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偏爱微信或者QQ这种方式聊天甚至应对正式的工作,但是多数的外国人却非常习惯于用邮箱进行联系。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差异?中国人为啥这么不爱用邮件?

 

几轮酒或卡拉OK后最常见的是互相交换邮箱地址,这是老外的社交常识。但在中国有点意外:国人通常一脸懵逼,然后把电话和微信号给老外。但是,老外大多不用微信,国人用不了脸书。所以,对社交媒介而言,邮箱仍是个很好的折中。

这时,通常中国人先要花个几秒钟想一下自己的邮箱地址,写下一串数字,比如a18984703@163.net这种数字串。这个时候老外就有了迷之心思:这个人怎么有这么奇怪的邮箱。没有人说得清,于是持续迷糊。

 

这世上很多国家还在热衷使用邮箱,中国明显不属于此列。

 

在中国,邮箱从未像其他国家那样过普及过。大多数的国人在即使有邮箱地址的情况下,也从不使用它。更常用的是网上聊天程序,不仅是朋友,家人,同事,商业伙伴之间,甚至是陌生人之间的交流。

究其原因,大多数人将此归咎于微信。该应用拥有近9亿的用户,还紧紧攥住网上出版以及移动支付两大命门。

其实完全怪微信也有点牵强,从历史上看至少有这样一些原因。

为什么中国人不喜欢用电子邮件

美国有个台式电脑为主的时代,大概在九十年代。二十世纪初,每100个老美就有50.5台电脑。那时,第一次接触电脑的多数为上班族或者是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因此邮件成为了流行的必需交流方式,并沿用至今。

在中国,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同一时期,每100个中国人只有1.2台电脑。那个时代,大多数普通人家是没有电脑的,更不要说上网了。在拥挤的学校宿舍,没有更多的空间去放置台式电脑。而在日常办公环境中,中国的白领阶层在比例上要远远小于美国,网络计算机文化无法流行。

 

学校和办公室没有发展起来的电脑文化,却在另一处萌芽怒放。

 

人们想要拥有一个便宜的上网场所以供娱乐,所以在2000年前后中国的网吧如雨后春笋。

那时,中国没有像美国那样,用很多的电影院、卡拉OK房、保龄球馆来占据人民的生活空闲,网吧成为了充斥街头的娱乐场所。PC和互联网成为了新兴的潮流,然而,根据尤有研究中心的研究,在2007年百分之70的中国网民都在30岁以下。

许多网吧用电子游戏吸引年轻的消费者。同时,相对于收费不菲的手机短信(特别是跨区短信),网吧的即时聊天和交友程序也很吸引人,年轻人会坐在网吧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朋友聊天,或者在网上认识新的朋友。反观邮件这种交流手段,不具有即时性,如果自己不拥有一台电脑,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国人习惯使用的是腾讯qq聊天,该公司现在是全球十大最有价值公司之一。一九九年成立,在二零零四年六月上市时的腾讯公司,QQ也已有超过三亿五千五百万注册用户。

腾讯吸引着年轻的网民们天天在网吧“挂号”。它占用的空间很小,确保在拨号上网时可以快速下载。它在服务器端存储用户数据,可以在任意一台电脑上使用它,而不会丢失其聊天记录,这意味着你不一定需要一台固定的,属于自己的电脑。

当腾讯成立时,这是中国唯一一家把赌注押在聊天功能上的公司。其他主要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如新浪,搜狐,网易追随钱,模仿雅虎,建立了广告驱动的门户模式。

曾有一个时期,腾讯QQ打算出售,就像ICQ卖给美国在线那样。 但那个时代,网络泡沫已经开始破裂,钱包被捂得更紧,没有人想买一个没有明显的利润的桌面聊天应用程序。

然而,不被投资者看好的QQ却在没有明显竞争的环境中获得大量用户。截至2001年年中,根据公司授权的历史记录,QQ每天新增50万个新用户,其帐号成为使用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步”,你不得不拥有自己的一个QQ号码。

随后,腾讯和其他中国互联网公司也开始提供各自的电子邮件服务,企业开始自己开通QQ帐号。 其结果是大城市的办公人士经常在名片上列出一个QQ号码和一个QQ电子邮件地址。

 

有些人频繁使用QQ,认为电子邮件仅是它附属功能。

 

这些早期的网络使用习惯使用户刚好略过电子邮件这一工具的黄金使用阶段,尽管后来计算机开始普及,但中国已快步进入一个智能手机上网的时代。

国家智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显示,中国互联网渗透率的上升几乎完全与手机使用率相关,并且大多数连接来自手机。

当然,在手机上聊天有无数的优点。 你可以从任何地方回复信息,而不仅局限于你的桌前。 当腾讯2011年推微信(讽刺的是,它在以前的电子邮件团队的帮助下开发的),微信的出现带带给了这个国家第二次“风暴”,没有电子邮箱的人完全不需要这个东西了。

2007到2016年中国的网络使用率报告中可看出,蓝色的智能手机用户一直占有红色的互联网用户的大多数。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自身创业文化的出现,中国的互联网文化与全球互联网文化保持着更加紧密的联系。 海外大学入学人数激增。 中国境内外的创业公司正在招聘来自世界各地的员工,为不同国家的客户提供服务。

然而,在这种新的气氛下,中国人仍不喜欢“老式”的电子邮件交流方式,尽管在其它一些国家,邮件一直都是工作联系的主流方式。

有些人反对在办公区域使用聊天软件而非电子邮件。 中国和美国作家中国科技博客PingWest的创始人罗马·罗罗(Thomas Luo)表示,在中国发送电子邮件的感觉类似于将钱汇到银行账户。 对他来说,电子邮件不容易与中国的商业文化相融合,中国的商业文化往往是非正式和快节奏的。 他认为,这些品质更适合聊天软件。

由于与谅解备忘录(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指双方经过协商、谈判达成共识后,用文本的方式记录下来的文字——译者注)、合同联系密切,电子邮件在西方受到强烈的重视,“但在中国,我们倾向于倾向于口头协议,”他说。

在圣克拉拉和北京的工作人员的营业经理夏金金表示,电子邮件在美国员工中被广泛使用,而中国员工更喜欢使用微信。

她说:“我会看到美国员工几乎用电子邮件分享每一件事情,只需一到两句话即可查看进度,分享文章网址,甚至发送文字参考,甚至我们刚刚谈到的笑话。 “中国团队使用电子邮件发送双语全公司的公告或产品更新,但是其余的交流全是在微信上。”同时,美国的创业公司曾继续承诺“取消电子邮件”,几乎没有成功的例子。 如果电子邮件死亡,全球互联网将只会看起来像中国的一样。【全文完】

来源:https://qz.com/
作者:
编译:郑亚昕
校改:三表叔

 

 

 

 

觉得赞就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