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社编译报道】外籍员工入职中国企业已成为一股潮流,当外籍员工遇上中国老板,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中西文化的差异让外籍员工在中国职场往往显得格格不入,外籍员工的出路又在哪里呢?职场生存指南教你如何融入中国企业文化。

图片来源:保罗·罗斯

 

中国与其他民主国家的外交关系因新冠病毒的大范围传播而变得紧张。但从长远来看,中国的经济实力会增强,这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最终会入职中国企业。

曾在中国工作过的高管保罗·罗斯(Paul Ross)出了一本书,内容丰富且有趣—《进入壁垒:在中国职场克服挑战突破自我》。书中描述了外籍员工面临的困难。误解的可能性很大。在中国企业工作的外籍员工经常抱怨,他们总是不理解中方对他们的期望,也不满意中方管理者对他们的指导。

外籍员工对中国企业的怨言可能是由于中西企业文化的差异造成的。社会研究显示,中国文化更注重集体主义, 更尊重权威(虽然中国14亿人口的思想并不统一)。罗斯表示中国员工依赖通过非正式交流获得信息和指导,无需对自己的职责有更明确的定义。因此,一位在中国企业工作的美籍员工总结,理想的西方求职者能够适应不确定性、适应意料之外的急剧变化,并主动寻找自己的方向。

员工也不能奢望得到很多积极的反馈。但罗斯认为那些给人感觉过于挑剔的中国老板,可能只是在努力寻找立足点。

罗斯表示,中国管理者和职员的等级关系比外籍员工想的更加鲜明。中国老板偶尔会让员工跑腿或做一些私人的小事。挑战老板的权威不是好主意。罗斯表示,员工永远不要当面直接否定老板的观点。如果实施计划有困难,员工应该归咎于外部因素。

在中国企业中,加班似乎可以展示团队精神方式,尽管这样并不总能最有效地利用时间。西方员工在Glassdoor网站上发表评论称,无法平衡工作与生活是最负面的因素。尤其是公司要求员工下班后参加团队活动,以此展示团队精神。为了增进员工的感情,中国企业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展团建活动。罗斯表示,这种狂欢是有助于向员工传递企业文化。所以新人应该参与。

即便如此,外籍员工也很难被中国企业接受。一位曾就职于中兴通讯比利时分公司的员工回忆说,办公室中间的位置都被中国员工占了,而当地员工则坐在办公室尽头的一个小房间里。罗斯建议,外籍员工主动教同事英语,不失为一种拉近关系的办法,也有助于其它方面的合作。

另一个问题是,外籍员工发现要在中国企业得到赏识,很困难。腾讯的一名游戏开发人员得出的结论是,跳槽到竞争公司,从而获得更高的职位,是获得晋升的最佳途径。

演讲风格的不同进一步体现了中西文化差异。中国高管在演讲时,不会像西方老板那样透露个人隐私。演讲者一般不与观众进行眼神交流,而是低头读演讲稿。中式幻灯片往往呈现许多细节,旨在传递更多的信息。人们通常认为留白很多的西式幻灯片缺乏有用的内容。

虽然存在这些差异,而且中国也限制本土企业海外收购,但外籍员工到中国企业工作的趋势不会改变。许多外国人认为在中国企业工作有助于他们提高能力、积累知识,对他们的职业生涯有帮助,所以他们都很向往在中国企业工作。

此外,因为外国人的文化敏感性更高、语言能力更强,中国公司希望雇用外籍员工为海外客户服务。许多中国企业现在都提供“入职培训”项目,帮助外籍员工适应新环境。把贺拉斯•格里利(Horace Greeley) 19世纪的座右铭更新一下,对未来的建议可能是“去东方吧,年轻人”。【全文完】

来源:经济学人
作者:未知
编译:罗海艳
校改:周元媛
责任编辑:魏敏慧
觉得赞就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