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子、五毛、美分、脑残、傻逼、愤青,网络上那些语出惊人的讨论者们总是被冠以各种各样的标签。撇开那些惊人的言论,其实他们每一个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朋友,亲人。是什么让他们如此语出惊人,又是什么让他们有这样的看法,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或许每一种极端后面都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挪威的一位电影制作人就跑遍了全世界去深入了解这样的一些人,并拍了一部属于他们的纪录片《网络斗士》。

什么人群这么喜欢在网上发泄自己的负能量?挪威电影制作人凯琳•里恩( Kyrre Lien )花费了三年的时间来寻找这些匿名的“网络斗士”和他们的动机。

2014年圣诞节凯琳•里恩开始研究在网上发表评论的人。“我对这样一个问题越来越有兴趣:人们在新闻网站的评论版块究竟发泄了多少仇恨和无知?”他说,“我开始看他们的个人资料,试图弄清楚他们是谁。很多人看起来相当正常,他们拥有自己的家庭,看起来都是不错的人,但是他们在网络公共空间中写的评论却是如此极端,这二者真的无法联系起来。”里恩开始了长达三年的人类学研究,走进这些互联网高产评论家的生活,并为自己的纪录片取名为“网络斗士。”

里恩的调查踏遍了世界各地,从挪威的峡湾到美国的沙漠,见识了各类极端人士。TA们似乎都有些不合常理的信仰:种族主义者、反同性恋者、把荡妇挂在嘴边的人。里恩一开始确定了200个调查对象,但一半的人都拒绝了他。整个研究就是一个不断排除的过程:“找出TA们的动机,身份,持有这种观点的原因,在某种意义上,我变成了一个侦查员。”

“网络斗士”当中很大一部分人乃是社会的弱者和被盘剥者,为了更文明的网络交流和对话,我们就不能忽视TA们的存在

里恩在《网络斗士》这部纪录片中总结道:“许许多多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孤独的,觉得自己被这个社会所抛弃。“网络斗士”当中很大一部分人乃是社会的弱者和被盘剥者,为了更文明的网络交流和对话,我们就不能忽视TA们的存在,倾听这些声音是做出改变的基础。”以下为该纪录片中部分受访人群的真实写照。

 

国家阴谋论者

“我反对所有移民”:50岁的英国钢铁工人罗伯特·杰克逊
“艹你妈的伊斯兰教,绝对不要支持这个邪教!”————脸书上一个关于伊斯兰教和恐怖主义的帖子下发表的评论。

Robert Jackson and his wife at home. Photograph: Kyrre Lien for the Guardian

罗伯特·杰克逊和她的妻子在家里/凯琳•里恩为卫报拍摄

罗伯特·杰克逊(Robert Jackson)每天都花大把的时间在网上评论。最近他写道,托尼•布莱尔(前英国首相—译者注)应该被绞死。他声称:“我非常乐意把绞索套在他的脖子上,他就是人民的叛徒。”

关于移民问题,杰克逊写道:“英国将在难民的压力下土崩瓦解。我真的不在意他们从哪里来,或者他们正在躲避什么战争。” 此外,政府的移民政令让他怒火中烧: “我不得不花费很多钱才能把我的泰国妻子接回来,而她的签证只能持续六个月,到期就要被遣返。然后我们再如此反复。”

‘I’m a truth teller’: Scott Munson in his garden in California. Photograph: Kyrre Lien for the Guardian

我是“一个讲真话的人”:斯科特·芒森在他的花园里,加利福尼亚/凯琳•里恩为卫报拍摄

“我相信以色列是9/11事件的幕后黑手”:49岁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活动家斯科特·芒森( Scott Munson)

斯科特·芒森称自己为“一个讲真话的人”,分享了很多关于“911”和美国枪支管控的信息,并将此当作是自己的全职工作,每天都与脸书上的5000名好友分享他的“真相”,他的电子邮件列表有23,000个联系人。

芒森声称“美国政府正在试图控制我们所有人”。此外,他指出,“以色列在9.11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寻常。“911”事件发生前,事发地有3000多名以色列人预先知道似的没去上班,事后又生灵活现地出现在街头。”

他的言论招来诸多辱骂,但他已经习以为常:“当我在网上写9/11事件的幕后黑手是以色列时,人们辱骂我,说我是蠢货,没脑子,低能儿,原始人。接受事实就是这么个过程,许多人都不愿意相信,但是我帮他们看清事实。发现我们的政府正在谋杀自己的人民,这并不怎么好受。”

以自我为中心的不羁者

“我骂名人是荡妇”:21岁的英国威尔士学生阿什利·琼斯( Ashleigh Jones)
“那个婊子真他妈的气死我了。操你妈,你这个令人作呕扭着屁股的歌舞女郎滚回属于你的派对城市。”—发给Lady Gaga的推特文

‘I’m honest and brutal. I don’t sugarcoat anything’: Ashleigh Jones in her bedroom at home in Cardiff. Photograph: Kyrre Lien for the Guardian

“我是真诚直接的人,不会粉饰任何事情”:阿什利.琼斯在她的卧室/凯琳•里恩为卫报拍摄

琼斯不认为自己是挑衅者,“挑衅者破坏在线讨论,而我没有。”

琼斯认为自己的评论风格是“真诚和直接的,我不会粉饰任何事情”。她把推特当成是一种心情随笔,一个可以宣泄自己情绪的地方。“就像我推特给艾米.舒默(艾米·舒默1981年6月1日出生语纽约,编剧、导演,美国喜剧届当红演员,擅长无节操自黑——译者注):‘我会说艾米·舒默,你就是个婊子,但当婊子需要带脑子。’”

常常因为煽动性评论而遭到辱骂的她说, “我这样的性感尤物,才没他们评论的那样不堪。”

“我想自由携带枪支”:42岁的宾夕法尼亚卡车司机尼克·海恩斯(Nick Haynes)
“给希拉里投票就是在谋杀我们的孩子!如果她当选,就准备好内战吧。希拉里的支持者们,你们将是第一批炮灰!”—写在美国大选之前的一条推特。

‘I hope they arrest Hillary’: Nick Hayes at home in Pennsylvania. Photograph: Kyrre Lien for the Guardian

“我希望希拉里被逮捕”:尼克·海恩斯在他的家里,宾夕法尼亚/凯琳•里恩为卫报拍摄

海恩斯年轻的时候就经常和权威“论战”。他在16岁就离家出走而且表示自己从没后悔,并跟父母已经完全失去了联系,“我最后一次跟我父亲说话大概是四五年前了,”他说。

如今海恩斯依旧坚持着他的论战,但这次论战的主战场换为社交媒体。他每天发推五十多条,并称:“一直辩论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如果不说点什么,反对第二修正案(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为美国权利法案的一部份,保障人民有备武器的权利——译者注)的人和散播谎言的人就会占据上风。”

他和三个子女一起观看美国大选:“我告诉他们,希拉里.克林顿玷污了这个国家。我真的希望她被抓起来。”好吧,特朗普赢了,他说:“这是9·11事件以来我第一次觉得我们国家回到了正轨,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他的孩子们同意他的看法。

偏激的民族主义者

“我认为同性恋者将会毁灭俄罗斯”:51岁的俄罗斯学者 亚历山大.维利卡维奇(Alexandra Velichkevich)
“欧陆蒙羞!见鬼,基佬无处不在!!!”——对美国同性恋大使的新闻报道发表的评论

‘We’re worried our beloved Russia will be influenced by the homosexuals’: Alexandra Velichkevich in her apartment near St Petersburg. Photograph: Kyrre Lien for the Guardian

“我们非常担心我们深爱的俄罗斯将受到同性恋者的影响:Alexandra Velichkevich在她圣彼得堡附近的公寓里/凯琳•里恩为卫报拍摄

维利卡维奇认为她正在为俄罗斯而战。她害怕她的国家将被“欧洲同性恋”所占领。她75岁的母亲和她在网上讨论道:“我们非常担心我们深爱的俄罗斯将受到欧美同性恋者的影响,并被他们‘狗屎一样的同性恋文化’所摧毁。”

她想明确表示,她不认为LGBT(所谓LGBT,指女同性恋者Lesbian、男同性恋者Gay、双恋者Bisexual及跨性别者Transgender,是四类人群的英文首字母缩写——译者注)人群是她的敌人,但TA们是有“缺陷”的。此外,她说:“他们不该如此招摇过市。他们毁了那个标志。以前我真的很喜欢彩虹旗标志但现在我再也不会喜欢了。”

“我希望恢复殖民主义”:42岁的挪威零售店员工凯尔.弗罗特.提斯雷尔( Kjell Frode Tislevoll)
“穆斯林所表现的行为证明殖民主义的终结是个错误,它应该在当今世界延续下去,那样的话,就能对穆斯林加以控制。因为我们西方世界是一个更加文明的人类社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应该成为穆斯林国家的监管人,因此应该恢复殖民主义。————在阿富汗喀布尔发生自杀性爆炸事件致14人丧生后的评论

‘My issues with immigration are going away’: Kjell Frode Tislevoll in his dining room in Norway. Photograph: Kyrre Lien for the Guardian

“现在我对移民的偏见已经烟消云散”:Kjelly Frode Tisvoll在他的客厅里,挪威。/凯琳•里恩为卫报拍摄

提斯雷尔常常花几个小时在网上辩论。“就像我在评论一篇文章时所说:‘我们在奥斯陆需要专属白人的人行道和专属黑人的人行道。这样我们就不会受到攻击或抢劫。“他得到了20个赞。

但是对于他来说一些事情正在逐渐改变。去年,他的家乡建了一个难民接待中心,在他遇到一名穆斯林男工时,他慢慢地发现自己变得“对移民不那么怀疑了”。“他人很好,”他说,“现在我对移民的偏见已经烟消云散了。如果我现在在一个论坛上遇到过去的自己,我可能会和他争论。”【全文完】

来源:The Guardian
作者: Kyrre Lien
编译:郑亚昕
编辑:张雪峰
觉得赞就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