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轻人掀起了一场新生的反主流文化运动——“躺平”与“无为”。

五年前,骆华忠发现自己享受赋闲在家的状态。于是,他辞去了工厂工人的工作,从四川省出发骑行 1300 英里(约2092公里)到达西藏,并决定靠打零工以及每月 60 美元(约人民币400元)的积蓄度日。他将这一新的生活方式称为“躺平”。

“我一直闲待着,不觉得哪里不对。”今年4月,31 岁的骆华忠在一篇描述自己生活方式的网络帖子中写道。他将帖子命名为《躺平即是正义》,并附上一张自己的照片,照片里他躺在床上,拉着窗帘,屋内光线昏暗。不久之后,中国千禧一代将这篇帖子视为反消费主义宣言,“躺平学”随即在网上疯传。

骆华忠在帖子中附上自己“躺平”的照片

 

骆华忠,出生于浙江省东部建德县的农村。 2007年,他从职业高中辍学并开始在轮胎厂打工,这份工作每12 小时进行轮班。一天工作结束之时,脚上全是水泡。2014年,他在一家工厂做着产品检验员的工作,但并不喜欢这份工作。两年后,他选择辞职并偶尔靠跑龙套维持生计。如今,骆华忠和家人们住在一起,每天阅读哲学书籍、浏览新闻并锻炼身体。他说这是理想的生活方式,能够让他用最少的成本生活,同时可以无拘无束地思考与表达。他还鼓励那些称他为“躺平大师”的粉丝们也这样做。

骆华忠2018年在一部电影中“躺平”扮演一具尸体

 

今年4月份,中国最新的人口普查结果出炉,国家呼吁大众多生孩子来缓解迫在眉睫的人口危机,人们就此展开热议。骆华忠于是决定撰写有关“躺平”的文章,他起初将《躺平即是正义》的帖子描述为“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人的内心独白。”他说:“那些抨击‘躺平’可耻的人才是无耻的,我有权选择慢节奏的生活方式,我没有做任何伤害社会的事情。难道每天在闷热的工厂中工作12 个小时,这就是对的吗?”

骆华忠(中间)在建德县的台球厅

36 岁的张鑫民(音译)在播客上听到骆华忠《躺平即是正义》一帖后,受到启发并写下一首与“躺平”相关的歌曲。居住在武汉的张鑫民五年前辞去了广告工作,并开始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躺平”引起了他的共鸣,于是把歌曲起名为《躺平是王道》。6月3日,张鑫民将自己创作的歌曲上传至国内社交媒体平台,随后又把这首歌曲以视频的形式上传到国外视频网站(YouTube)平台。视频中他躺在沙发上用吉他伴奏,并用轻快的曲调哼着:“躺平真是好 /躺平就是妙 /躺平是王道 /躺平再也摔不倒 /躺平就是摔不倒”。

 

躺平,即意味着不结婚、不生育、不工作以及摒弃物质需求,例如购房、购车。可是,这与国家所倡导的观念相悖。对于上一辈人而言,成功的路径是辛勤工作、结婚生子。但是,随着工作时间变长、房价上涨速度高于收入上涨的速度,许多年轻人担心他们无法超越父辈所取得的成就。因此,这一代年轻人抛弃传统的成功之路,选择退出竞争。

 

今年年初在武汉的一家音乐酒吧,不少年轻人担心难以超越父辈

 

22 岁的小丁(Leon Ding)已经“躺平”接近三个月,并将这一行为视作“无声的反抗”。因为不喜欢父母替他所选的计算机专业,小丁在大学最后一学期选择辍学。离校之后,小丁用自己的积蓄在深圳租房。他试图找到一份稳定的办公室文员工作,但发现大多数职位都需要长时间工作。“我想要一份稳定的工作,确保我有时间放松娱乐,但这样的工作在哪里找呢?”小丁说道。小丁认为年轻人应当为自己所爱的事物辛勤工作,而不是被迫“996”。因找工作无望而倍感失望,于是他决定开始“躺平”。“说实话,躺平真的很爽,我不想让自己太累。”,他说道。小丁为了维持生计,他通过打电子竞技游戏来获得收入,并尽量减少自己的开支。当问及小丁的长期规划时,“六个月后再来问我吧,我只做了六个月的计划”,小丁回答道。

 

虽然不少千禧一代仍然践行着中国勤奋进取的传统,但“躺平”不仅反映了新生的反主流文化运动,也体现了对激烈竞争工作环境的强烈抵抗。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飙称,“躺平”文化是中国的转折点。 “年轻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压力,他们觉得希望破灭了,并意识到物质生活的提升并不是幸福生活的唯一。”

华为员工在深圳公司总部的食堂吃午饭

 

后来,骆先生的帖子以及张鑫民在国内上传的歌曲均被删除,因为这种情绪与国内的经济发展大趋势有所违背。随后,各大互联网平台对“躺平”的相关话题进行了限制。国家担心这一文化会带来社会不稳定性,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于是,监管部门删除了豆瓣平台上9000人的“躺平”小组、同时限制另一个拥有20万人数的“躺平”论坛,不得再发布帖子。《纽约时报》获悉,中国互联网监管机构5月份下令限制在线社交平台“躺平”相关的帖子,并要求电商平台不得销售带有“躺平”字样的衣服、手机壳和其他商品。

 

国家官方媒体发文称,鼓励年轻人要为了国家的未来而努力工作。著名企业家于敏洪劝谏年轻人不要“躺平”,否则我们国家的未来还能靠谁?不论是为了个人的幸福还是国家的未来,年轻一代都不能“躺平”,要勇敢站立起来,为个人与国家而奋斗。【全文完】

 

 

 

来源:《纽约时报》

作者:Elsie Chen

编译:李春蕾

觉得赞就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