一问求职原因。追逐权力并不总是一件坏事,重要的是,我们要辨清一个人追逐权力是为了谋取私利,还是为了承担社会责任。
但是,要对某个政客(如总统候选人)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这就显得尤为困难了。威廉姆斯说:“让总统候选人说真心话简直比登天还难,但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观察。比如,候选人参与竞选前在哪里工作?他们在平时生活中会做些什么?他们是在那些符合自身利益的机构工作,还是在那些能使更多选民获益的组织工作?
简而言之,当人们掌握了权力后,你不要指望他们的行为会发生戏剧性变化,前后行为大相径庭。好人不会突然变成暴君,浑蛋也不会主动变成公仆。了解他人在独处时的行为方式,我们就能更好地预测他们在万众瞩目之时的行事风格。【全文完】
作者:Matthew Huston
编译:魏敏慧
校改:李雪
只要真心诚意,足够自控,就不会走歪路
权力这个东西……不好说,都说反腐,但都无法预测最后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
居高位者拥有权力,我们需要观察他办的事情,话语性格都是可以伪装的。
说得有道理,性格确实可以伪装
很正常,人人都想获得权力,毕竟这是一个唯权力至上的社会。
确实
对啊,就像很多人刚入职场,可能小萌新没啥权利,在食物链最底端,所以都会压制自己的反抗情绪,而一旦他有了权利,自然会开始将情绪宣泄出来,这也是人之常情,可能很少人能一辈子都像最开始那样纯粹吧
好多贪官污吏一开始大多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但是一旦手握权力,利欲心就会膨胀,渴望更过更大的权力。这把双刃剑在能保持初心就是一把利剑,在立场不稳的人手中就是一把屠刀。
权利的利害是可变的,关键在于什么人掌握着它
权力可以释放你的天性 ,但如何行使权力则取决于你的过往经历。所以才会有那么多贪官啊
如果是我,拥有了无限权力,那我肯定会无限放大自己的阴暗面,哈哈哈哈哈
利欲熏心 说的还是很有道理
权利是把双刃剑,它的好坏取决于人的好坏。赞作者!编译真好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有权不能任性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必须加以好好运用!
权利落到不同的人手里是不同的结果,落到希特勒手里,引发世界战争,落到夏桀手里,发生暴乱,但是落到能人志士之手,那又是不同的景象,比如汉武帝,所以选领导人,他的性格品行也相当重要。
对,我最近又在看人民的名义,里面的贪官每次都会很冠冕堂皇的说有权不可任性,权力大小都是为人民服务,可能他们最初真的是这样想的,但是最后慢慢迷失在权力中。
嗯嗯,人民的名义我也看了,我觉得权力容易让人迷失自我。
好人不会突然变成暴君,浑蛋也不会主动变成公仆,这揭示了个人价值观的影响。同时,权力是有边界的。
权利本身就是个不好界定的,那么掌权的人就更不好界定了。
Why Power Brings Out Your True Self 编译的题目《权力现形记》很有趣,”权力会使我们更接近真实的自我”,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到底我们是如何认识自己的,我们能够真正认识自己吗?“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感觉我们是在别人给予我们的反馈中,逐渐搭建起对自我的认知。所以拥有权力的人,会不会也是在成为一个别人眼中的自己,而非真正的自我呢?倒觉得这时候个人的价值观更加重要了,你可以成为很多人,因为不同的人对你有不同的期待和描述,但是拥有权力相当于拥有了选择,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更重要吧!
我个人的想法是别人对自己的观念固然重要,但是还是以自己为主吧,多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听从自己的内心,这样或许不会那么累
权利本身就是对人性的一种考验。当今社会,总会有一部分人会滥用职权。反腐一直在路上~
人的思想和言语都会骗人,但是行动不会。所以不要听别人说什么,也不要管别人想什么,因为他此时的所思所想可能是真实的,但是下一秒就变了卦,而行为却更不擅长骗人,看他做了什么就知道他在众多真实想法中最真实的那一个。
权力会使我们更接近真实的自我—就怕了解了真实自我之后,放不下权利了
真实自我就是渴望金钱和权力
这还是取决于人的本性吧,真正善良的好人,得权后只会好好造福百姓,而品行不端之人,有权只会任性。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得权之后的你 是什么样子的?
不管一个人有权与否,自身的素质,自控力,道德品质都是最重要的
所以 不管处于何种地位 最重要的是保持初心
居高而不自傲 位低而不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