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大西洋月刊
法国一家大型化妆品公司的女高管告诉我,她在公司管理着70人的团队,而她的丈夫是一名抗击新冠肺炎的一线护士,因此她不得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监督孩子学业。另一位能源公司的女高管在工作之余还要负责做饭等家务,并监督孩子上网课,因为她的丈夫对家庭琐事不管不顾。一家法式生活网站的首席执行官和她的伴侣之所以能够照顾他们年幼的女儿,仅仅是因为她并非全职工作,并且申报了法国的“非全时失业”计划(译者注:法国在新冠疫情期间推出“非全时失业计划”(chômage partiel),希望借此帮企业渡过难关)。她们三人都表示,自法国三月封城以来,她们便一直努力平衡工作和家庭。随着限制逐渐解除,她们希望政府和企业能帮助女性走出当下困境,不会因为两头忙而筋疲力尽或选择辞职。
早前,法国的儿童早教政策成就了女性的高就业率,然而当下的疫情给职场女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繁忙的工作之外照顾孩子似乎也成了女性一个人的责任,不少女性开始质疑男女平等是否只是空话。联合国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新冠疫情可能会颠覆劳动力性别平等几十年来取得的进展。然而当下,政策制定者不得不考虑影响女性能否重返工作岗位的问题:由谁来照顾孩子?学校何时复课?如今,虽然欧洲各国情况各不相同,但把孩子送回学校在哪儿都不是易事。到目前为止,法国只允许学校的低年级小班复课;德国仅允许高中毕业生复课;英国部分年级六月起开学;而西班牙和意大利这个学期都不会开学。
“行走的悖论”
一家法国大企业的女性高管加朗斯·理查德(Garance Wattez-Richard)开玩笑说,“你别看法国的职场女性表面光鲜亮丽,家里的几个孩子也照顾得不错,但实际上她们却面临着性别不平等的问题,因为我们并没有实现性别平等这一终极目标……女性虽赢得了生育自由和辉煌事业,但仍逃不掉做家务的命运。”与我交谈的女性都反复提到了这一观点。生活方式网站My Little Paris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塞莉纳·奥尤宾(Céline Orjubin)选择回归家庭照顾丈夫和女儿,导致自己和员工都处于“非全时失业”状态。安妮·洛尔(Anne-Laure)在家工作的同时还要监督两个孩子的学业,而她的丈夫只需要专注于工作。“说实话,夫妻并没有共同承担责任”,安妮说,“全都是我在负责”,在封城初期,她叫停了上午十一点半到下午两点半的视频会议,让自己的团队成员能看孩子、吃饭。
法国总工会(CGT)女性权利负责人索菲·比内(Sophie Binet)对女性回归家庭表示担心,因为目前各国都迫切希望重振经济。然而学校关闭的时间越长,就会有越多的女性“被迫离开工作岗位”。此外,教师、护士等多为女性,远程办公不能满足其工作需求。这些工作虽然重要,但薪酬不高、知名度也不够,因此,面对目前的困境,不少女性会选择辞职回归家庭。
由于政府和企业高层的决策者大多是男性,儿童保育和妇女就业之间的联系没有得到重视。德国新冠肺炎的死亡人数低于欧洲其他国家,但即使其最高领导人是女性,德国也没能在性别平等方面走在前列。Gruner + Jahr出版社的负责人茱莉娅·亚科尔(Julia Jäkel)在疫情期间受邀参加一个会议,讨论新冠病毒对出版业影响,她后来在《时代周报》(Die Zeit)上写道,“周围都是男性在讨论,女性去哪了?”她认为,学校停课了,女性不得不留在家照顾孩子。“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在家办公意味着以家为主,工作为辅”。
专栏作家玛格丽特·斯托科夫斯基(Margarete Stokowski)也在《明镜周刊》(Der Spiegel)上提到了这一点:“女性总是减少工作时间,尽可能花时间照顾家庭”。在《时代周报》的一篇专栏文章中,安东妮娅·鲍姆(Antonia Baum)提到一对夫妇因为在家办公和照顾孩子所产生的矛盾:丈夫担心保不住工作就把照顾孩子的事扔给妻子,而妻子为了顾全家庭,只能在晚上工作。面对这种责任的不平等,“她该怨恨谁呢?国家?资本主义?还是病毒?”鲍姆写道。
意大利的情况更糟,传统的性别定位和缺乏国家育儿政策给这个欧洲第四大经济体带来了压力,并将阻碍其经济复苏。意大利全国只有不到一半的女性签署了合法的雇佣合同,而在法国和瑞典,这一比例分别为68%和80%。随着学校持续停课,企业复工复产,《共和国报》(La Repubblica)最近刊登了一篇题为“第二阶段:800万儿童被遗忘”的文章。在封城的前两个月,意大利的父母可以得到600欧元的“保姆奖金”,他们还可以用一半的薪资来申请产假,但这只是权宜之计。政府为应对这一问题,成立了复工复产工作组和专家委员会,但成员却几乎都是男性,政府迫于民众的抗议才不得已增加了一些女性成员。社会学家、两性关系专家齐亚拉·萨拉切诺(Chiara Saraceno)对此表示,“这真是天大的丑闻,所有专家居然都是男性”。
法国比内工会在一项针对3.4万名管理层工作人员的研究中发现,在封城期间,在家办公和照顾孩子之余,女性平均每天要做4个小时的家务,而男性只做3小时。近一半的女性每天要多花4个小时照顾孩子,相比之下这样的男性只有26%。我问安妮·洛尔(Anne- Laure)是否考虑过辞职,她的答案是否定。“如果没有工作,我就成了家里纯粹的清洁工、厨师。我需要工作,我喜欢工作”。【全文完】
作者:Rachel Donadio
编译:田杏
校改:杨登丰
男女平等有向好发展的趋势,但仍存在很多女性为生儿育女、操持家务等刻板要求所累的现象。这并非是女性的天职,男女都有自由工作的权利,照顾家庭也是双方都要承担的,丧偶式婚姻不可取,希望男女更多交流意识到家庭是需要共同耐心付出维系的~
家务活感觉都是小问题,现在观念在改变不能断章取义,家里男方做家务,或者共同做家务的大有人在,在女性权益上,男女生理上的不同才是最大的难关,男性在现在的工作上竞争的确更有生理优势,生育这个东西只能由女方来完成,像代孕、领养这样的东西也难以得到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人们的承认,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下,很多女性在一开始就没有竞争优势
期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的那一天
要改变女性在职场中面临的不平等甚至是歧视问题道阻且艰,还有女主内男主外的僵化思维定势,我们仍要为打破这些桎梏继续努力。
家务活还是得双方一起动手,不然如果结婚就是为了照顾一大爷的话,那大可不必
婚姻和家庭从来不是一方就能支撑完成的,男女也不应该是对立切割的两个部分,只有互相理解互相帮助才能实现长久。
要实现真正的男女平权道阻且长,在职场中,女性的确面临着太多的压力,工作和家庭究竟该如何取舍,这是一个对于所有女性来说都很难回答的问题…
职场的女性问题一直存在,只是在这次疫情中变得更加严重,完全的男女平等比较难做到。
要真是爱情的话,肯定是基于平等的,互相尊重才是平衡家庭的重要因素
男女平等真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实现男女平等是一种何其宝贵的文明进步,奈何歧视已存在太久,要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过有了报道,有了热度,引起关注与反思,也算是有了进步!
社会上还是有很多人看不起女性、贬低女性,在面临家庭和事业抉择的时候,做出牺牲或者退让的常常都是女方,所以说男女平权真的是任重道远,也不知道有无真正实现的可能。
一直以来,我对于职场男女平等的看法都是,unaviodable. 但我并不认为这是性别歧视,而是企业在对比男女职工培养成本之后形成的一个普遍现象。最基本的,女员工的产假就会比男员工陪产假长很多。由于特定的生理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基本不可能,但这并不影响女性自立自强,努力工作发挥好自己的价值。
全世界都存在男女不平等问题,全世界都有重男轻女的现象,这是很难改变的
全世界都在发生追求男女平权的事件,但这个大环境真的太难改变了
男女平等好像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从古至今,在世界每一个角落你都能听到这样的呼声。职场上的glass ceiling效应限制女性的升迁,生活里的陈旧观念阻碍女性活出自我。男女平等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但是实现之路却又充满艰辛。
好多男性真的是理所当然地觉得家务就该女性干
这种大男子主义未免太不讨喜了
男女平权还是太难了, 不过现在男性还是需要会做家务的 毕竟加分buff
对哈哈,会做饭的男性加分!
中国的女性什么时候才能享有生育自由啊,对于不想要孩子的人来说没有孩子省去了多少麻烦事。可是在老一辈人的眼里,这简直是大逆不道之事。
慢慢地应该会接受吧,只是时间问题。
女性总是出于两难之中,希望社会发展让女性拥有更多选择权。
家庭成员要共同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并不是所谓的一人主外,一份主内,一起分担相互理解才是最好的。
女性要求平权不是要特殊照顾而是要男女平等,这就要求人们摒弃刻板印象,像是女主内男主外啊、你是母亲你不管孩子谁管啊之类的陈旧观念。现在中国大都是丧偶式教育,不提倡却在这个大环境下不得不继续着。
家务活不是也说谁该干,谁不该干,两个人要互相理解,今天对方忙,另一方就干了,反之也是如此,两人人相互体谅。还是婚前睁大眼睛比较靠谱。
婚前百般好,婚后现原形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啊。
本人主张的观点是:
家庭里面男女平等,不赞成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维
这个社会看能力,而非性别
所有家庭,都需要付出,而不是看每个人在哪方面付出
是的,没必要给男女定型,谁就该干什么
家庭中也是众生平等,以公平最准则,这样的家庭应该也会很和睦吧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刚听完一期播客,从女性视角解读了权游里面的女性角色,会发现针对同一问题或者说同一角色,性别不同会造成看法不同。疫情之下甚至连我作为女性本身都会忽视疫情对女性的影响,但回过头看,可不是嘛。前段时间在家,我妈得做饭给我和我弟吃,又还得忙工作,每天家里店里两头跑好几次,巴不得我跟我弟赶紧去学校,她还能轻松些。而我爸就和平时一样上班,除了收入确实受疫情影响减少了,家庭并未对他产生多大的压力。
虽然我是女性,但我一直觉得女性主义运动者过于敏感,有些举措也有些过激,比如,支持女性主义的语言学家要创造或是改变一些单词,hero—Shero,history-herstory等等;还有一些动不动就说女性很辛苦呀,职场家庭很难平衡呀什么的。男性也有些不平等的现象,比如社会普遍认为男儿有泪不轻弹,男人就该出去工作闯荡不能待在家里。其实我个人一直希望,支持男性的或是为女性发声的双方不要各自为政,男性女性都各有难言之隐,再具体到社会中的每个人,情况又是千差万别,有的女性想要投身职场,成为女精英,有的男性想要回归家庭,陪伴孩子成长(现在我感觉这样的男性越来越多了)。我们为什么不能对彼此宽容些呢?如果一个家庭里,妈妈想要出去工作,那爸爸就体谅些,尽力帮忙照顾孩子和家庭;如果爸爸是主要的经济来源,那就妈妈的生活重心更偏向家庭和孩子;如果双方都想要出去工作,那么就要好好协商合作,双方都要做到兼顾工作和家庭,不能将工作或是家庭完全丢给一方,应该互相理解,互相帮助。(我是不是太理想化了~)
如果真的能实现那就太好啦,人要做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定型,谁谁谁就该怎么样,哪有那么多理所当然。
我认为,某些女性主义者在追求平权的时候过于敏感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意识到存在男女不平等的方面实在太多且太严重了,他们的极端做法可能出自于极端的不平等。
看完这篇也感触良多,也想要认领这篇文章来着。看完译者的编译,可圈可点,可以感觉出译者双语能力很强,也译出了很多我之前看时忽略的细节。女性在工作和家庭中的压力真的要比男性大得多,不管是全职太太还是兼顾事业与家庭,但是由于这些政策的制定者大部分为男性,真的很难体会其中辛苦,这是一个死循环。
相互学习最重要,欢迎来领我之后发的任务哦。(打广告来了我是)
哈哈好的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男性都承担起了自己的一份责任,甚至有的家庭,家务活几乎由男生包了,奶爸也越来越多,哈哈。
不管男女,都是家庭中的一份子,都要平衡工作和家庭。
是的,不做家务的男性真的让人爱不起来
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好像让做家务成为一种选择而不是一种“不得不”啊~
家务总要有人做,就看怎么分配了
这时候轮到科技发挥它的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