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一代“躺平”了,北京不高兴了
中国年轻人掀起了一场新生的反主流文化运动——“躺平”与“无为”。

五年前,骆华忠发现自己享受赋闲在家的状态。于是,他辞去了工厂工人的工作,从四川省出发骑行 1300 英里(约2092公里)到达西藏,并决定靠打零工以及每月 60 美元(约人民币400元)的积蓄度日。他将这一新的生活方式称为“躺平”。
“我一直闲待着,不觉得哪里不对。”今年4月,31 岁的骆华忠在一篇描述自己生活方式的网络帖子中写道。他将帖子命名为《躺平即是正义》,并附上一张自己的照片,照片里他躺在床上,拉着窗帘,屋内光线昏暗。不久之后,中国千禧一代将这篇帖子视为反消费主义宣言,“躺平学”随即在网上疯传。

骆华忠在帖子中附上自己“躺平”的照片
骆华忠,出生于浙江省东部建德县的农村。 2007年,他从职业高中辍学并开始在轮胎厂打工,这份工作每12 小时进行轮班。一天工作结束之时,脚上全是水泡。2014年,他在一家工厂做着产品检验员的工作,但并不喜欢这份工作。两年后,他选择辞职并偶尔靠跑龙套维持生计。如今,骆华忠和家人们住在一起,每天阅读哲学书籍、浏览新闻并锻炼身体。他说这是理想的生活方式,能够让他用最少的成本生活,同时可以无拘无束地思考与表达。他还鼓励那些称他为“躺平大师”的粉丝们也这样做。

骆华忠2018年在一部电影中“躺平”扮演一具尸体
今年4月份,中国最新的人口普查结果出炉,国家呼吁大众多生孩子来缓解迫在眉睫的人口危机,人们就此展开热议。骆华忠于是决定撰写有关“躺平”的文章,他起初将《躺平即是正义》的帖子描述为“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人的内心独白。”他说:“那些抨击‘躺平’可耻的人才是无耻的,我有权选择慢节奏的生活方式,我没有做任何伤害社会的事情。难道每天在闷热的工厂中工作12 个小时,这就是对的吗?”

骆华忠(中间)在建德县的台球厅
36 岁的张鑫民(音译)在播客上听到骆华忠《躺平即是正义》一帖后,受到启发并写下一首与“躺平”相关的歌曲。居住在武汉的张鑫民五年前辞去了广告工作,并开始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躺平”引起了他的共鸣,于是把歌曲起名为《躺平是王道》。6月3日,张鑫民将自己创作的歌曲上传至国内社交媒体平台,随后又把这首歌曲以视频的形式上传到国外视频网站(YouTube)平台。视频中他躺在沙发上用吉他伴奏,并用轻快的曲调哼着:“躺平真是好 /躺平就是妙 /躺平是王道 /躺平再也摔不倒 /躺平就是摔不倒”。
躺平,即意味着不结婚、不生育、不工作以及摒弃物质需求,例如购房、购车。可是,这与国家所倡导的观念相悖。对于上一辈人而言,成功的路径是辛勤工作、结婚生子。但是,随着工作时间变长、房价上涨速度高于收入上涨的速度,许多年轻人担心他们无法超越父辈所取得的成就。因此,这一代年轻人抛弃传统的成功之路,选择退出竞争。

今年年初在武汉的一家音乐酒吧,不少年轻人担心难以超越父辈
22 岁的小丁(Leon Ding)已经“躺平”接近三个月,并将这一行为视作“无声的反抗”。因为不喜欢父母替他所选的计算机专业,小丁在大学最后一学期选择辍学。离校之后,小丁用自己的积蓄在深圳租房。他试图找到一份稳定的办公室文员工作,但发现大多数职位都需要长时间工作。“我想要一份稳定的工作,确保我有时间放松娱乐,但这样的工作在哪里找呢?”小丁说道。小丁认为年轻人应当为自己所爱的事物辛勤工作,而不是被迫“996”。因找工作无望而倍感失望,于是他决定开始“躺平”。“说实话,躺平真的很爽,我不想让自己太累。”,他说道。小丁为了维持生计,他通过打电子竞技游戏来获得收入,并尽量减少自己的开支。当问及小丁的长期规划时,“六个月后再来问我吧,我只做了六个月的计划”,小丁回答道。
虽然不少千禧一代仍然践行着中国勤奋进取的传统,但“躺平”不仅反映了新生的反主流文化运动,也体现了对激烈竞争工作环境的强烈抵抗。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飙称,“躺平”文化是中国的转折点。 “年轻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压力,他们觉得希望破灭了,并意识到物质生活的提升并不是幸福生活的唯一。”

华为员工在深圳公司总部的食堂吃午饭
后来,骆先生的帖子以及张鑫民在国内上传的歌曲均被删除,因为这种情绪与国内的经济发展大趋势有所违背。随后,各大互联网平台对“躺平”的相关话题进行了限制。国家担心这一文化会带来社会不稳定性,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于是,监管部门删除了豆瓣平台上9000人的“躺平”小组、同时限制另一个拥有20万人数的“躺平”论坛,不得再发布帖子。《纽约时报》获悉,中国互联网监管机构5月份下令限制在线社交平台“躺平”相关的帖子,并要求电商平台不得销售带有“躺平”字样的衣服、手机壳和其他商品。
国家官方媒体发文称,鼓励年轻人要为了国家的未来而努力工作。著名企业家于敏洪劝谏年轻人不要“躺平”,否则我们国家的未来还能靠谁?不论是为了个人的幸福还是国家的未来,年轻一代都不能“躺平”,要勇敢站立起来,为个人与国家而奋斗。【全文完】
来源:《纽约时报》
作者:Elsie Chen
编译:李春蕾
编译策略
1.原文简要介绍
本文选自《纽约时报》,是对中国社交平台上热门话题——“躺平”的一篇新闻报道。
随着国内“内卷”浪潮愈演愈烈,不少年轻人被迫卷入教育内卷、工作内卷、住房内卷等一系列内卷大潮,这些年轻人拼尽全力参与激烈竞争,最终却回报甚微,倍感心酸与无力。在此情形中,部分年轻人选择放弃“内卷”,选择了一种低欲望、低压力生活方式。2021年4月份,一位名为“好心的旅行家”的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条贴子,该帖题目为《躺平即是正义》。随后,该帖得到诸多年轻人的评论与转载,引发许多网友的共鸣和全网热议。不久后,该帖子所表达的思想因违背当代以奋斗为主旋律的社会价值观,众多中央官媒以及权威学者纷纷在网络社交平台对“躺平”行为进行评论,称该行为不利于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与繁荣,最终“躺平”话题受到网络的屏蔽与限制。
本文便是《纽约时报》对中国这一热门讨论话题的相关报道。
2.原文风格分析
文章源自《纽约时报》亚洲板块。文章带有《纽约时报》的叙事风格,左倾政治倾向明显;此外,此文章对新闻事件的撰写相对较为客观,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抹黑中国的政治因素。因此,在编译的过程中,笔者相应弱化了其中部分带有偏见性与政治立场的描述。
3.译文编译策略
3.1原文结构梳理
原文主要以骆华忠发布帖子走红为文章主线,采用倒叙的顺序。此外,在叙述的过程中补充另外一位音乐人受到启发创作音乐、大学生中途辍学选择“躺平”的故事,同时在行文中介绍了当下中国青年一代所面临的困境以及选择“躺平”的原因,最后加入官方媒体以及相关权威人士对此热点事件的回应与态度。
3.2编译文章结构
原文的行文顺序不适合中文的行文顺序,段落之间内在逻辑性较弱。因此,在编译中选择重新调整文章的结构,以符合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增强编译文章的可读性。在编译文章当中,笔者以“骆华忠帖子走红网络—“躺平”热议—介绍骆华忠个人经历—音乐人受到启发创作歌曲—“躺平”的含义—当代年轻人“躺平”的原因—小丁的“躺平”经历—国家和权威人士对“躺平”评论—国家管控‘躺平’”的顺序重新行文。
3.3调整
3.3.1结构调整
如上文所述,英文原文文章结构顺序主要以倒叙的顺序展开,其中穿插事件主人公、年轻人(们)、权威人士和机构对“躺平”事件的评论,这样的顺序处理为中文,结构松散,文章段落之间衔接性较差。
因此,笔者在编译时将原文中后面的段落前置,增强上下文的衔接性和可读性。将原文中第19段(Mr. Luo decided to write about ...China’s latest census results)至第29段(He eventually uploaded the song as a video on YouTube...)的内容前置到第7段(“After working for so long, I just felt numb, like a machine,”...)和第8段(To lie flat means to forgo marriage, not have children, ...)的中间。
3.3.2段落合并
原文段落较为琐碎繁杂,好比对“躺平”事件主人公的生平介绍,可以直接合并为一个段落进行处理。
原文中,第22段(Mr. Luo was born in rural Jiande County, in eastern Zhejiang Province. )至第24段(Today, he lives with his family and spends his days reading...)便是对骆华忠个人的主要介绍,可以将这三段合并为一段;此外,第2段( “I have been chilling,” Mr. Luo, 31...)和第3段(He titled his post “Lying Flat Is Justice,” attaching a photo...)是对骆华忠发帖走红网络的描述,同样可以合并为一段;第19段(Mr. Luo decided to write about tangping...)至第21段(“Those people who say lying down is shameful are shameless,” he said.)是对骆华忠发布帖子的原因的描写,也可以合并为一段;第9段(Mr. Ding, 22, has been lying flat for almost three months...)至第13段(To make ends meet, Mr. Ding gets paid to play video games...)是对另一位大学生“躺平”的描写,可以合并为一段。
3.3.3语序调整
由于中英文语序的差异,中文注重前因后果的表达顺序,在编译时将原文中的部分语句的顺序进行调整,从而更加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在原文中,“Mr. Luo decided to write about tangping after ... to address a looming demographic crisis by having more babies.”这几句,原文的表达顺序并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因此将其按照时间顺序重新整理,处理为“今年4月份,中国最新的人口普查结果出炉,国家呼吁大众多生孩子来缓解迫在眉睫的人口危机,人们就此展开热议。骆华忠于是决定撰写有关“躺平”的文章……”。
3.3.4表达调整
为了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使文章更地道,将部分表达用通俗易懂的中式表达进行替换。比如,导语中的“doing as little as possible”处理为中文“无为”,表达出年轻人拒绝内卷的状态;将“They are now defying the country’s long-held prosperity narrative by refusing to participate in it.”采用意译的方式,处理为“因此,这一代年轻人抛弃传统的成功之路,选择退出竞争。”
3.4删减
首先,文章的读者为中文读者,因此在译文当中就将中国读者都知道的信息全部省略掉,比如文中多次出现的“China”一词,直接删去不译。如:“He quit his job as a factory worker in China, biked 1,300 miles from Sichuan Province to Tibet”。
其次,为了行文更加连贯自然,原文段落当中对骆华忠、音乐人张先生发帖以及发布音乐被删除事件,插入对事件的个人看法,这些评论对于段落衔接的作用并不是十分显著,因此可将其删除。如:“‘Nowadays, only running forward is allowed, but not lying down,” he said. “It doesn’t make sense to me that they deleted this song.’”。
评论
必须登陆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