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乃是技能课程的精要。近来,川外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编译课程与英国《金融时报》北京总部开展合作,推荐优秀学生远程参与编译实践,至今已有数篇署名稿在《金融时报》中文网(以下简称“FT中文网”)上发表。2017年5月9日课程指导老师带领实习同学们前往该部北京所在办公处参观交流,倾听业界的声音。以下文字以学生视角的第一人称,记录其所见所闻。

 

2017年5月10日上午,阳光和大风一样灿烂的北京,经过前日12小时高铁之后早起的我们,坐在英国《金融时报》北京总部的一间会议室里,对面是该部编译负责人王昉老师,以及林滙栋老师,侧边坐着两位实地实习的学姐(一名来自中山大学,另一名北外),还有一路陪着坐火车来的课程教师蓝若宇。

会议室在北京东三环的高层写字楼里,有着落地大玻璃窗,通透的光线和暖色调的木桌让人自然地融入其间,大家坐在一起,与其说是会晤,不如说是亲切随和的交流。

 

愉快的交流会

 

从纸媒到网络,从英文到中文

王昉老师首先谈到自己与《金融时报》甚深的缘分。英语专业研究生毕业后被招募的她,十余年来陪这家新闻机构一起成长,从伦敦到香港,再到FT中文网在北京的业务拓展,期间从未更换工作,是时报的企业文化让她不离不舍。

英国《金融时报》是一家世界领先的商业新闻机构,以其报道内容的权威性、真实性、准确性享誉世界。作为一家百年老报,时报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便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的新闻网站。当时互联网的普及度远不及今日,网络新闻的地位自然也不如传统纸媒,供稿人往往更愿意将第一手消息、深度分析等有干货的内容提供给报纸。时报的新闻网和初出茅庐的王昉老师都度过了一段比较难熬的发展期。然而,眼光独到的时报并没有放弃,而是在传统报业中率先喊出了一句口号:网络优先(Web First)!

这份难得的执着在今天为时报赢来408,544份的日发行量(2009年9月ABC认证发行数据),外加网站的1140万独立访问用户,8320万的日浏览量(2009年3月ABCe认证数据),并拥有超过160万的网站注册用户(统计至2009年)。

2003年左右,时报有了新的想法:中文版。最初的打算是直接将原版报纸在中国编译和印刷,这当然不符我国国情,未获批准。执着的时报转向成立一个中文网站的尝试:FT中文网就这样开始孕育。2005年时基本形成规模和团队,王昉老师也在那时从伦敦金融时报总部转战FT中文网北京,一切开始向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稳步前进。

经过几年的发展,FT中文网更新频率从最初四年的每日一更新,变成了早晚各一次更新,最后到如今的随时更新。发布内容最开始是80%的翻译+20%的原创,到今天原创内容占比已经达到50-60%。尽管身为外国报刊的附属网站,FT中文网一直没有放弃做自己的原创内容,努力找寻中国本土的专栏作家与供稿人,最终形成了国际视角与本地声音相结合的独特风格,不但本地读者觉得毫无隔阂感,而且比起面向国际读者的英文版金融时报,FT中文网讲起中国的新闻更有深度和针对性。

FT中文网的新闻编译

本次来访之前,我们几位远程实习的同学一直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北京FT总部自己的翻译团队是怎样的?工作流程是否与我们相似呢?

实际上,FT中文网最初成立时也有过争论:是内部养一个专属的新闻编译团队,还是将编译工作外包?外包尽管成本低,每日出文数量高,但是说到译文的质量以及编译的严谨程度,无法与专属翻译团队相比的。因此,时报选择了前者。

如今FT中文网有着一支12名译员构成的新闻编译团队,可称为是网站内容生产的基石。由于是时政和财经类网站,新闻文章经常涉及大量专业术语,因此能够胜任的译者专业水平都非常高。翻译程序也非常严格,每篇译文一般会经过三或四道校对,当所译文章涉及一些敏感话题时,尤其需要对个别字句的译法仔细斟酌,以及对措辞严格把控。这样的谨慎使译者们有时甚至可以发现原稿的数据错误,并通知原作者进行校正。对FT人来说,新闻编译绝不仅限于被动的内容搬运。

一般来说,时效性强的新闻会优先由内部翻译团队处理。交给我们这类外来援军的通常是软新闻,同时难度相比之下也更低,对我们来说刚刚好。

在时报的伦敦总部,有4个FT中文网的编译人员驻扎,近距离地获取伦敦金融时报的明日头条、排版等信息。北京这边接到稿子时通常是每天凌晨三点,伦敦的晚上八点。新闻编译团队对半分成两组,轮流上夜班。在中文网的采编系统中,稿件按照时效性分为不同的颜色。时效性最强的文章,由上夜班的译者在凌晨3点到6点期间翻译完成。北京时间早上七点时,这批文章就已经新鲜出炉,而此时的伦敦尚处于前一天的晚上11点。也就是说,中国读者读到新闻的时间比伦敦读者更早。利用时差,中文网巧妙地赢得了时效性的优先,不过这当然更要归功于凌晨译稿的辛苦译者。

“如果你们以后要到FT中文网来工作当然非常欢迎,只不过有一点就是需要上夜班。”王昉老师面带微笑地鼓励大家。

川透社北京FT中文网考察之行

川透社北京FT中文网考察之行

新闻编译课的实践

新闻写作和编译都不应是教室或课堂里的“花拳绣腿”,这是本次北京考察的感悟之一。学以致用,提前将大学中的知识技能运用于社会或业界,才能清楚地发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课程学员的日常新闻编译练习写在纸上,烂在篓里,不如提高要求,与业界接轨,尝试用相似的工作流程和标准来衡量自己所学,并寻找机会将自己的编译作品“推销”出去。基于这样的理念,学院开设的新闻编译课程做了两件事:

第一,创办专为学生新闻编译和发表的在线实践平台(川透新闻编译社,http://news.sisuer.cn),成立编辑部,组织挑选和排版发布学员的编译作品;第二,除了作为一个学生作品展示平台,还积极与业界联系,推荐优秀学员、寻求合作及实习机会。

此外,FT中文网老师们的话语中隐隐透露,最受青睐的是属于那些多种技能加持的人才,既擅长英语语言,又通晓新闻媒体理论。

本次北京之行最大的收获,正如带队蓝老师的总结,是学习走出课堂的良好开端,是FT中文网以远程实习的形式长期接纳课程学员的承诺,也是对学院新闻编译课程的肯定。

这个季节的北京,既有灿烂的阳光,也时有夹沙带尘的风暴,不推门出去哪有体会?【全文完】

觉得赞就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