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编译报道】当下,为了修复地球生态环境,人类将目光投向了珊瑚礁。珊瑚礁对地球生态有何价值?珊瑚正面临什么威胁?人类又将作何态度?

珊瑚礁仅仅占海洋的0.1%,却养活了1/4的海洋物种

从最后一个冰河时期结束之时至今,人类在不断地对生存环境产生影响,如今,地球环境的变化已经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幸运的是,人类虽然对自然造成破坏,但同时也在积极运用巧思才智来拯救生态。

为修复西伯利亚草原生态系统,有人曾设想对亚洲象进行基因编辑,进而使一种类猛犸象的新物种重现西伯利亚。这一新物种的进食习惯能使草原的阳光反射和土壤碳化合物含量增加,有助于重建猛犸象灭绝前的草原环境。

虽然这种干预措施成功拯救该生态系统的概率极其渺茫,但是,人类已经找到其他更快速、更有效的办法:珊瑚礁。

太平洋地区除了热带雨林,还有大量的珊瑚,从印度尼西亚到法属波利尼西亚,太平洋沿岸分布着5000亿株珊瑚,几乎相当于整个亚马逊的树木数量。雨林和珊瑚都对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的作用:热带雨林仅覆盖陆地表面的18%,而超过一半的陆地脊椎动物在此繁衍生息;珊瑚礁仅仅占海洋的0.1%,却养活了四分之一的海洋物种。也就是说,珊瑚对于生态环境有着巨大的价值。据经济学家估计,珊瑚每年为全球生态系统带来的价值高达10万亿美元。

珊瑚对人类而言也同样重要。如果没有珊瑚礁的保护,像马尔代夫这样的低洼岛屿早就会被滔滔海浪淹没,这意味着10亿人将失去食物来源或收入来源。

然而,海洋温度持续上升,珊瑚礁正受到威胁。藻类与珊瑚共生、给珊瑚提供食物和保护色,而高温会使这些藻类产生毒素,进而脱离珊瑚。这一过程被称为“白化现象”,将会导致珊瑚死亡。

因此,世界各地的研究团队都在制定行动计划:

  • 寻找天然耐热珊瑚,并将其移植到世界各地;
  • 通过将耐热珊瑚相互杂交来培育更耐热的珊瑚株;
  •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向珊瑚人工导入耐热基因;
  • 移植耐热型共生藻类;
  • 修复珊瑚的微生物群,即与珊瑚共生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

但是,怀疑派认为人类未必能及时采取行动、实现重大改变。上述技术很少能在自然环境中得到有效应用,而且,基因编辑之类的技术饱受争议,是否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使用批准还是个未知数。此外,技术规模也同样存在问题:与当前的燃眉之急相比,现有的修复技术可谓是杯水车薪。所以,如果不减少碳排放、控制导致珊瑚死亡的污染物,即便是耐热珊瑚也将在本世纪消失。

但是,我们有理由保持乐观:碳排放目标正在制定、海洋污染正得到处理。红海沿岸国家在外交低迷的情形下,仍共同肩负起保护珊瑚礁的责任,共同开展行动。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科学的解决办法:益生菌的自动化应用;利用自然水流促进大规模繁殖;开发最具生态和经济价值的地区,使生态、经济双效益最大化。

这种自然活动和人类干预相结合方案可为修复其他生态系统提供行动方案。虽然那些坚定环保主义者认为所有生态环境都应保持原始状态,可能难以赞同此类方案,但当整个生态系统面临破坏时,完全不作为的代价过于巨大,令人难以承受。

而从珊瑚礁的角度来看,将来能存活下来的珊瑚礁都经过基因编辑,能够适应未来的生态环境。【全文完】

来源:经济学人
作者:未知
编译:王雨诗
校改:鲁雨
觉得赞就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