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天花的“近亲”,近期暴发的猴痘引起了公共卫生官员的关注。不过一些国家掌握的疫苗可以控制猴痘病毒。
人类感染猴痘病例十分罕见,猴痘病毒通常在中非和西非地区的动物间和丛林地区传播。2018年以来,以色列、新加坡、英国和美国等非传播地区确诊病例仅有8例,且都有传播地区旅游史。5月7日的确诊病例就有尼日利亚旅游史。

电子显微图像显示的卵状成熟猴痘病毒粒子(左)和球形未成熟猴痘病毒粒子(右),均来自2003年猴痘患者皮肤样本。
但近期一些国家出现了无非洲旅游史的病例,给人们敲响了警钟。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流行病学家麦科勒姆(McCollum)表示,“此前从未发现猴痘出现该种现象,让人十分担忧。”
病例情况
5月13日到24日,欧洲和北美洲国家以及澳大利亚、以色列等至少16个国家相继报告超过250例猴痘确诊和疑似病例。这些病例似乎由西非毒株引起,患者会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之后患者面部会出现皮疹,进而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皮疹从最初的斑丘疹演变到脓包,然后结痂脱落。通常来说,症状会在几周内自行消失,病死率约3%。刚果盆地毒株致病能力强,致死率近10%。
近期报道的大量确诊病例则来自欧洲,尤其是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其中大部分感染者都是男性,也有许多自我认同为男性并与男性发生性关系的患者。在5月23日美联社的采访中,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要顾问表示,近期在举行的西班牙和比利时两场狂欢中,男性间的性行为是本次猴痘疫情爆发的主要原因。
传播途径
5月23日的线上公开答疑会上,世卫组织艾滋病、肝炎和性传播感染项目的顾问安迪·希尔(Andy Seale)表示,虽然猴痘能通过性接触传播,但其本身并非性传播疾病。通常性传播疾病通过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携带的病毒传播,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猴痘属于此类疾病。
并且,猴痘并非只通过男男同性性传播,希尔表示,“任何人都可能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猴痘。”因为猴痘主要通过患者携带病毒的唾液和脓等体液传播。同时,患者体液污染过的床单或衣物也可能成为潜在的传播源。但是猴痘和能通过飞沫传播的新冠病毒不同,它的传播并没有这么容易。
猴痘疫苗及治疗方案
并非所有猴痘患者都需住院治疗,许多患者居家隔离三周就会好转。英国和其他很多国家都建议与感染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自行隔离21天。美国总统拜登则认为,“可以接种疫苗,无需隔离。”
2019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证实巴伐利亚北欧公司(Bavarian Nordic)的Jynneos疫苗能有效预防猴痘或减轻其症状。另外,针对天花的ACAM2000疫苗也有相同功效。但专家表示,“并非所有人都需要接种。”如英国和美国便向治疗患者的医护人员提供了Jynneos疫苗。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建议,在密接的四天内完成两针疫苗的接种。
但目前尚无治疗猴痘的药物获批。2018年,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批准口服抗病毒药物Tecovirimat可用于治疗天花,但尚无数据表明该药物针对人类猴痘患者和天花患者有效。不过,抗病毒药物西多福韦和单克隆抗体牛痘免疫球蛋白可用于治疗病情严重的猴痘患者。
猴痘病例持续上升的原因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猴痘病毒肆虐的中非和西非地区,人类感染猴痘的病例便一直持续上升。2022年的一项研究估计,在过去50年里,全球猴痘确诊和疑似病例至少增长了10倍。
其中,造成猴痘病例持续上升的一大原因是人类彻底消除了天花。1980年,世卫组织正式宣布天花被消灭,同时不再接种天花疫苗。但研究人员发现,已经停产的有一定副作用的天花疫苗对于猴痘能起到85%的预防作用。2010年,刚果中部一项研究发现 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感染猴痘的风险比未接种的人低5倍左右。
另外,日益严重的滥砍滥伐是猴痘病例上升的又一诱因。为发展种植园和农业清理林地,让更多人接触到了被感染的野生动物,从而为猴痘病毒跨种族传播提供了机会,在这一点上,埃博拉病毒亦是如此。
猴痘的历史
1958年,丹麦首次发现猴痘病毒。当时的研究人员注意到,来自新加坡的食蟹猴身上出现了皮肤疱疹,因此得名。之后十年里,美国出现越来越多的猴痘病例,它们都是从亚洲进口的圈养猴子,但亚洲却没有猴痘出现,于是人们认为这些灵长类动物可能是猴痘病毒的宿主。
人类首次感染猴痘则发生在1970年。在刚果的赤道省,一名9个月大的婴儿最初被诊断患有天花,当时天花已经快被消灭,与猴痘十分相似。1985年,世卫组织在中非和西非的农村地区报告了310起猴痘病例,其中大部分都发生在刚果。
于是,人们开始探寻猴痘病毒的源头。1985年,针对包括猴子,啮齿动物以及蝙蝠在内的383中刚果北部的野生动物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在两只西非松鼠的血液样本里发现了针对猴痘的抗体。西非松鼠是一种日间活动的啮齿动物,很可能被猎杀并食用。其中一只松鼠出现了皮疹,研究人员成功从其组织中分离出一种猴痘病毒,与人类身上看到的病毒相似。
但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的疾病生态学家约阿希姆·玛丽(Joachim Mariën)表示,虽然怀疑啮齿类动物是猴痘的宿主,但尚无直接证据证明这些作为食物或宠物的动物能够将病毒传播给人类。
直到2003年,在美国爆发的猴痘疫情才让我们认识到猴痘病毒是如何从动物传染给人类。这是在非洲外首次爆发的猴痘疫情,来自美国六个州至少37人在接触或抚摸被感染的土拨鼠后染病,事实证明,这些啮齿动物很有可能是和睡鼠和冈比亚巨囊鼠在一起时,感染了猴痘病毒。
本次猴痘疫情是否由传播性更强的病毒引起?
另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就是猴痘病毒是否会进化得更容易在人际间传播。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病毒学家古斯塔沃·帕拉西奥斯(Gustavo Palacios)表示,痘病毒属于DNA病毒,病毒基因增减对病毒的传播没有影响。他表示,从近期感染的三名葡萄牙、比利时和美国患者的基因序列中提取的病毒来看,并未发现基因的增减。
但要辨别猴痘基因组成的微小变化,研究人员还需对更多患者的病毒基因测序,并比较不同地区间的基因组。若发现变异,该变异是否是猴痘病毒感染人类的原因。不过,比利时热带医学研究所的病毒学家菲利普·塞尔霍斯特(Philippe Selhorst)担心的是,即使病毒未发生变化,猴痘疫情的持续时间越长,其变异的可能性就越大。虽然猴痘不像新冠病毒具有高传染性,但塞尔霍斯特表示,“只存在于动物间的病毒却越来越多地感染到人类,这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所幸,目前为止,这场在多国暴发的猴痘疫情还未出现死亡病例,但其源头和传播原因还尚未可知。【全文完】
作者:PRIYANKA RUNWAL
节译:吴文韬
校改:任宇
评论
必须登陆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