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编译报道】继丧系、佛系、躺平之后,“摆烂”一词又出圈了,甚至催生了摆烂文学和摆烂表情包,引起了中国年轻人的强烈共鸣。摆烂到底是什么呢?摆烂为什么会出现呢?
北京街头的中国青年。经济机会减少,不确定因素增多,加剧了年轻人的挫败感。 Roman Pilipey/摄影  EPA/来源

北京街头的中国青年。经济机会减少,不确定因素增多,加剧了年轻人的挫败感。 Roman Pilipey/摄影  EPA/来源

“老板经常给我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我完成不了,我真的尽力了。我现在没啥动力,能摸鱼就摸鱼。”黄萨尔(音译,Sal Hang)这句话道出了很多年轻人的心声。黄萨尔曾是一名空中机械师,三年前辞职从西南地区北上北京,追逐音乐梦想。然而3年社畜生活后,29岁的黄萨尔早已初心不再。他感慨道:“整个社会阶层固化,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选择摆烂也不是没有道理。”

整个社会阶层固化,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选择摆烂也不是没有道理。

激烈的竞争和过高的社会期望带给很多年轻人挫折感,他们不想再努力了,把网络新词“摆烂”挂在嘴边,展现自己的生活态度。

“摆烂”一词源自NBA,意思是遇到困难就自暴自弃。在NBA里,摆烂指一些球队通过故意输球的方式让排名尽量靠后,目的是在第二年夏天有更好的选秀顺位。

三月份以来,“摆烂”不断登上微博热搜,话题阅读量和话题讨论过亿。各路网友纷纷开摆,创造自己的摆烂世界。“上海的房价太高了?没关系,我租房租一辈子好了。反正我拿的是月薪,我买不起。”一位网友抱怨道。

此前,年轻人的生活态度是“躺平”,拒绝拼命,维持低欲望生活。但现在流行的摆烂更令人担忧:如果事情无法向好的方向发展,年轻人会任由其往坏的方向继续发展下去,甚至会说“放心吧,交给我一定会搞砸的,”和“破罐破摔”“死猪不怕开水烫”一个道理。

摆烂这一现象引起了官方主流媒体的关注。他们认为,青年的生活态度应合乎整个社会共同奋斗、不断发展的整体趋势,一味告诉自己做不到、做不好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只会导致“摆烂”。

密歇根大学中国问题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Chinese Studies)主任玛丽·加拉格尔(Prof Mary Gallagher)认为,“摆烂”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美国90年代的X一代也是这样(《时代周刊》概括其为充满怨言并且害怕承担责任的一代,译者注)。同样,去年的“躺平”也是在抗议中国社会的竞争白热化。

她表示,中国目前经济机会减少,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年轻人的挫败感。过去几个月里,很多中国人被封控在家,中国经济增速也明显放缓。

16到24岁的年轻人四月份失业的比例达18%,创历史新高。“今年毕业不好找工作?那我摆烂好了,除了在家看电视我啥也不干,”一位找不到工作的网友评论道,并不在乎主流媒体对青年人的劝诫。

年轻人把“摆烂”和“躺平”挂在嘴边,正是对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一种反抗。

香港中文大学传播学教授方可成认为,年轻人把“摆烂”和“躺平”挂在嘴边,正是对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一种反抗。“这些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广泛的情绪分享。说这些流行语不仅仅是个体的自我展演,更是通过共情激发群体认同。”

“尽管社会对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期望,但实际上,我们都是一样的。”【全文完】

来源:卫报
作者:Vincent Ni
编译:任宇
校改:吴文韬
觉得赞就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