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瑞典人来说,没有什么能比腌鲱鱼(一种发酵鲱鱼)的气味更令人愉悦的了。而对于大多数非瑞典人来说,可能没有什么能比这气味更令人作呕了——人们将这种鱼的味道形容为“腐臭的猫砂”、“有点像粪便”,甚至像“腐尸”。腌鲱鱼的这一例子表明,在确认某种气味是否令人愉悦时,文化发挥了巨大作用。
然而,新的研究发现,事实可能并非如此。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的神经科学家阿廷·阿萨米安(Artin Arshamian)和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的心理学家阿西法·马吉德(Asifa Majid)最初的假设是,文化在决定气味是否宜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不仅仅是因为有腌鲱鱼这样的例子,他们在之前的研究中也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气味的描述有所不同,而其他研究者过去的实验表明,文化在决定面容审美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他们期望在气味方面也能够得出类似的结论。

Mmm…cheesy-经济学人
为了研究气味和文化之间的联系,阿萨米安博士和马吉德博士向九组受试者提供了十种不同的气味。这些气味包括宜人的香草精提取物和异戊酸(产生袜子恶臭气味的化学物质)。此外,研究小组认为,有更多的中性气味可能会造成意见分歧,包括辛酸(带着中度腐臭气味)、芬芳的丁香酚(气味来自丁香),以及辛烯醇(一种在许多蘑菇中发现的霉土味化学物质)。
参与气味研究的被试者的文化跨度也十分广泛,如墨西哥海岸的狩猎采集部落、厄瓜多尔高原的自给农民,以及来自泰国和墨西哥的城市居民等。235名受试者都被要求根据愉悦程度给气味排序,随后研究小组将其结果与之前纽约人民对同样气味测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本周,研究团队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中撰文指出,无论人们来自哪里,他们对气味愉悦度的排名都极其一致。绝大多数被试者难以接受异戊酸的气味,而只有极少数的人认为香草精的味道令人反感。阿萨米安博士和马吉德博士指出,此次气味实验的结果与面容审美的实验结果大为不同。
即便如此,尽管文化并没有像塑造对面容的感知那样,塑造对气味的感知,但研究者们也确实发现了“旁观者之眼”的效应。阿萨米安博士博士和马吉德博士认为,这种随机性来自于个人从外界主观文化学得的个人偏好,个人偏好对气味宜人与否方面的解释度达到了54%。虽然个人对气味感知的差异不会轻易改变,但这一现象似乎也确切存在。【全文完】
作者:未知
编译:谭丽洁
校改:周昀萱
评论
必须登陆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