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者异军突起——肉食者腹背受敌
马特·查特菲尔德(Matt Chatfield)是康沃尔郡的一位食品供应商,主要负责把食品生产商生产的产品供应给各大伦敦餐厅,故对当地肉类市场了如指掌。他表示,素食市场前景广阔,而肉类市场却存在许多问题。再者,肉食者在文化上和道义上颇具争议。所以尽管现在生意很好,但查特菲尔德担心,素食饮食的流行可不是昙花一现,人们看待肉类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结构变化,未来,我们基本不会再吃肉了。

康沃尔郡食品供应商马特·查特菲尔德 (图片来源:萨菲尔·斯图尔特/金融时报)
人们一度认为,素食主义者宣称吃肉有害健康甚至可致死,就是危言耸听。但近年来研究表明,二者确实有关,比如过多摄入红肉可致癌。而且更重要的是,生产肉食产品,尤其是红肉类食品,碳排放量较高,约占总排放量的14.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前秘书处执行秘书克里斯蒂安娜·菲格雷斯(Christiana Figueres)甚至认为,就像餐厅内禁止吸烟一样,一二十年后,可能餐厅里也会禁止吃肉。
查特菲尔德说,我们都希望农场更小些,化学物质更少些,土壤更丰沃些,野生动物更多些,可以一直可持续发展下去。我们反对工厂农场,我们反对破坏地球。但是,全球范围内的新型素食主义饮食全然未考虑这种理想主义的地方特色,比如,现在连锁快餐店和超市销售各式各样的超加工肉类替代品。
许多企业不断加大对素食饮食业的投资,也许素食饮食未来真得可能主宰市场。瑞士食品巨头雀巢就斥资数百万美元投资素食产业,推出一种名为“Incredible Burger”的植物性无肉汉堡,并预测在未来十年内该业务市值可高达10亿美元。
素食市场的未来势必不可限量,但从根本上来说,肉食者似乎不太可能一口肉都不吃。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既减少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又能满足肉食者的需要?
坚持土地可持续性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
小生产者生产的肉类产品与工厂饲养生产的肉类产品之间有很大差距。小农场和农民努力生产出最人性化、最可持续的肉类产品。距离沃伦店面不远,有一家劳教农场餐厅,名叫库姆斯贝德农场(Coombeshead),这家农场由汤姆·亚当斯(Tom Adams)于2016年创办。2017年,亚当斯被《观察家报》评为“年度青年厨师”,亚当斯晚餐菜单上的所有食物几乎都是自给自足。亚当斯选择离开伦敦,一部分是因为供应商,供应商未能提供他想要的产品,只专注于这片土地最适合什么食物,以及在这些限制下制作什么食物利润最高。

汤姆·亚当斯曾是伦敦Pitt Cue餐厅主厨,2016年创办库姆斯贝德农场。(图片来源:萨菲尔·斯图尔特/金融时报)
朗塞斯顿市菲利普·沃伦屠宰场是查特菲尔德代理的供应商之一,这家农场由伊恩·沃伦的父亲菲利普经营。菲利普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养牛,他认为土地可持续性发展是以土地为主的“按其应有方式而运作”。土地贫瘠正是问题之关键所在。菲利普说:“我们只在贫瘠的土地养牛,我们从不给农地分等。一块土地既可作为牛种饲料,也可喂饱人类。”
这其中更多的是共生关系——这片土地最适合种植什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业,尤其是畜牧业,多年来一直在破坏大自然。工业农业可以生产出数量惊人、种类繁多的食品,但却是使用化石燃料来运输食品,使用污染环境的肥料,鲜有考虑土地是否可以以其他方式更好地加以利用。
勒紧食肉者裤腰带——减少肉类摄入量
在英国,种植动物饲料的土地比种植食物的土地多得多,每年还为动物进口超过100万吨的大豆,其中大部分来自南美。由此导致的肉类供给剧增,使我们的肉类摄入量创历史新高。整个欧洲人均肉类摄入量比上世纪60年代高出约56%。在西欧平均食品价格最低的英国,人们平均每周吃五份以上的红肉。
然而,到底吃多少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去年,英国气候变化公共咨询机构委员会建议,到2050年,将红肉和奶制品产量削减20%,但大多数环保人士都觉得这还是太保守。那多少才不保守呢?公益组织EAT和全球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合作发布《人类世的食物:EAT-柳叶刀可持续食物体系及健康饮食委员会特别报告》,该报告建议每人每天摄入红肉约14g,每周约1kg,这一数字意味着英国人均肉类摄入量将减少80%。
发展小生产者再生农业——降低肉食对气候变化影响
沃伦和亚当斯的老派可持续发展理念备受争议,有文章称这种条件下饲养的牲畜为“次等”牲畜、“低成本”牲畜,甚至还将它称为“生态剩余物”。这一理念假设我们总体上都会少吃肉,并将牲畜置于次等地位,处于生态系统的边缘,以草地、农业废料、覆土作物等无法喂饱人类的植物饲养。小生产者认为,同工厂农场相比,自己更具文化优势和审美优势。首先,土地肥沃,因此产品质量优越。但一旦气候核算开始,小生产者的杀手锏便是技术。世界上大部分现存碳都储存于地下,其中大部分都在土壤中。农民和科学家都想弄明白土壤到底可以安全储存多少碳。
弗雷德·普莱斯(Fred Price)在萨默塞特郡经营一家哥特尼农场,认为农场与碳排放密不可分——任何活动都有碳排放,正是碳排放驱动着生命的存在。普莱斯培育老品种植物,使其深根落入土壤,再种植三叶草、豆科植物等覆土作物以固氮,饲养猪以食草施肥。

弗雷德·普莱斯培育老品种植物,使其深根落入土壤,再种植三叶草等覆盖作物以固氮,从而提高土壤养分。(图片来源:萨菲尔·斯图尔特/金融时报)
从技术角度来说,普莱斯的这种做法叫作“再生农业”(编者注:再生农业利用自然界存在的某种自我治疗和恢复力,使农业自然资源不断再生利用,以保护土地、作物和人类环境的健康发展)[1]。该运动在20世纪80年代为应对土壤养分枯竭问题悄然兴起,近年来由于碳成为核心环境问题卷土重来。普莱斯表示,许多小农场主都对农业经济学感兴趣,因为一切都是免费的。肥料和动物是再生农业的两大大关键。苜蓿、三叶草、豆科植物等覆土作物市场价格低,可以吸收大量碳,还能当作动物饲料。
碳固存是真正的双赢。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土壤生态学教授基思·博森(Keith Paustian)认为,总体改善土壤质量与碳固存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协同作用,想做到这两点,都必须改善碳固存。他还估计,如果操作得当,农场每年可吸收20亿至50亿吨碳,相当于目前农业生产的总碳排放量。但问题是,也许在二三十年内,土壤最终将达到碳平衡并饱和。因此,光是促进碳固存是不够的,必须同时降低排放量和固存量。
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实现肉类产品全面工业化降低肉食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几位科学家就“可持续集约化”提出不同程度的主张。最极端的情况是,取代“自由放牧场”,以最小的空间、最少的燃料、最少的饲料生产出最多的肉。鸡,尤其是以残忍手法催肥的“肉仔鸡”,将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农业将会继续全面工业化。
食物是对抗气候变化的第一大战场。总而言之,根本问题是我们自己想选择哪种饮食方式——多吃肉还是多吃素?每个人都应该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选择适合自己的健康饮食方式。【全文完】
作者:不详
编译:李佳欣
校改:陈亚希
1.编译补充信息,来源: 访问时间:2019年6月20日
我是个自己做饭就可以半个月不吃一口肉的人哈哈哈哈哈
饮食方式还是要健康、适合自己的。
很新鲜,原来饮食还有这么大讲究!
不知道已经发明了吃人造肉吗?!不仅环保健康,还能减少动物虐待(不是我说的,是比尔盖茨说,人造肉的代言人哦~ ~)
人造肉一直给我一种听起来就不太想吃的感觉哈哈哈哈哈
多少小伙伴要痛哭流涕生无可恋啊
译文逻辑清晰,语言也通顺,不过再增加一些译者注会更便于读者理解。
作为不吃肉就会死星人,看到这篇文章表示有、心安。
哈哈哈水军来啦 小编有。。可爱唉
编译策略:
1. 原文较长,约3000多字,读者肯定是没那么大的耐心全读完的,因此删除不重要段落,如“Chatfield is explaining this to me as we stand in what could best be described as a meat fortress: the hanging and drying rooms of Philip Warren Butchers in Launceston, Cornwall, one of the suppliers he represents.”等等。
2. 原文图例较多,有些与文章内容关系不大,适当删减;
3. 作者偶有笔锋转得过快,适当增强段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助读者有框架性地阅读;
4. 原文段落过多,将几个描述相同事物的短段落合并在一起,如将第6、7段合并;
5. 有些段落过长,总结大意,不赘述,如第11段。
6. 调整结构,全部编译完后,脱离原文读译文,再去修改润色。
Lena同学你好,本文章已经归到你门下了哦,请注意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