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编译报道】箭扣长城,虽不及八达岭长城一般闻名于世,但却也是明长城独具特色的一个部分。自建成以来数百年的岁月里,箭扣长城从未经过人为修复。可就在五年前,终于,这座苍老的城墙迎来了首次修复。但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这到底是幸事还是不幸?这座城墙又能否逃过现代化商业化的噩梦呢?

 

不久之后,这一段偏远的长城也将吸引更多游客,但它将始终提醒着世人,几百年的时间不仅仅塑造了这些古老的关隘,也成就了当今的中国。

箭扣长城蜿蜒20千米(图片来源:Amanda Ruggeri)

箭扣长城蜿蜒20千米(图片来源:Amanda Ruggeri)

长城,始建于两千多年以前,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十七世纪经历了十六个朝代。中国的万里长城,横亘中国北方土地,从中国东北部的满洲到戈壁沙漠再到黄河,连绵21000公里,是人类最为著名的历史景观之一。后被列为继泰姬陵和罗马圆形大剧场之后的“新”世界七大奇迹,并于1987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只要去到北京,游客们都会去到最著名的关隘一览长城的风采。

但是很少有人会来到箭扣长城。

箭扣长城沿山脊而上,呈锯齿状,长约20公里。距离北京市区只有100公里,但却与其邻近的长城段落,比如著名的八达岭长城或慕田峪长城,截然不同。箭扣长城上没有纪念品商店,没有星巴克,也没有缆车。没人会等着卖景区门票给你,也没人能帮你轻轻松松完成游览:要到箭扣长城,首先得爬45分钟的山。

长城中最长、最著名的一段是明长城,始建于1368年,直至1644年间多次重建,箭扣长城和慕田峪长城、八达岭长城都属于明长城。据国家文物局与国家测绘局勘测,明长城全长8851公里,其中6259公里为城墙,359公里为沟渠,2232公里为自然地势,瞭望塔共计25000座。但是现在,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明长城已经消失,其余部分只有8%保存完好。其中原因有很多:自然的风雨侵蚀、人为重建的破坏、甚至还有人对长城的砖块进行售卖。此外,人类踩踏的影响也避免不了。哪怕箭扣长城的游客比八达岭长城少很多,这个问题也依然存在。

数百年未经修缮的箭扣长城(图片来源:Amanda Ruggeri)

数百年未经修缮的箭扣长城(图片来源:Amanda Ruggeri)

 

 

野生长城的悲剧

历史学家、保护学家威廉﹒林赛(William Lindesay)表示:“长城上有密密麻麻两千万人的脚印,所以虽然有那么一条倡议说‘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但就算是脚印也会对长城带来损伤。”

林赛(Lindesay)这一生致力于研究长城保护,也写了许多相关书籍。他在幼时就曾在地图上看到长城,立志要来到长城探索一番。后来终于来到长城脚下,成为第一个将明长城从头到尾走遍的外国人。他同样也爱上了箭扣长城:青山与灰墙相互衬托,相得益彰;大树冲破砖块倔强生长。1997年,他举家搬到箭扣长城脚下,用“野生城墙”一词描述箭扣与八达岭的区别。林赛(Lindesay)曾说过:“这样的野生城墙,长达数千公里,才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博物馆。”

修复后仍然保留了长城上的一些树(图片来源:Amanda Ruggeri)

修复后仍然保留了长城上的一些树(图片来源:Amanda Ruggeri)

可在他搬来城墙脚下的这二十多年来,他亲眼见证着箭扣长城退化的过程。最初,他认为箭扣长城可以算是保存良好的一段。但是情况已经不同以往了。曾经完好无损的台阶现在被踩踏得有了凹陷,瞭望塔也倒了,再要去爬箭扣长城就很危险了。

“长城不可能成为禁区,完全禁止游客前往。所以为了安全起见,政府必须开始重建和稳定工作。”他停顿一会又接着说,“我爱原本充满原始气息的长城,但只要游客到了一定数量,原本的野生长城是承受不住的,那可就是悲剧了。”

 

数百年来首次修复

箭扣长城始建于15世纪,常年来人迹罕至,最近几年才开始进行修缮。此前,这一段长城中有大约七公里的距离是很难行走的。数百年来,烽火台已经变成了碎石堆。有些部分的墙体已经完全坍塌,导致以前行走毫无障碍的路段如今一次只能走的过一个人。树枝、灌木四处乱窜,与其说这是一个关隘,不如说是一片森林。

未经人为修缮的城墙的确有其独特之处,但却也十分危险。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长城保护计划负责人马尧表示:“每年都会有一两个人丧命于此,有的失足坠落,有的死于闪电。”

为了防止悲剧再次发生,也为了保护箭扣长城能世代留存,2015年修复工作开始了。2019年圆满完成,修复了箭扣长城一段750米的重点区域。

“箭扣长城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财富,”修复工作的领导者赵鹏说道,“修复它、保护他不仅仅是我们的主观意愿,更需要我们付诸行动,这也是我们的责任所在。”

但是修复城墙很有可能与保护它的初衷背道而驰。如果过分重建就有可能失去它原有的味道。就像许多人说的那样,这是八达岭长城的宿命。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翻新八达岭长城的时候,用了很多新的砖块和水泥,后来又被涂鸦覆盖。所以,箭扣长城的修复工作进行初期便计划避免发生这些错误。

 

技术辅助城墙修复

项目结束的前一天,我和马尧坐在城墙上,他告诉我:“你看这些山,机器是上不来的,只能靠人力,但我们应该用技术来帮助这些工人更好地完成工作。”

2019年的这个项目用到了无人机、三维测绘和计算机算法。通过这些技术,工程师能了解是否应该移除某棵树、修复某个裂缝,还是说就算将它们保留下来也不会对城墙造成影响,反倒还能留下这几百年遗留的痕迹。

“科技能让我们用尽可能传统的方式修复城墙。”

赵鹏解释道:“我们有一个原则,尽可能地将对城墙的伤害降到最低,但这并不意味着丝毫不做出改变。”而其中一个降低伤害的方式就是现代化技术辅助。

以前工程开始之前,设计师都需要对城墙做一个详细的检查和研究,标记出墙体脆弱的地方。之后再回到工作室研究如何管理那些局限性因素以便进行之后的墙体维护工作。但是今年,他们有了新技术的帮助。无人机能在半天内拍下大约800张墙体图片,通过这些图片,工程团队就能建立一个城墙的三维模型,细节到每一个砖块和裂缝。

三维测绘图(图片来源:Amanda Urggeri)

三维测绘图(图片来源:Amanda Urggeri)

有了这些数据,设计团队就能了解如何以最小的伤害来完成修复工作。比如烽火台上的裂痕。赵鹏表示:“人力检测这些裂痕是很难做到的。但是有了无人机的帮助,搜集图片,将数据数字化,我们就能知道裂缝的大小,墙体倾斜的角度,这样我们就能进一步判断墙体稳定性。”

这些数据同样也能提供一个清晰的修复阶段记录。马尧指出:“三维测绘的主要目的就是检测整个修复过程。”比如有一个烽火台,被树丛覆盖,要想保证烽火台不受损害必须将树丛移除。而把那些树移走首先要把砖块卸下来。这要在以前,很难准确将砖块重置,但现在有了三维测绘,他们可以几乎完全按原样把砖块砌回去。“他们修复了那座烽火台的顶部,但看上去和原先几百年遗留下来的样子无甚区别。”马尧说道。

目前,除了参与城墙修复的北京大学研究团队外,科技、计算机巨头公司因特尔也同样用无人机拍摄的10000张图片进行三维建模后,将模型分享给了同样参与到此次城墙修复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供他们参考。目前,修复团队正在将这些科技手段运用到下一阶段:另一段城墙的修复。“正如箭扣长城一样,我们使用了三维建模技术。在吸取了箭扣长城修复的经验后,技术团队将以模型为依据对修复计划做进一步的调整。”

 

工人在城墙上劳动的身影(图片来源:Amanda Ruggeri)

工人在城墙上劳动的身影(图片来源:Amanda Ruggeri)

待在箭扣长城的最后一天中午,我看着一群蚂蚁列着队绕着石头向前走去,有一只大拇指大小的蜜蜂懒懒地飞过,这里的一切好像都比别的地方要更大、更壮阔,就像城墙本身一样。工人们在烽火台的阴凉处午休,他们从天刚亮就爬上山开始工作。虽然无人机和三维建模的技术的确能帮助到设计团队,但却无法取代工人们一凿一锤的劳动。

突然,两对身着登山装备的情侣打破了原有的平静,他们吵嚷着爬了上来。似乎没有人注意到那块“游客禁止入内”的告示牌。实际上,这段城墙是没有官方表示对外“开放”的,但却也没人能解释其他那些游客登山的指示牌又是什么意思。城墙修复过后,这里的宁静将被打破。人们不会再担心这座野生城墙是否危险,来的人也会越来越多,绝不仅仅只是那些无所畏惧的人会来了。

这座城墙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破旧、危险。但它始终提醒着世人,几百年的时间不仅仅塑造了这些古老的关隘,也成就了当今的中国。它的灵魂,如果城墙也有灵魂的话,也将始终保留着过去几百年的时间留在它身上的痕迹。【全文完】

来源:BBC News
作者:Amanda Ruggeri
编译:舒琪
校改:矣璐
觉得赞就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