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有很多的中国学生考入美国大学,我们总爱把这批人形容为高考的“逃兵”,认为他们躲避了残酷的高考,选择了更轻松的道路。其实,与其说他们是“逃兵”,不如说他们是换个战场。如果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么出国留学,又何尝不是一场过关斩将、杀出一条 “血路”的突围战。不久前,《经济学人》刊登了一篇文章,它分享了一位名叫莫妮卡(Monica)的北京女孩申请美国大学的曲折经历。相信你看完这篇文章后,对于“出国留学真的如想象中那么轻松吗?”这个问题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

高考或出国?面临抉择

莫妮卡是在军队大院长大的女孩,她的父亲是一名解放军上校,母亲是一位IT工程师。从小到大她都循规蹈矩地接受着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为了在班级名列前茅,她放弃了绘画与书法,全身心扑在学习上。但是,当她以优异的中考成绩考入高中后,她却开始厌倦枯燥的、像机器一般不停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生活。她开始变得叛逆,渴望自由。
monica

图/从小在军队大院长大的莫妮卡(Monica)

美国大学自由的学术气氛令莫妮卡十分向往,她严肃认真地告诉她父母,她想去美国留学。她的父母感到很震惊。这不仅在于她的父母是中国的精英阶层,在中国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对女儿的未来将会有很大的帮助;还在于她的父亲在中国军方身居要职,难得出国探望女儿,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女儿远走异国求学。不过,在女儿的坚持下,他们最后尊重了她的意见。

像莫妮卡这样为了逃避高考折磨,追求自由的美式教育而出国的中国学生不在少数。对于无法在高考体制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来说,出国读书是另外一条出路,一条可以在激烈的工作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出路,同时,出国的经历能够在相亲时有额外的“筹码”;但对于部分富裕的家庭来说,他们之所以送孩子去国外读书,是为了躲避现有政策向海外转移财产,从而进行海外投资,满足移民需求。

那还只是一方面。中国学生浓厚的名校情结,使得那些闻名遐迩的美国名校像毒品一样,对中国学生充满了吸引力。每个有抱负的中国学生都能如数家珍般说出美国排名前十或者前二十的名校名称,他们渴望进入美国的常春藤盟校(Ivy League)——美国东北部的8所顶尖高等学府。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2015年,在大约4万名的中国申请者中,只有近200人被美国常春藤大学录取。以哈佛为例,每年只录取7到8名中国学生。麻省理工2015年也只接受了3%的国际申请。

中国的国内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留学生造成困难。中国政府最近几年一直想要去除大学里的西方思潮,在北京,政府还规定公立学校要关掉自己的国际班,至少要把这些国际班搬离校本部。

但种种因素都无法阻挡中国学生赴美的脚步。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的统计,过去10年间,从中国大陆去美国的留学生人数,从2005年的62,523人,猛增到2015年的304,040人,足足增长了5倍。

 


困难与陌生,出国路漫

对于莫妮卡的家庭来说这是一条完全陌生的道路。到美国读大学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绝不容易。除了要准备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ACT(American College Test, 美国大学入学考试)、托福这样的标准化考试,还要准备各个学期的成绩单,老师的推荐信,以及学生个人的陈述作为补充性的文章。更复杂的还在后面,美国大学更青睐与众不同的学生,这就要求学生要有特别的生活经历和丰富的课外实践。这些要求是中国学生十分陌生复杂的。中国学生擅长考试,习惯了坐在教室,单调的学习生活没有机会让他们去参加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

为了取得好成绩,在庞大的人群中脱颖而出,绝大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脱产”。“脱产”一词源自50-60年代的中国,意思是“从劳动生产中脱离出来”。被允许“脱产”的学生要么就干脆退学,要么就离开学校专心准备美国大学考试和申请。大部分准备出国的学生选择在高三“脱产”,但也有更早的例子,有些小学六年级就开始申请“脱产”。Monica来说,这意味着她必须放弃高考这条道路。她没有退路可选。

3图/赴美留学生目标学校的世界排名

作弊与造假,乱象丛生

在申请过程中,莫妮卡第一次在感受到留学狂热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舞弊现象的存在。在参加备考班时,她曾听说过关于中介机构卖答案、学生买高分的传言,2014年底,这些传言被证实——因为被怀疑作弊,包括莫妮卡在内的所有东亚学生的成绩都推迟了一个月公布。更大的丑闻在2015年5月败露了,15名中国考生高价找“枪手”替考,这些“枪手”通过使用伪造的护照帮助中国学生考取到高分。最终这15名枪手被起诉,然而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作弊问题,没人知道美国有多少留学生雇用了“枪手”,但这种现象显然要比人们预想的更加活跃和猖獗。

尽管留学中介存在着诚信问题,但是几乎中国的每个家庭都在找留学中介或者招生顾问。

最大的原因在于,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很多家庭显得无所适从,这时留学顾问就在申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莫妮卡父母在寻找留学中介时,他们就发现大部分中介都会提供包办“全套服务”(包括代做成绩单,推荐信,课外活动,甚至是申请文书)。中介甚至保证,学生们不用做任何事情,就可以进入理想中的大学。根据美国留学申请服务网站—Zinch的调查显示,多达四分之三的中国学生通过别人尤其是中介来写申请文书。

美国大学也十分清楚中介包办的问题一直存在,但是想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并不容易。虽然他们不相信中国学生的托福高分和不符合学生文笔的完美的申请书,却没有一个大学能够核实每一个学生申请文书的真实性。美国大学甚至也知道学校的证明文件可能也不值得信任。一个被强迫“脱产”的学生说:“中国的老师可以随意提高成绩,哪怕他们曾旷课。”由于中国的老师通常不写推荐信,因此学生往往根据中介的要求参考模板,模仿老师的语气自己来完成。

出于对中国学生申请文书的不信任,“核实”产业应运而生。毕竟此前没有公司可以证明学生的SAT高分是靠努力学习还是造假得到的,递交材料中所写的个人经历是事实还是想象。但少数公司,比如维立克(Vericant)教育咨询机构,现在与申请者进行面对面的英文录像面试,并将录像上传至网络,以便学校招生官评估申请者的能力是否符合他们的测试分数。这就让很多学生露了马脚。他们的考试成绩高得难以想象,递交的书面申请也十分完美,可是他们却连最基本的英语对话都难做到。

经过筛选后,莫妮卡家选择了一个总部在北京的高端咨询公司—中国精英学子ESC(Elite Scholars of China)。这家公司由一对移居中国的美国夫妻—卢正树(Tomer Rothschild)和彭玫瑰(Stacy Palestrant)创立,为少量优等生提供申请美国高校的指导。大部分学生需支付至少一万五千美元(约10万元)学费。ESC创始人卢正树坚持让学生自己写文书,他说:“学生们总是在寻找可以借鉴的文书,但这样的行为在申请学校时显然是不合适的。他们需要有自己的闪光点,发现自身独特的地方。遗憾的是,他们此前却从未如此剖析过自己。”

nguoi-trung-quoc-va-cuoc-chay-dua-vao-dai-hoc-my-4

图/中国学生在低头准备ESC对话测试练习

思考并成长,获益匪浅

另外,很多中国学生并不了解为什么要申请出国留学,他们对自身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总是试图找到一种模式来套用,这是申请留学过程中的常见错误。相比之下,莫妮卡很早就知道她要干什么。即便如此,她仍惊讶于在准备申请过程中,思考带给自己的影响。她明白:事实上,没有解决一切事情的“准则”,这并不只是一个考试。

莫妮卡了解到,最能打动招生官的是做一些有意义或有创意的事,为简历增加闪光点。美国的大学非常看重课外活动。于是,在中国,许多非常有钱的家庭,为了在这方面脱颖而出不计一切。曾有一个来自中国东北的小男孩,他的父亲带他坐私人飞机去了一天西藏,只为拍摄他援助穷困的少数民族的视频。一个女生参加了专门的辅导班,帮她完成剧情片的拍摄,援助地震灾区以及通过手机统筹为提高群众疟疾意识的快闪族的任务。

这不仅仅是家庭行为。几年前,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国际部组织学生去博茨瓦纳(Botswana)的贫穷村庄旅行。为了给学生增加异国和人道的生活经历,这种昂贵的短途旅行,被厚颜无耻地加在大学申请文书中。对于美国大学的招生官来说,核实这些经历甚至变成了娱乐而不是评估。

暑假,莫妮卡跟一群中国学生参加了在哈佛大学的一个模拟联合国项目。“每个人都参加了,我也不例外,”她说。显然,这是中国学生典型的“跟风”案例,这与他们试图打动招生官的目的相悖。于是莫妮卡试着改变策略,在那之后,她和指导老师一起,设计了一个关于非洲艺术研究的项目,重点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纹身和身体穿刺文化。这个活动不仅成为了她申请书中非常精彩的一部分,也让她看到了和军队大院生活远远不同的异国文化。同时,她还在申请文书中反思了在中国社会“我将泯灭在相同中,在一个个人主义没有价值的环境中,我可以预见几年后,我的生活将被同化,这不是我想要的”,以及在留学申请中学到的独立意识“写申请文书的过程可能是痛苦的,但这也使我离开了温室,迫使自己重新审视生活,但那些通过中介包办而进入美国高校的学生却错过了这个非常珍贵的经历”。

同样是那个暑假,在莫妮卡参加的一个研讨会上,她更加感到了自我的释放,在课上,她积极参与关于性别和民族主义的讨论,并且第一次读了《共产党宣言》。她说,“这些话题很有趣。上学的时候,我们也有关于共产主义的政治课,但是从来没有读过毛主席或者马克思的原著。我认为,让学生自己读这些原著,并结合亲身经历来阐释他们自己理解的意义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有意义。”

那年12月,在漫长焦急的等待之后,莫妮卡如愿收到了芝加哥大学、耶鲁等五所顶尖大学录取通知。

1月,莫妮卡和其他几位被美国顶尖大学录取的同学,一起回到了ESC,为更多的正在奋斗的学子介绍经验。站在舞台上,莫妮卡看见了自己幸福且骄傲的父母。经过这段日子不断的对话和争论,上校父亲已经屈服于现实,他坚强的女儿也将离开军队大院,前往美国求学深造。

 

 

【全文完】

♦编译:徐启然、朱诣琛

♦排版:徐启然、朱诣琛

♦责任编辑:陈飞扬、周佺

♦内容来源:The Economist. https://www.1843magazine.com/features/the-long-march-from-china-to-the-ivies

觉得赞就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