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9日,美国联合航空公司UA3411航班出现超额预售现象,航空公司随机挑选四名乘客要求让座。一名亚裔医生被抽中后称自己第二天要看诊病人,拒绝下飞机。随后,这名医生被警察强行拽离座位,并在机舱过道拖行。在此过程中,整个机舱只有一名乘客当面对警察的行为提出质疑,其他乘客只是拿出手机拍照录像,在网上表达自己的愤怒。
这一现象的存在其实并不让人意外。大量的研究显示,当有别人在场时,人们不太可能主动介入此类事件,因为我们认为总会有人挺身而出。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旁观者效应。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陷入这样一种效应中。总有人会拒绝沉默,拒绝做旁观者,从人群之中走出来为别人发声。心理学家将这类人称为道德叛逆者。当这些人感到无所作为与他们的价值观相悖的时候,即使将面对潜在的社会负面后果,他们也会奋起反抗。这些人在个人技能和个性方面有许多共同点,甚至在神经学层面也存在相似之处。
专业技能
我是否采取行动有那么重要吗?这个问题可能就是挺身而出者和袖手旁观者的区别。这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受过特殊训练的人在紧急情况下挺身而出的可能性更大。比如,在某些场合中,医生、护士、军人或消防员会觉得自己更有义务站出来。
在一项实验研究中,研究人员分别从一个护理项目和一个普通教育项目招募了同等数量的学生,让他们填报一份问卷调查。研究人员将这些学生分为两批,第一批学生每个人单独待在一个房间填写调查问卷,第二批学生分别和一名伪装成学生的工作人员呆在一个房间。在填写过程中,他们会听见门外有人从楼梯上摔下来的声音。
结果显示,对普通教育项目的学生而言,单独在一个房间的学生比有同伴的学生伸出援手的可能性更大,而对护理项目的学生而言,无论他们是否独自一人,他们伸出援手的可能性都是一样高的。这不是说护理项目的学生更善良,而是说明了,因为他们知道如何去做,所以认为自己有责任采取行动。
也有研究显示,权威人士更有责任感。但是不排除在某些场合,有专业知识的人可能会比权威人物更能控住场子。
性格特征
道德叛逆者往往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对自己的判断、价值观和能力饱含信心,除此之外,他们还相信自己的行为能对结果产生影响。
为了进一步弄清楚是哪些具体的性格特征给道德叛逆者提供了勇气,泽维尔大学的塔米·索南塔格(Tammy Sonnentag)和堪萨斯州立大学的马克·巴内特(Mark Barnett)研究了两百多名七、八年级学生的品性。
首先,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社会大众普遍保持沉默,随大流采取行动的压力下,你是否愿意为他人站出来,说正确的话,做正确的事——并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意愿程度打分。接下来,他们要求每个年级的全体学生和一名老师,以每一位同学的日常行为为依据,对该学生在上述压力下的行动倾向打分,目的是排除学生自我评分和实际行动不符的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对于哪些同学属于道德叛逆者,学生本人和同学及老师之间的意见高度一致。这些学生身上也存在相同之处,例如,他们都自我感觉良好;自我认知题目的自评分数极高;都十分相信自己能实现目标;即使面对社会压力也能挺身而出。此外,他们还认为自己的观点优于其他人,因此他们身负分享这些观点的社会责任。更重要的是,这些学生迎合大众的想法并不强烈。在融入群体和做正确的事之间,他们很大概率会选择后者。
这类研究存在一个缺点,因为其结果完全依赖于受试者的自我评价,而我们真正想知道的,是这些性格因素是否真的会促使他们按照自己所说的那样行动。毕竟,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会在紧急情况下站出来,但真正做到的人并不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观察他们的性格特征,这群人曾在纳粹大屠杀(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肆屠杀犹太人)中对别人施以援手。
观察结果表明,和那些没有在此事件中帮助过别人的人相比,冒着生命危险对犹太人施以援手的人的独立性、感知行为控制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更强,更喜欢做有挑战性有风险的事。此外,相较其他人,他们更无私,更富有同情心。正是这些品质给了他们勇敢站出来的信心。
大脑活动
道德反叛者在性格上的确存在相似之处。那么,从解剖学上看,他们的大脑构造会和别人有所不同吗?
2014年,乔治城大学的一项调查检测了19名肾捐献者的大脑活动模式。检测结果显示,其大脑杏仁核(大脑中处理情绪的部位)的体积比大多数人大8%,且更加活跃。
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选取了60人为研究对象,其中30人也曾捐肾给陌生人。每一位参与者须和一名陌生人组队,配合完成一系列实验。在一组实验中,研究人员对该名陌生人的右手拇指持续施压,参与者在一旁观察,两人的大脑活动都将由核磁共振成像记录下来。另一组实验中,研究人员将对参与者的右手拇指持续施压,并记录其大脑活动。
对比结果显示,对非肾捐献者而言,自己感到疼痛时的大脑活动强度高于观察别人的疼痛,而对肾捐献者而言,两种情况下的大脑活动强度是一样的。
面对社会失声越来越严重的情况,有些人克服,有些人屈服。克服了,你就是道德叛逆者;屈服了,便陷入了旁观者效应。你会怎样选择?【全文完】
作者:Catherine A. Sanderson
编译:吴琴
校改:肖玉娥
看到道德叛逆者,第一反应是不好的,结果看完才知道它的意思是相对于旁观者来说,指的是从人群中走出来为别人发声的人。反思一下自己,确实在有很多人在的时候不会主动上前帮忙。
道德叛逆者与鲁莽者不同吧。道德叛逆者的心理必须强大,对自己有足够信心,且要建立在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之上。
专业知识和技能确实很重要。如果没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支撑,挺身而出也不一定是好事。
抛弃其他种种顾虑,做一个道德叛逆者本身就是很勇敢的。
先保护好自己名 再保护别人
不管社会如何变迁,我们都要做内心有爱,善良温厚的人,当然不能向恶势力屈服
见义勇为一直都是需要鼓励的,旁观者的心态真的很难避免,希望我们都能勇敢且善良~
如今,无论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还是有一种“枪打出头鸟”的心理,不过这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罢了。
我始终认为,人不能越长大越冷漠。人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熟,但成熟并不代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是说明哲保身,而是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适当为受害者或弱者发声。
对,首先要保护好自己,再去帮助别人
如果在大街上遇到危险,请一定指定明确特征的人来帮助你,比如戴帽子的小哥,黑色上衣的大叔,不然因为旁观者效应,大家可能都会觉得事不关己或是不确定自己该不该出手相助而犹豫。请一定记住!
你说的很有道理!学到了!
道德叛逆者,不知道这个词到底是褒义还是贬义,但是,人活一世,倘若什么都站在道德制高点思考,未免过于累赘。
了解了旁观者效应,之前的确在网上看过类似的报道。不过也不能责备旁观者,毕竟很多事都是需要勇气和担当的,在不了解事情的原委之前,不敢出头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吧!
对,网络上的事件也是,反转多次之后也不知道该不该发声了
现实还是现实,当代社恐人群,真的大多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不读文章,难见其深意啊,差点以为道德叛逆是在批判呢,当今社会,敢站出来说真话者是值得钦佩的。
社会当中的旁观者太多了,敢于挺身而出的人并不多,现在大家遇到什么事情第一反应都是用手机拍摄,而非采取行动,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是一个潜藏的道德问题,但我也不知道怎么解决,可是如果这个社会越来越淡漠、没有人情味,那这个社会该何去何从?
道德叛逆者,,,这词感觉不像是夸人的呢
感觉自己大多数情况下是属于旁观者效应那种~当然要看周围的环境~像文中提到的,如果周围人很多的话,我会更容易陷入旁观者效应,总觉得会有人挺身而出~对于社会失声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个问题,我想不能简单归结于我们自己选择“克服”还是“屈服”的问题,还有外在环境同样也在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因为当今社会有太多所谓的“道德叛逆者”陷入人们的误解之中(做好事反而被敲诈或误解)
道德叛逆者?这里所说的道德不过也就是大多数人亦步亦趋的行为。每个人做的选择都有自己的考虑,也不要给别人贴所谓的标签吧。
“道德叛逆者”(moral rebel):大多数人对行为规则的遵守,慢慢演变成了世人都要遵守的道德传统,民众在道德传统约束下,盲目服从,没有了主见,失去了独立意识,像毛毛虫一样,在道德圈子里亦步亦趋。而那些不遵守规则、有独立精神的人,则成了所谓的道德的叛逆者。
那么“道德叛逆者”究竟是褒是贬?(咋一听感觉真是贬义,或许可以和译者再作讨论,我觉得如果是贬义的话,那么道德叛逆者这里就建议用引号引起来)
我认为,根据原文作者开头和结尾的表达都可以断定它是一个褒义词
不太理解道德叛逆的意思,为啥听到这个词,总觉得不是个好词呢
说实话我看见的时候也是懵的,且纠结了很久到底该怎么处理这个词的翻译,但是想到它毕竟是个术语,且在中文里没有找到对等的表达,所以选择了直译,我也很纠结的……
虽然人们会称赞“道德叛逆者”,社会也呼吁我们发声,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还是会陷入旁观者效应。
道德叛逆者这个词感觉有点儿不中性,好奇原文是怎样的。其实敢于发声的人都不多,更遑论不做旁观的人。希望以后可以做个敢于发声,不仅仅只是旁观的人。
原文可见文章顶部的“阅读原文”处哦
感觉在当今社会做第一个说真话的人已经变得很难了,因为你不知道接下来等着你的是褒奖还是陷阱,不论是选择做”道德叛逆者“还是做”旁观者“都是自己的选择,这是个人的自由,但是不管选择做哪一种人,都希望自己能在复杂的社会下坚持初心,愿在世间走一遭,归来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