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普遍认为凯文•沃里克(Kevin Warrick)是世界上第一个半机械人。他将自己的神经系统与电脑连接,用大脑信号来控制机械手臂,并且与它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图片来源:大卫•温缇勒)
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我们对于人类存在意义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如今,无论是植入微芯片、安装先进假肢,还是设计全新感官,我们都在用以前无法想象的方式来改变自己的身体。所谓的“超人类主义者”试图通过科技来超越自己现有的能力并增强身体素质,他们认为自然条件阻碍了自己去体验世界。但是这种“技术进步”的想法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则颇具争议。不过,摄影师大卫•温缇勒(Davir Vintiner)却认为,它们是一种人类和机械相结合而产生的美。

尼尔•哈比森(Neil Harbisson )生来就患有色盲。2004年,他的头骨被植入了一根天线,使他能够通过听觉振动来感知颜色。(图片来源:大卫•温缇勒)
温缇勒说:“机械化产品也具有美感。”为了即将出版的新书《我想相信——对超人类主义的探索》(I Want to Believe–An Exploration of Transhumanism),他花了数年时间去拍摄现实生活中的半机械人以及那些进行过身体修复的人。这本书是温缇勒与兼任艺术总监和评论家的吉姆•弗莱彻(Gem Fletcher)共同完成的,书中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都认为自己是“超人类”:其中有一名男子装有仿生耳朵,他可以感知气压变化;而一名女子则可以“感受到”世界各地发生的地震。
弗莱彻最初是通过伦敦未来主义团体(the London Futurist Group)了解到超人类亚文化的,该组织致力于探索技术是如何应对未来危机的。在与一些成员会面后,这位驻伦敦的艺术总监找到了温缇勒,想让他为这些人拍摄一系列肖像照。

罗伯•斯宾塞(Rob Spence)自称是“电眼人”,他在自己的右眼上安装了一个无线摄像机。(图片来源:大卫•温缇勒)
尽管温缇勒承认有关超人类主义者的说法乍一看有些古怪,但他很快就看到了通过科技来提升自我的吸引力。“如果有机会,你会如何设计自己的身体?你想让它对你说些什么呢?”
詹姆斯•杨(James Young )在2012年的一次事故中失去了一只胳膊和一条腿,从那之后他便转向了仿生学。杨一直对生物技术很感兴趣,尤其被科幻小说的美学所吸引。他想象着如何“重建”他的身体,甚至在最新技术的帮助下去做一些增强任务,这也成为他康复过程中的一部分。

詹姆斯•杨(图片来源:大卫•温缇勒)
日本游戏巨头科乐美公司(Konami)与假肢雕刻家索菲•德•奥利维拉•巴拉塔( Sophie de Oliveira Barata )为詹姆斯•杨合作设计了一套仿生假肢。他的手臂和腿都是用灰色碳纤维做成的——这种审美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科乐美公司“合金装备”(Metal Gear Solid)游戏的启发。除了这些预期功能之外,杨的机械手臂还有一个USB接口、一个显示推特消息的屏幕以及一个可伸缩的基座,基座上还有一架遥控无人机。他的四肢由传感器所控制,传感器将脊椎的神经冲动转换为身体运动。
温缇勒说:“高级假肢让詹姆斯改变了人们对(他)残疾的看法,当第一次给人们看这些照片时,他们会为这其中所蕴含的想法感到震惊和不安。但如果仔细去分析,他们就会发现其中大有实用之处。”
杨表示,人们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来欣赏先进仿生四肢的功能以及它们的美学。“人们认为电子假肢是可怕的,这纯粹是因为它们的外观,”他说,“而且大部分人并不认为残疾也是一种美。”他还感觉到人们认为仿生学是一种耻辱,因为病人通常会用肉色袖子来遮盖他们的假肢。
杨补充道,超人类主义者的机会来了,因为仿生手臂感觉不到疼痛,或者如果你有钱,就可以立即把它换成有耐热和防晒功能的手臂。所以,很多残障人士本身就是半机械人,虽然他们会被定义为身有残疾,但却可以通过科技来实现独立。那么在科技和人体相融合的情况下,关于残障的定义就不再有一个明确的界限。
随着温缇勒继续拍摄肖像,他感觉到自己许多先见为主的观念受到了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如果科技可以改变人类的本质,那么它也能改变美丽的含义吗?
“我的大部分(原创)工作都围绕着人展开,包括他们的行为、性格、习性和故事,”他说,“但这个工作让我认识到可以把有关美的概念提升到另一个层次。”

索菲亚(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对于温缇勒来说, 科学影响了人类如何去理解美学,这是超人类主义最迷人的方面之一。然而,他发现许多人仍然将现有的审美标准作为“后人类”完美的典范。
弗莱彻和温缇勒这本书的另一个主题是索菲亚(Sophia),它是汉森机器人技术公司的科学家戴维•汉森( David Hanson)和本•戈策尔(Ben Goertzel)设计的机器人,也是迄今为止最先进的类人机器人之一。
2018年,汉森在接受CNN Style采访时表示,索菲亚的造型会引起世界各地人们的共鸣。她的外观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真实女性的启发,包括汉森的妻子和奥黛丽•赫本,与此同时,埃及女王奈费尔提蒂的雕像也给予了他们创作灵感。索菲亚有着一双浅褐色的眼睛,完美的弓形眉毛,长长的睫毛,轮廓分明的颧骨和丰满的嘴唇,可以说是传统美丽高加索女性的缩影。
“我给本•戈策尔拍照时,他说根本没有时间顾虑自己啥样——并且他对此一点也不在乎,”温缇勒回忆当时的拍摄时说道。“如果我们能设计出在生物构成上没有任何‘缺陷’的人类,那么未来将不可言喻,不过我们现在只能构想。这就好比整形手术是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我们对美的看法的。”如果超人类主义者是对的,而我们作为人类能够活到几百岁,那么我们对美的概念以及作为人类的意义将会发生巨大变化。【全文完】
作者:Karina Tsui
编译:于梓彬
校改:刘佳源
文科生很羡慕这种创造性!
出发点是好的
本意挺好,能够为残障人士提供感受世界的新方法
科技就是一把双刃剑。个人认为只要把握住那个度,科技就能无限造福人类。
科技造福人类
之前在短视频中看到一个小腿残疾的女生很大方地给一群好奇的孩子介绍她的假肢构造,让我们看到她身上一种自信的美。
只要保证人类的安全和生存,科技的研发自然是有好处的
超酷的
科技的进步给残疾人士带来了更好的未来,赋予他们新生活的条件。
只要守住道德底线 机器人就是人类的未来
无论科学是否影响了人类如何去理解美学,我们无法否认的是科学的确帮助这些残疾人士重新感受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带了巨大便利,或许人类的思想应该跟着科学一起向前走。
科技的发展,确实让我们的生活便利了很多,残疾人也能从中感受新的生活,但同时也要紧守道德底线。
未来主义真的超酷的,只是人类对于未知的事物常常是心怀恐惧的,可一旦发现了未知可以为人所用,就又会变得不同了。
就很奈斯~
对美的概念见仁见智,科技能够真正帮助到那些有需求的人,改善其生活,就很好啦。
希望科技的发展能够改变人们对美的偏见,改变这个社会的对美的狭隘认知。
用科技造福人类可以,但是得有人类的道德底线
用科技造福人类是件好事,只是也要警惕科技的滥用
科技能够帮助残障人士重新获得正常人的体验,何乐而不为呢?希望到以后,大家都会对这种半机械人习以为常,而不是指指点点。
感觉生活中总是充满了杠精~
感觉,科技在确实能帮助那些残障人士,让他们由<普通人,变得>普通人,但如果有普通人就是为了超能力去自残呢?所以感觉技术进步是需要相关法律制约的,不然细思极恐
哈哈哈~自残~你脑洞够大
科技造福人类,审美也逐渐多元化,真好
科技进步造福人类,这是很完美的一件事啊
科技改变生活,期待超人类主义的后续发展!
科技改变人类的生活,如果能够利用科技帮助残障人士更好的生活,那这种人机结合之美,完全可以接受啊!
可以帮助到残障人士这一点就已经是一件意义十分重大的事了
各人有各人的标准
科技好酷~
看完挺有感触的~前今天看过一篇文章,文中也是提到“胖也是一种美”~对“美”的理解真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当事人自己足够自信,不在乎他人眼光,我觉得就是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