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无穷的魅力。耶鲁大学的石静远(Jing Tsu)教授用她的《汉字王国》(Kingdom of Characters)向我们呈现了汉语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汉字从零散、个别的字符累积到如今具有其独特的规范体系,历经沧桑。我们相信它未来会同中华民族一样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迈向更高的舞台。

来源:经济学人

谈起汉语,人们总能联想到精妙复杂的汉字。很少有语言能像汉语一样,同其书写形式有如此紧密的联系。对于非母语者而言,汉字则更加神秘莫测,中国人也为他们的汉字感到无比自豪。

但毫无疑问,汉语很难。首先,就汉语使用者需要掌握多少汉字,人们的意见尚未统一。但总的来说,至少需要1000字左右。据估计,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大约能掌握6000至8000个汉字。一个汉字通常由许多小部件组成,形旁表意,声旁表音。不过并非所有汉字都是这样,汉字的组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次,学写汉字从来不是一件易事。不仅如此,过去几千年里,为数不多的会写汉字的人,甚至还会在写作时运用文言文。而如今,借由传诵诗歌和谚语,文言文仍在被使用。

《汉字王国》(Kingdom of Characters)的作者是耶鲁大学的石静远(Jing Tsu)教授,该书以汉语走向现代化、国际化、数字化为主题。书中说到,汉语现代化的第一步便是寻找文言的替代品。这就要提到1913年的一场会议——与会者须从众多各不相通的白话中选出一种作为通用语,讨论异常激烈。王照是这场会议的关键人物。在讨论的过程中,他把另一位代表赶出了会议室,原因是这位代表骂他“王八蛋”,但其实这名代表只是用一种南方方言说了句“黄包车”。王照一派最终战胜了南方一派,将北京官话定为国语,也就是后来的“普通话”,汉语的书面规范也是基于普通话制定而成的。

接下来,石静远教授又详细阐述了20世纪的汉字改革。创造力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作用,虽然开局不利,中途也经历了不少争论,但最终改革仍取得了胜利。书中还重点谈及了初代打字机、汉字电报码和计算机输入法的影响,并且很好地描绘了汉语现代化过程中曾面临的挑战:汉语没有字母表,因而需要专门为其创造一种检索方式,人们为此提出了种种方案,竞争颇为激烈。

汉语没有字母表,因而需要专门为其创造一种检索方式,人们为此提出了种种方案,竞争颇为激烈。

在推动汉语发展的进程中,中国不可避免地要效仿他国,借鉴他国的思路和技术,险些走上汉字拉丁化的道路。汉字拉丁化的确能为其降低难度,但会给非官话方言的使用群体造成不便,蕴含在汉字里的千年文化遗产也会因此流失。所幸,中国最终采用了另外两套方案以代替汉字拉丁化:其一,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制定了一套新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即拼音,但它的主要用途仍是辅助人们学习汉字;其二,推进汉字简化方案,将上千个繁体字改为简体字。

在中国,使用拼音曾一度是稀罕事,而如今却已再寻常不过了——日常的人机交互基本都要用到拼音。人们在电脑键盘和智能手机上用拼音输入法编辑文字时,会先输入汉语拼音,再从众多同音异义字中选出自己想要输入的汉字。其他输入法则依据汉字的字形进行编码,借助按键将各个笔画组合成完整的汉字。掌握了这种输入技巧,打字速度将更快,但其学习难度远高于拼音输入法。

中国经济发展稳步推进,全球影响力不断增强,而汉语国际化进程却步伐缓慢。究其原因,一是汉语书写的难度大,二是在电脑上使用汉语难。很多异国人互相通信的时候用的是英文,倒是很难想象出两个异国人用汉语互相通信的画面。

科技助力汉语学习

科技不再阻碍汉语的使用而为其助力之时,其地位或将发生改变。如今,人工智能技术让汉字输入变得更加容易。针对其他语言,一些系统已有自动更正和智慧输入的功能。与这些系统类似,新一代的中文输入系统也可凭借整体使用频率及上下文内容,推测用户的用字选择。此外,识别触屏手写汉字的准确度大大提高,语音转文字的软件也已有了很大改进,如此,越来越多的用户无需借助键盘,就能够完成汉字的输入。

然而,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忘记了一些生僻字的写法,“提笔忘字”的现象让传统主义者寝食难安。长期以来,科技虽然给汉字的使用造成了一定阻碍,但最终仍然利大于弊。学习读、写汉语仍然不易,但有了电子课本和随身记忆辅助工具的帮助,学习者已无需再像过去辛苦备战科举考试的读书人那样勤学苦练、博闻强识——这对中外学习者来说,都是一件幸事。汉语虽不大可能取代英语的地位,但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汉语在国际交流中也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全文完】

来源:经济学人
作者:Johnson
编译:姚梦婷
校改:杨欣荣
觉得赞就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