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打工人是选择表现出自己真实的一面,还是选择做个“演员”更好呢?越来越多的老板开始鼓励员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尽情展现真实的自我。这话能当真吗?人的性格五花八门,真实的你就适合职场生活吗?事实上,职场就是为了工作的不如老老实实做个“演员”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为什么你真的不该全身心投入工作

 

十年前首次流行起来的一句话现在随处可见。房地产开发商British Land在其官网鼓吹的四大价值观之一就是“全身心投入”。商业新闻网站Quartz去年举办了一场题为“如何在职场中融入完整自我”的研讨会。荷兰国际集团ING向未来的员工承诺“欢迎你来这里表现自己”。(全食超市Whole Foods在其全球招聘网站上也使用了这句话,但它有个很好的借口。【译者注:全食超市实行充分授权员工制,员工优于股东,对门店有充分的管理权。】)

 

还有一些衍生的“自我”。企业软件公司Workday希望员工在工作中做到“最好的自己”。挪威一家分类广告网站Finn正在招聘一名热衷于把“全部的自己”带到工作中来的薪资和福利专家。美国银行Key更喜欢用“真实的自我”一词。这些短语集中表达的理念就是,员工不需要假装成另一种人。人们可以放松下来,永远做自己,不需要在职场和非职场中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这一想法的背后是一个好的意图,或者说是许多好的意图。“全部自我”的概念从多个方面描述了这么些个观点:如果人们认同公司目标,工作会更加投入;如果同事之间相互理解,团队效率会更高;不管是什么身份,人们都应该对自己有信心;公司应该关心并回应从心理健康到看护孩子等关乎员工福祉的问题;领导者需要展现出一些个人的一面,以便与员工建立联系。

 

上述观点并不愚蠢。事实上,很多都是积极可取的。然而,任何一个涵盖如此多领域的想法必然会存在漏洞,而这一想法的漏洞之多更是让满是孔眼的滤锅看了都自愧不如。

最明显的是,没有人真的应该把全部的自我带到工作中去。

最明显的是,没有人真的应该把全部的自我带到工作中去。人的性格是多种多样的,有好也有坏。其中有许多性格并不适合出现在职场。你的职业自我表现出对工作的投入,在办公桌上解决午饭。你的全部自我正计划着下一个假期,在沙发上大口吃着冰淇淋。你的职业自我向董事会做着报告,并说:“我们让分析团队来仔细研究下这个问题。”你的全部自我连烤面包机都没法搞定,嘴里还念叨着:“有人看到我的袜子没?”假装成自己原本不是的另一种人并不是什么问题,恰恰相反,这是很有必要的。

 

出于同样的原因,你的老板可能会说希望你在工作中展现全部的自己,但他可不是真这么想的。公司有等级制度,在这样一种等级制度中,即使是最通情达理的老板也希望员工服从命令,而不是随心所欲。说一些会让你公司感到难堪的话,你并不会因真实而受到公司的夸奖,只会丢掉饭碗,就像上个月汇丰银行的一位高管对气候变化的末日警告发表了不当言论,最终落得个停职的下场。本专栏名称“巴特比”取自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的一部短篇小说,其中的主人公巴特比对他经理的每一个要求都按自己的真实想法回答“我不愿意”。最后他死了。

任何要求统一着装的工作,顾名思义就是要求员工们收敛自己的个性,不要肆意张扬。当形势艰难或业绩不佳时,员工就得给预算让步。如果情况需要,员工还会被裁掉,连同他“全部的自我”一起。

 

因此,全部自我的表现就受到了严格限制。求职者通常觉得有必要讲一些自己的事情,来向面试官展示自己是个全面发展的人。他们讲的毫无例外都是“我养了条叫卡苏朋的狗,我管理着一家当地的食品银行,我还很喜欢划船”这一类的事情,绝不会说“我讨厌动物,不喜欢运动,也不爱和人打交道。”

 

许多高管也表现出一种非常虚假的“全部自我”。一般来说,如果你接受了关于如何做真实的自己的建议,那你就是不真实。如果你安排会议是为了示弱,那其实你城府很深。

 

职场的一个吸引力在于,它是一个大家共同努力的地方。这种努力我们称之为“工作”。要成为一个好同事,你就得表现出友好,但不需要和同事成为朋友。你得有同理心,但不必总是表露出自己的情感。你必须找到并努力扮演好你的角色,必须表现好你“角色的自我”。【全文完】

 

来源:经济学人
作者:未知
编译:王露瑶
校改:王帆
觉得赞就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