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男性能以多种造型示人,这在过去是闻所未闻的。
时装周为男性提供了多种新颖的打扮选择,如大力推崇极繁主义的古驰(Gucci),或是颇具街装风格的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或者像理查德·奎因(Richard Quinn)那样雍容华贵的打扮——在本月伦敦的男装秀场上,他内着紧身衣、外披羽毛,头戴着珠宝登场亮相。
伦敦巴比肯美术馆(Barbican Art Gallery)正在举办一项名为“从摄影作品看男子气概的解放”的国际艺术展览,展示了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男性生活的各种影像。馆长阿罗娜·帕尔多(Alona Pardo)表示:“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包容。我们能欣赏和接受其他人的生活、为人以及展现自身美的方式,这是前所未有的。”
展览展出了50多位艺术家的作品,其中不乏像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理查德·阿维登(Richard Avedon)和罗伯特·梅普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这样家喻户晓的人物。展览引发我们思考,不论是在主流观念还是小众观念的视角下,男性气概都受到道德准则的束缚。

《马蹄铁搭扣》,卡尔海因茨·温伯(Karlheinz Weinberger)摄,1962年。
尽管在“#MeToo”运动的推动下,关于性别角色和“有毒男子气概”(toxic masculinity)的讨论如今正在成为主流,但帕尔多表示,这些讨论中还是缺失了一些方面。
她说:“我意识到,当我们观看那些以个人经历为关注点的节目时,无论是女性、黑人或者其他群体,都是以男性气概为基准来衡量的。但我们从来没有好好审视过这种现状。”
展览分为六个展区,在展示的作品中,摄影师们将社会上关于男子气概的保守观念置于聚光灯下,同时也将历史上曾被边缘化的群体推到台前。
一些照片取自哈尔·菲舍尔(Hal Fischer)1977年出版的书籍《同性恋符号学》,体现了旧金山同性恋群体在错综复杂的道德准则约束下的时尚潮流; 在乔治·杜罗(George Dureau)的相机下,双腿截肢的B·J·罗宾逊(B·J·Robinson)挑战着人们对性和残疾的主观臆断;在喀麦隆摄影师塞缪尔·福索(Samuel Fosso )作品的展览目录中,《坦克》杂志(Tank Magazine)编辑埃科·埃舒恩(Ekow Eshun)写道,其自我肖像中的夸张形象是“在暗示男性本身就是一个人为的概念”。
综合来看,这些作品强调,男子气概常常被片面地曲解为异性恋、中产阶级白人男性的“特权”。印度摄影师苏尼尔·古普塔(Sunil Gupta)将自己拍摄的边缘群体的作品概括为“证明了某些特殊群体确实存在”,他的作品中涉及的对象包括20世纪70年代纽约克里斯托弗大街(Christopher street)的同性恋人群和新德里的LGBT群体。

《无题22》,选自苏尼尔·古普塔(Sunil Gupta)《克里斯托弗大街》(Christopher Street)系列,1976年。
诸如此类对传统性别偏见的抗议形式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引人注目,但与此同时,帕尔多表示,在当今世界,又出现了一股由高高在上、强权在握的男性领导的推崇复古男性气概的潮流,其代表人物有巴西总统雅伊尔·博索纳罗(Jair Bolsonaro)和俄罗斯总理弗拉德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等。但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年轻一代的男性为了服从这一传统观念遭受的压力最大,在18到24岁的受访者中,有三分之二的人表示自己被迫表现出过于男性化的行为,而在45岁以上的受访者中,这一比例仅为百分三十。
一些男权为上的观点在我们的文化中十分根深蒂固,我们可能早已习以为常。这次展览展出的作品中,凯伦·克诺尔(Karen Knorr)的快照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伦敦的私人俱乐部中,有权有势的绅士们会面时的场景;在凯瑟琳·奥佩(Catherine Opie)的镜头前,青春期的男孩在足球场上摆着姿势;除此之外,还有山姆·康迪斯(Sam Contis)镜头下的打扮成牛仔的大学男生。

《无题(颈)》,山姆·康迪斯(Sam Contis)摄,2015年。
福特汉姆大学(Fordham University)数字媒体与文化专业的副教授沙里夫·莫拉博库斯(Sharif Mowlabocus)表示,更衣室和绅士俱乐部“仍然是某种形式的男性气概得以表达的地方”。但在这些地方,涉及女权主义、LGBT和种族问题的话题可能仍然“谢绝入内”。
莫拉博库斯说:
帕尔多表示:“这次展览的目的并非向人解释何为男子气概,而是旨在引发人们对男子气概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在传统思维下,对男性成功与否的界定是非常狭隘的,男性需要从这种束缚中解放出来。一个男人是否成功,并不是由他在球场上、在办公室或者在卧室里的表现决定的,还有其他许多方面。”【全文完】
作者:Allyssia Alleyne
编译:沈力
校改:范艳斌
任何性别都可以美,我们需要更多元的审美视角
想起一句话,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有发现美的眼睛
不管男性还是女性,“美”都不应该是片面的、狭隘的、受限的。BTW,I AM STRAIGHT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吗哈哈哈哈
当今的世界是包容的世界, 审美可以也应该多元化, 这不仅仅是对女性来说, 其实对男性来说也是一样, 他们可以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并且不必在意所谓的世俗眼光, 不过很遗憾对此, we are still on the way.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美的定义一直在变,我认为男子气概的美和女性的美其实都算是限定式的表达,每个人只要发掘自己的美就好了,美的定义不同,但是美的感官是共通的。
看到文中最后一句话:“一个男人是否成功,并不是由他在球场上、在办公室或者在卧室里的表现决定的,还有其他许多方面。”就感觉和这句话:“一个女人是否漂亮,并不是由她的身材或外貌决定的,还有其他许多方面。”所表达的意思和效果差不多……人们都会这样给社会灌输鸡汤,但真正吸收的人又有多少?人们首先考虑的还是那些所谓的“成功的男人”、“漂亮的女人”……
尊重多样化的美,我们不需要标签和刻板印象,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活出自己最重要。
只要不是伤害或妨碍到他人,想活成什么样都可以,丰富多彩才是人生的意义。
任何人都应当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美,男女都是这样。打破常规的或许在外人看来是“出格”,但只有这个社会越来越包容,才能让各种文化都盛放。
这些图片真的好友感觉丫,哈哈哈。所以我们也要从性别刻板印象中全面领略男性之美。
欣赏不来
打破刻板印象,拥抱更多可能性。
不被规定的美才是为人所惊艳的
没有人能规定男性就必须是阳刚的,女性就应该是柔美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的社会,应该学会欣赏五彩斑斓的美。
现代社会进一步拓宽了审美的场域,提供了更为多元的生活方式,也为对男性的审美提供了更多元的面向。
在21世纪,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不被接受的。
不同的理解就会产生不同的美感
审美是多元的,至于什么才是男性之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应该用同一套标准去界定他人
审美是多元化的。
被I AM STRAIGHT惊到,哈哈哈,好可爱的译者
看来不管是女性还是男性,都多少受强权在握的男性的审美所束缚着,但是好在我们这个时代变得包容,相信以后也会更包容,好在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在困惑的时候不如想一想“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吧。
记得以前也看过一篇说女性性别刻板印象的文章 女生的一些行为打扮在潜意识下也被认为是女性专有的 不过我们的社会真的是包容的 参考the9的第一名 刘雨欣哈哈哈
确实,“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包容…“。希望所有形式的美都可以被大方接受
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会有性别刻板影响,现在人们都比较关注女性的权利、面临的困境,反倒是忽略了男性面临的问题,还记得之前一篇文章男性也会遭受性侵犯,讲的也是男性被忽视……希望不要再走偏啦。另外,有被I AM STRAIGHT笑到haha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