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机上的社交媒体应用 图片来源:Jason Howie/Flickr
无论你喜欢也好,讨厌也罢,社交媒体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已然是举足轻重。社交媒体调解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让我们不仅知当地事,亦知天下事,还推送海量的图片、视频、引文、流行文化片段、故事、笑话等内容,让我们沉迷其中,但有时可能超出了我们想要的。
与以往相比,现在有更多的现象表明,社交媒体会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和自我形象产生负面影响。但这是否意味着为了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我们必须就此远离社交媒体呢?就像大多数与心理健康有关的话题一样,答案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社交媒体益处良多
首先,社交媒体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人们聚集到一起,这一点就值得称颂。远在地球另一端的用户可以比以往更容易地交流、分享内容和想法,并保持联系,人们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网站找到志趣相投和生活经历相似的朋友。粗略浏览一下Facebook群组,你会发现成千上万的在线社区,人们因为爱好、运动、职业、宗教、性取向和其他重要的身份标志相聚在一起。社交媒体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人们确认并加入他们的“群组”。
在新冠肺炎爆发之后,最初几个月的隔离生活使得孤独感肆虐,由此也更加凸显了社交媒体平台的重要性。在没有办法相聚的日子里,这些平台让人们有了联系感和归属感,为彼此的生活注入了情谊和希望,让人们知道自己并不孤独。
而这种归属感和互动感正是年轻人所需要的。英国皇家公共卫生学会(The Royal Society for Public Health)开展的一项调查发现,近70%的青少年表示,在生活中特别困难的时候,他们会通过社交媒体获得朋友和同龄人的支持。在心理上遇到问题时,人们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在不同的渠道和平台快速而有效地获得帮助——你只需要点下按键,就能轻松获取急需的服务。
还有证据表明,国家组织的社交媒体活动会对人们的思维产生影响。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the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发布了一份关于大规模反污名化运动的评述,重点介绍了苏格兰的“看到我”运动(“See Me” campaign),该运动旨在纠正对精神疾病的不当描述,努力减少污名化。“看到我”运动开展两年后,调查显示,认为应该更好地保护公众、远离心理疾病患者的人数下降了11%,认为心理疾病患者危险的人数下降了17%。
公众平台坏处不少
但是社交媒体对人的心理健康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原因不止一个。
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给不同的人造成的影响不同。比如说,Facebook的一份内部报告发现,32%的少女表示,当对自己的身材感到焦虑时,浏览Facebook旗下的Instagram会让她们感觉更糟。
而且,大部分平台会用各种方法对你浏览的东西进行筛选。但社交媒体的算法就是用来调查用户的兴趣,然后提供更多相同的内容。虽然对于爱好等健康话题来说,这可能不是问题,但有人担心,算法可能会逐渐扭曲用户的世界观,因为它只让用户接触他们已经同意的想法和观点,而没有挑战它们,观点逐渐加固有可能让用户走上极端。事实上,自2016年以来,社交媒体不断遭到国会议员点名批评,称它会加剧党派对立和意识形态极端主义。
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美国第26任总统,译者注)曾说:“攀比会偷走快乐”,这话同样适用于今天的社交媒体用户,他们看见自己的朋友、亲戚、同事和名人过着看似光鲜亮丽的生活,难免心生嫉妒、自怨自艾。众所周知,社交媒体红人在网上分享的内容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为了捕捉一个看似自然的瞬间,可能会拍几十或数百张照片。但各种内容连番“轰炸”会扭曲人们对于现实的认知,产生焦虑和没完没了的“错失恐惧症”。
英国皇家公共卫生学会的调查还发现,社交媒体是网络欺凌一大渠道。约7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曾在社交媒体平台上遭遇过网络欺凌,37%的人表示,他们长期受到频繁的欺凌。而研究表明,网络欺凌会加重青少年的抑郁,并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
合理使用社交媒体
总之,社交媒体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而言就像一把双刃剑:就像做其他事情一样,如果社交媒体使用得当、有节制,那自然影响不大,它所创造的联系感和归属感有可能减少孤独感。反之,如果不能合理使用这些平台,出现极端情况,则会对用户的自尊和整体心理健康造成伤害。
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社交媒体的使用会给他们的日常和未来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某个平台带给你的负能量明显比正能量多,不妨暂停使用这个平台,或者彻底远离该网站。有很多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好在,社交媒体不是其中之一。【全文完】
作者:Alexandra Helfer
编译:张晓珊
校改:朱丹
评论
必须登陆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