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难,已经是所有中国人最恼火的社会问题之一。昂贵的医疗费用,紧张的医疗资源,庞大的就医人群,让活在现世的中国人甚至不敢生病。病态的医疗制度是问题的罪魁祸首,如何先给制度治病?这篇来自经济学人的文章指出,中国试图建立的初级全科医生制度,虽能缓解医疗压力,但实施过程有困难,效果也不甚理想,实质问题仍未解决。中国的医疗系统仍待改进。

一位农村地区普通的全科医生。

医疗困境

医院里排队挂号的场面蔚为壮观:开门前,患者就排起了长龙,其中不乏一些老人与虚弱的病人。他们费劲心思只求拿到一张挂号单。黄牛党便乘趁机而入,向那些急于就诊,钱包鼓鼓的患者兜售预约号码,让他们插队。

患者之所以不得不经受这痛苦的折磨,很大程度上与医疗资源严重短缺、没有足够的医生有关。 但最大的问题是:很多患者略过全科医生,直接去大医院专科就诊。曾经的中国以“遍地赤脚医生”看病方便闻名,而现在,基层医疗已是七零八落。

即便在毛泽东领导下的全盛时期,“赤脚医生”构成的基层医疗也是落后的——各路赤脚医生说穿了根本不是医生,只是些受过一点医务训练的农民。

而70年代的经济改革又使基层医疗系统彻底崩塌:在农村,政府没钱搞基层医疗建设。在城里,众多国有企业倒闭,而居民却依赖着由这些企业提供的基础医疗。

医改目标

至2009年,看病成本已愈发昂贵,挂号愈发困难,在不断升温的民怨中,政府终于开始推动全面医疗改革。改革目标包括:1.降低看病成本。2.振兴地方诊所,使之成为百姓看病的第一站。医改已成功地让更多人参与了医疗保险(目前已有约95%的中国人参加了医保)。也让社区卫生中心得到了更多的拨款。2015年,全中国有大约189000位全科医生,每千人中有0.14位家庭全科医生。政府计划在2020年增加到300000位,但每千人比例也只有0.2,远低于许多西方国家。

对更多地方诊所的需求,不仅仅是为了减低排队时间,更是由于如今的中国人活得更久了。与1949年相比,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从36岁已经延长到76岁。相应的,在医疗救治中,慢性病的占比不断增加。而全科医生能更好地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基础的定期治疗。同时,中国社会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目前,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七分之一,而到2030年,占比将接近四分之一)。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会需要更多的全科家庭医生负责给老人们定期上门服务。

该表为每千人中全科医生的数量。纵向为国家,分别是澳大利亚、英国、韩国、美国、中国。横向为数量。

医改阻隔

然而建立全科医生制度面临巨大的挑战,主要原因有两个。

其一,医疗系统的运作需要资金。医院与诊所主要靠患者购买药物、支付治疗费用来盈利。政府虽然已经抑制了一度十分寻常的,收取患者高额医药费用的现象,但是大医院的医生仍继续安排不必要的检查,从中吃回扣。

社区卫生中心却无法提供这类如同印钞机似的、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检查、治疗,因此,社区卫生中心很难有足够的资金吸引并留住人才。大部分医科大学的学生更喜欢大医院的岗位,一年的收入平均有8万元。虽然对于一些有资历的医生来说8万元算不了什么,但也比一个全科医生的年平均收入5万元强。不仅如此,大医院的医生还有更多回扣可赚——在中国,不包个大红包你就别想找专家诊治。

结果,许多全科医学专业的学生从不以此为职业。大部分医学专业都不愿进行全科教学。香港大学的Wu Dan 和 Tai Pong Lam 估算,这会让6亿5千万的中国人没法找全科医生看病。这样的情况在贫困落后地区尤为严重,中西部地区每千人中家庭医生的数量只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一半。

第二个主要的困难是许多普通人看不起基层医疗机构(就算这些机构的医生是完全合格的)。一方面是因为全科医生开药种类受限,有许多处方药是不能开的。而大医院的医生什么处方药都能开,所以患者更愿在大医院看病——他们觉得那里的药最多最全最好。

而对地方小诊所的不信任,也是原因之一。这些小诊所往往缺乏完全合格的医生,许多人由此联想起了旧时的赤脚医生。因为怀疑,因为害怕,中国人更喜欢去有受过专业教育的专家,医疗设备先进的大医院。

患者去看全科医生也没有什么经济上的优势,尽管有医疗保险,但他们还是得自己付30-40%的门诊费,而且到大医院走各种程序所花的费用和在社区医疗中心差不多。许多人更愿意一次性把钱付清去看专科医生,而不是去看全科医生,因为要是全科医生治疗得不理想的话,还是会被转到专科医生那里,而且还得掏两次钱。

医改效果

政府对改进医疗系统所做的努力很零碎,而且缺乏热情。虽然基层医务人员的最低收入得到提高,但是却没有多少收取患者服务费、处方费,以赚取额外收入的自由。对于贫困地区的基层医生倒没什么,但在富裕一点的地方,诊疗变得更有利可图,而这里的基层医务人员情况却更糟了——他们不得不治疗更多病人,却没有额外的收入。

若政府能进一步缩小全科与专科医生收入差距,或许会对现状有所缓解。鼓励全科医生看更多的病人,通过获得更多诊疗费,来提高收入。类似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诊所会要求患者与之签约,保证患者由诊所转送至专科医生处。今年四月,北京市政府特意提高了大医院的门诊费,期望借此鼓励人们转而选择社区卫生中心。但出于对民众抵制的担心,同时也降低了医药费、检查费。

尽管政府已经实施了医疗改革,但基层医疗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实际上更严重了。2013年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科医生诊断的病人数量是2009年的三倍还多,但是整体医疗卫生机构的就诊状况增长更快,而基层医疗机构的就诊比例反而从63%掉至59%(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理想数据是超过80%)。

对于贫困地区的家庭来说,医疗费用变得更加难以承受。公愤并没有缓和的迹象,中国每年都有上千起医生遇袭的案件发生——尽管警方在85%的大型医院都配置了警力。

中国的医疗系统仍然有待改进。

【全文完】

来源:the economist
作者:Print edition/China
编译:徐启然
校改:张雪峰

 

觉得赞就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