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合避免喧嚣大概是许多文化的共识,人们都自觉遵守,但在中国全然不是这么回事儿。
我挚爱的这片热土包罗万象,可就是没有‘安静’这个概念。
世上纷繁杂乱的城市很多,上百万的人挤作一块过日子,嗓门一开就会惹来白眼儿,首尔、伦敦、东京,额,尤其是东京,但在中国则完全不同。

东京的咖啡店简直就是安静的代名词
要盛赞中国的某餐厅,你不能用“情调”、“温馨”、“美味”等辞藻,恰当的用词应是“热闹”,其义指的便是喧嚣、激昂等组成的嘈杂。这也不难理解,作为社交结合场所的餐厅,如果氛围沉闷,让人举止慎微,小孩吵闹不能同往,酒杯轻放不能泼洒,开怀一笑须得掩口低声,那又有什么鸟趣味?
对于我这种在北京生活十二年,久经中国文化洗礼,见怪不惊的外国记者来说,你可能会认为没什么公共场合的中国式哗噪能让我惊奇,然而博大精深的中华总是能出其不意。

北京咖啡吧很少有安静的时刻
坐在一家常去的咖啡店,点一杯低咖啡因饮品,面前是一些报纸和读物,切特·贝克的爵士乐小号忧郁而缓慢地回荡,音量恰到好处,将人沉浸在一片温文儒雅之中,房间的另一头是一位睿智艳丽的女士,轻快地在手机上与好友交谈,引我侧目凝视浮想联翩…
“喂!!!”旁边一哥们操起手机,嗓门全开,用地道的北京腔吼道,那感觉恰似北京出租车师傅下班路上给家里去个电话的嘶声力竭:“哪儿啊??不是吧!?”
店门一开,折进来一位农民打扮的男子,手里拿着打算当街兜售的几只冒牌腕表,看那样儿,偷来的也不一定,另一只手捧着一大壶茶,根本没进来消费的意思,选一临窗景儿好的位置,一屁股坐下。跟过来坐旁边的是他哥们儿,也没压根儿没打算买杯咖啡啥的,一个劲儿地捣鼓着手里的手机视频游戏给卖表的看。这俩人儿劈里啪啦咚咚锵,一边大笑一边玩着,肆无忌惮。
那头打手机的那哥们儿还没消停,对话才进入胶着状,这头一年轻基督教信徒倏地靠我边儿上坐下,眼一合就开始祷告,我坚信接下来定是她流水帐般、每天一点新领悟式的耶稣入门宣讲。
“喂~诶~”又有人开始打手机,声调婉转悠扬。
游戏声、争吵、祷告、交谈、笑声充溢着整个房间,来回荡漾。
“天上的星星啊,它们是如此罩着你……”,旁边一嬉皮小伙掀开手提,酷玩乐队的开机音乐流淌而出,“还有你所做的每件事情啊,它们都是黄黄的。(来自歌曲‘Yellow’,编者恶译)”小嬉皮眯起眼,在座位上扭动着身肢,自个儿跟唱着。
整个儿一片喧哗嘈杂之中,各色人等神闲气定,泰然自若,聊天,看书,看手机,没半个人儿觉得有什么不妥,就我一傻逼似的,探个头,左顾右盼,战战兢兢。
世界这么大,我唯一见识过类似阵势的地方是纽约的一家餐馆。
那地儿我去过一次,有个宽敞的开放式厨房,来吃早餐的人特别多。本来打算就着早餐消化掉当天的《纽约时报》,却发现对面的俩厨子开始互怼,战事一触即发,至少当时我是这么觉得的。
“你丫再说一句试试?”按耐不住的那位情真意切地威胁道,手里紧攥的锅铲在我眼里无异于一把称手的兵器。
门口收银台的老板突然吼了一嗓子:“嘿,庞力,去楼下给老子拿点草莓上来!”
在场所有食客,均若无其事,没见谁眼露惊慌,心生退意。

人口多并不少见,但在人口密集场合的相处之道却截然不同
关于公共场合的最高分贝,不同城市、社区和区域文化都有默认的规矩,如何形成的却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迷。
难道大都市自带噪音,干扰人们日常交流,因此必须养成大声说话的习惯?但四下无人的田野里怎么也培育出中国农民高声直呼的爱好?
抑或中国家族人口众多,嗓门大的才能鹤立鸡群?这也说不过去啊,独生政策让许多家庭独苗一支,吃个晚餐,冷冷清清,爹妈加一娃,雅致素静。
不一会儿功夫,酷乐小嬉皮收起了手提,玩手机游戏的那俩儿没了影儿,只有那位女士还在打手机,不过,这时她在低低地抽泣。
这通电话看来对她来说很重要,显然,我先前有所误解。哎,我也有过相同的经历。
多年前,我在伦敦背包旅行,突然得知远在悉尼的红颜,一名年轻的医生的死讯。茫然无措的我踉跄进一家咖啡店,提起笔给她写一封永远道别的信。
大庭广众之下,我哭得稀里哗啦,涕泪皆下,周围的人看着我,并无一丝责备,只是无法理解,无从对待。
当我告诉一位BBC的同事我准备写这篇文章时,她调侃道“就你一澳大利亚人,还嫌人家闹,真是滑了稽。”难道澳大利亚人在别人眼中也是高音喇叭?我可从来没意识到这点,难怪自己在中国活得那么自在。【全文完】
作者:Stephen McDonell
编译:徐启然,三表叔
编辑:三表叔
译文没有拘泥于原文形式,能把其中的语言节奏和气势翻译出来,我觉得真的很值得学习!
能翻译成这样的人,一定是个有趣搞怪的人罗!
用词表达真的好棒啊,佩服😊 ,其实我觉得有的时候老外也真的挺吵的吧,看场合了,各种party什么的,一周好几次。
太厉害了叭!!!!
回头看自己的,眼泪哗啦流😭
看完脑袋里只有俩字―腻害!语言的拿捏收放如此自如。佩服佩服,得好好学习学习。
译文风格非常诙谐,意译得恰到好处,“劈里啪啦咚咚锵”的翻译很绝,歌词的翻译也超级有代入感。赞,值得学习。
恩,虽然外国人眼中是这样的,但是身处这种环境中的中国人真的这么想吗?现在我觉得这种彼此默认的文化在快节奏的今天产生的矛盾很大吧。
我觉得这种喧闹是中国的特有文化,中国人多,人多的地方就喧闹,大家都觉得很正常,而且也习惯了这种喧闹的环境。
很烦一些键盘侠总拿国民素质说事,这篇文章就很明显,其实关键不是素质差异,而是文化差异。
有人爱静有人爱闹 各地方的文化习俗大不相同 不说融入 理解和尊重可以有
译者对生活的感知可谓很深了呀,特别是中国式文化,那种热闹居然能有笔描绘出来,腻害了,当读到,什么鸟趣味时,,,,emmmm、👍🏻 👍🏻👍🏻👍🏻
喧闹和安静到底哪一个对我觉得还是应该按情况分场合的,该安静的地方不注意别人的感受不控制自己的言行是对其他人的不尊重
这种现象还是看个人喜好,有的人就喜欢安静
人多才热闹,公共场合的喧闹在中国俨然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在公共空间里面,这种文化其实挺有意思的,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除了你正好想要休息的时候,你会变得抓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