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7日,川透社编辑部一行五人来到了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北京分部。接待我们的是FT中文网高级责编、视频部负责人王昉老师,以及编辑部林滙栋老师。会议室里氛围轻松,两位老师坐在长桌的另一边,耐心解答我们提出的关于新闻编译的疑问,脸上始终挂着微笑。
视频让新闻活起来
英国《金融时报》是以商业和财经新闻为特色的全球性财经报纸。该报致力于为读者提供全球性的经济商业信息、经济分析和评论。由该报创立的伦敦股票市场的金融指数更是闻名遐迩。
除了传统的文字报道,英国《金融时报》坚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将媒介触角伸向多媒体领域。据林滙栋老师介绍,英国《金融时报》本身有一个较为大型的视频团队,主要集中在英国和北美地区。首席执行官传递给团队的理念是,把鲜活的新闻带到人们的面前,让新闻活起来。新闻并不是纸上的文字,虽然纸上的文字能提供知识,但是受众无法亲眼看到和感觉到它。视频可以提供一种多触角的媒介,这种媒介的特点是,让受众能够了解,能够真实地感觉到并未亲身经历的事情。比如,告诉受众天津发生了大爆炸,除了知道出现了这样一个新闻事件,受众是没有任何其他感觉的。但是当受众从视频中看到天津塘沽楼房“嘭”地一声爆炸,玻璃被震碎的那一瞬间,受众能够有所体会。尤其是今后AR技术(增强现实技术)日益成熟,可以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的情境,更能体会到新闻现场的感觉。所以,视频是把新闻带进生命中的一种方式。我们并不能把视频称为文字的辅助,因为视频和文字是不一样的。

英国《金融时报》北京办公室
新闻编译技巧
听译时,不管反复听多少遍,总会出现单词短语听不清的情况。对此,王昉老师根据多年亲身经验,总结而成了一套处理方法:
一、先确定发音的大致方向,根据发音试着拼出单词,再在电子字典上进行搜索。一般这时候搜索框下会智能显示出一些单词,这些单词与所拼单词在发音上或者在拼写上相近,很有参考价值。通过这样“半懂半猜”的方法,破解出正解的概率很大;二、如果原文提到一个自己并不了解的概念或者一个新闻事件,此时需要做的就是大量阅读新闻。在大型的英文出版物里面找出对这个概念或者新闻事件的报道,看看在这之中有没有与自己之前确定的大致的发音方向相似的单词拼写。因为大部分情况下,听不清的都是名称,比如人名、机构名、事件名、名称缩写等。 通过看其他媒体的报道,可能会从中找到线索,增进自己的理解;三、实在不行,可以向母语人士请教。如果母语人士都无能为力,这个时候就只能结合上下文,把自己比较有把握的理解放上去。
在中英文新闻编译的实际练习过程中,同学们会很直观地感受到,一个好的中文表达很难把握。对于这个问题,王昉老师表示,即使经过这么多年的经验积累,看到一句英文,其对应的中文表达也并不能够立即知晓。多数情况下,翻译是比较拧巴的。比如,做听译时,语序就特别需要注意。中英文这两种语言在句式结构方面存在不小的差异,翻译英文时,通常的做法是调整中文的语序,使其更符合中文表达习惯。可问题是,同一个画面里,如果英文字幕和中文字幕对应不上的话,观众很可能会一头雾水。这不是一个能够在短期内解决的问题,我们努力的方向是,通过权衡调整,使中文字幕既能够通顺易懂,同时跟英文字幕又不至于相差太多。“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王昉老师强调。

川透社编辑部拜访FT中文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呆在学校,埋头苦读,钻研学习是一回事;去到业界,实地拜访,又是另一回事。对于大学生来说,实践是联系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一道桥梁。此次实践周,在新闻传播学院和蓝若宇老师的支持下,川透社编辑部的五位同学有幸前往北京,开展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除了对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北京分部的拜访,我们还去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故宫、国家博物馆游览参观,对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北京的秋是金色的,足不出户哪能遇见这样的风景呢?
【全文完】
里面的编译技巧,让我受益,确实翻译时语序调整很重要
虽然挺羡慕她们的,但是 我觉得自己无法走这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