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遇上历史古迹“挡道”该怎么办?如何在发展经济和保护历史古迹间权衡利弊?这是中国城市化建设中难以回避的问题。我们不想等到未来回望历史时只能触到一片虚无。通过这篇文章,一起探寻重庆张飞庙、广州锦纶会馆、安徽荫馀堂、上海音乐厅等历史古迹搬迁背后的故事。

到如今,雄伟的张飞庙仍在俯瞰着扬子江的美景。

这座精心建造的寺庙始建于公元960年的宋朝,于1279年建成,1870年的一次大洪水将寺庙倾覆,随后又于此处重建起来,外观却与旧时不同。

寺庙最初建于重庆市云阳县一个陡峭的山坡,面向河流,旨在纪念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张飞,寺庙的设计将其纪念意义与外部景观两相融合。

根据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数据来看:在三峡大坝建设初期,从1994年至2000年,张飞庙耗费六年时间被搬迁至32公里外的飞峰山底部,耗资超过12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8170万元)。

The Zhangei Temple as it stands today, after being relocated to the Feifeng Mountain by the Yangtze River.

如今的张飞庙屹立在飞峰山上,依傍于扬子江旁。

在中国,被搬迁的历史古迹不仅仅只有张飞庙。

近年来,将难以规避的历史建筑拆解后再重新组装在一起的做法,已经成为国家级的特色行业,堪称是一项壮举,整个相关产业都在迎合这种新兴的工程。有的公司负责将建筑物主体沿建设好的轨道移到新的位置上。有的则负责将屋顶上的瓦片一个个拆解,在搬迁后的建筑上重新拼合。

一张重新绘制的历史建筑地图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国历史古迹的地图已经被重新绘制。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1995年至2015年,中国的城市人口从3.52亿增加到了7.71亿,有14个城市的人口超过了500万。根据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的统计,仅在2016年,中国就建成了84座摩天大楼。

随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席卷全国,成千上万的历史遗迹渐渐消失。相比拆迁,搬迁是更为可取的办法,在遥远的非洲就早有先例。

在埃及,已经在原地屹立了3200多年的阿布辛贝神庙,于1964年向一侧搬迁了200米,为阿斯旺水坝的建设让路。

The Abu Simbel, which is located 497 miles (800 kilometers) south of Cairo in Egypt, consists of two rock temples.

阿布辛贝圣庙,位于埃及开罗南部497英里(800公里),包括两座岩石寺庙建筑。

“该项目为其他国家,譬如中国的历史建筑搬迁,提供了借鉴之路。” 致力于建筑保护的香港大学副教授李爱英(Hoyin Lee)告诉CNN记者。

“埃及的此项工程使得一部分人认为搬迁是一项可取的办法,但我们现在更该谈论的是文物的不可替代性。”李教授说。

新千年以来的古建筑搬迁

据李教授说,中国在世纪之交开始大规模地搬迁古建筑。

2001年,广州的锦纶会馆是全国首批“连地基完整平移文物”之一。锦纶会馆建于18世纪早期的清代,为了修建康王路,将广州荔湾区南北贯通起来,锦纶会馆搬迁了80.4米。

2003年,建于1930年的上海音乐厅,也经历了类似的命运——为延安高架建设让路。

首先,该建筑被向上提升5英尺1.4米,放置在一个预先铺好的轨道上,再横向滑动66.4米;然后,再升高1.88米,在建筑下面修建了一个新的地基。

2013年,位于上海的正广和大楼也经过了搬迁,正广和大楼建于上世纪30年代,由英国建筑师乔治·威尔逊(William Wilson)设计,是一座六层楼的仓库,为了适应当地的土地发展规划,移动了38米。

The 78-year-old six-storey Zhengguanghe Building made history as the heaviest structure ever moved.

正广和大楼,有着78年的悠久历史,是搬迁史上最重的建筑物。

汉口义勇消防联合会在100多年前由当地消防志愿者联合组建,被政府列为历史建筑遗址。2011年时,这座建筑使用滑动轨道搬迁90米的消息曾引发媒体关注。

The three-story Hankou Yiyong Fire Association building underwent a monolithic move in 2016, sliding across a set of rails.

 2016年,三层构造的汉口义勇消防协会大楼借由一组导轨进行整体移动。

据中国建筑工程管理协会称,房地产开发商已买下了这块地。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唐国华向CNN记者说:“中国正处于发展的转型时期,人们感觉到保护历史建筑与实现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冲突。于是,我们看到了处理古建筑的错误办法,比如要么拆除,要么搬迁。”

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中国曾有一个令人出乎意料的搬迁项目,横跨了两大洲。

那就是荫馀堂的搬迁,荫馀堂拥有美丽的雕刻砖外墙和宽敞富丽的接待大厅,是一座18世纪中国商人典型的家庭住宅。

但这个在安徽省惠州市建成的庞然大物,20世纪90年代末就转移到了美国,位于马萨诸塞州塞勒姆镇的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在运输上可谓是壮举!

图片来源:2008年 埃塞克斯博物馆,塞勒姆镇,马/ Dennis Helmar

南希·柏林(Nancy Berliner),现任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中国艺术馆馆长。1996年,在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工作的柏林正在安徽省对徽派建筑风格和家具进行了研究,偶然发现了荫馀堂,便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个邻居打开门,让我偷偷进去看了看。”她对CNN记者说,同时她得知了荫馀堂的现任房主正在寻找买家。

博物馆收购了这座房子,但具体款项并未公开。

“如果房子没有来到博物馆,它很有可能会被卖掉。” 柏林说,“木材和砖也许已经被拆掉,用于当地人的房屋建设,那些雕刻精致的木质装饰,可能已经放在古董店里出售了。

“在某些情况下,搬迁可以保护遗产。”

Photos: Yin Yu Tang, the house that moved from China to America Yin Yu Tang—Yin Yu Tang was moved from Huizhou, in Anhui province, to the Peabody Essex Museum(PEM) in Salem, Massachusetts, in the late 1990s.

20世纪90年代末,从中国搬到美国的荫馀堂。                          

搬迁的整个过程:从绘制建筑图纸、测量、拍照,到屋顶瓦片,再到基石,随后才是缓慢地小心翼翼地拆除房子,最后将其包装并运到美国。

在拆除榫眼榫头、木制部件时,人们发现了许多中国书法纹饰、小护身符和硬币。

柏林说:“荫馀堂的搬迁是一个解剖建筑作品的难得机会。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只能看到建筑物的表面,但拆解房屋,能够了解房 子是如何被建造起来的。”

古建筑搬迁的行业现状

那么,一座庞然大物究竟是如何移动的呢?

上海天演建筑移位工程有限公司创始人蓝戊己(Lan Wuji)告诉CNN记者:“在建筑物搬迁之前,得安装上下托盘,用于支撑建筑物,将整个建筑加固起来,为移动做好准备。此外,就移动本身来说,有不同的方法。有时是通过滑动建筑物来搬迁,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建立一组轨道;也有时候,建筑物则是由车辆牵引着移动到新位置上的。”

天演移位这家公司执行过许多重大的搬迁项目,如本世纪初英国驻北京大使馆旧址的搬迁,以及现已经停业的中国农工银行旧址搬迁,2008年时因建设全国人大办公室而搬迁了50米。

The Shanghai Concert Hall before and after its relocation. BEFORE: LAN WUJI. AFTER: XIAO QIAN/IMAGINECHINA/ZUMA PRESS

上海音乐厅搬迁前后。 前:蓝吴杰  后:肖倩 / 东方IC创意图片 / ZUMA出版社

创始人蓝戊己称,公司的搬迁项目有一半是历史遗迹。在2004年成立自己的公司之前,他负责过上海音乐厅搬迁的监督工作。

蓝先生说:“搬迁相比拆除后重建有几个好处:它的成本更低,能更好地护建筑,更环保、省时间。”

“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中国在房屋拆迁方面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全国的搬迁公司已经有几十家。”他还补充说,由于不同项目的费用差异很大,因此搬迁大楼具体需要多少费用是很难说的。可以确定的是,上海音乐厅重达5650吨,搬迁耗资13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855万元)。

搬迁并不总是好事

CNN大多数专家都认为,对于无法避免的古迹转移,搬迁较于拆迁,是极好的选择。与此同时,专家们也警告大家,建筑物作为遗产,通常与其原来的位置有所关联。

建于1844年香港的美利楼,最初被用作军官的营房,于1982年被拆解,然后异地重建。这个被拆解并保存下来的建筑,最初屹立于现今城市金融中心——中国银行总部的位置上。

Murray House in Hong Kong was taken apart, then reassembled -- reincarnating as a structure by the waterfront.

被拆解的香港美利楼,被重新组建于海边。(译注:香港岛东南部的赤柱)

2002年,美利楼新的搬迁位置揭晓了,它被移至距海滨地区大约15公里的地方,它现在是一个坐落于水畔的餐饮和购物中心。

“数百年后,这座美利楼可能会让人们好奇:为什么这里有栋建筑?”李教授说,“因为实在没有好的去处了”。

“这种搬迁完全背离了这座建筑被建造时的本意。”

Queen's Pier in Hong Kong was controversially demolished in 2007 to make wa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major highway. Its parts are in storage and there are calls for it to be reassembled.

2017年,为兴建一条主要高速公路,香港女王码头在争议中被拆除,其部件被存储起来,人们呼吁将其重组新建。

南希·柏林本人也承认迁移并不总是一件好事。

“在任何国家,当必须移动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别无他选时,搬迁肯定比破坏更好。然而,最理想的是寻找其他解决方案,使古迹保留在其原始的环境中。“

对待古迹搬迁态度的转变

随着中国的经济增度开始放缓,城市化进程减慢,有迹象表明,人们维护历史建筑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

这种态度的转变是一个长时间发展的结果。

2002年,国家文物局(SACH)制定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其中规定“对文物古迹的干预应限于必要的最低限度,确保其完整保留。”  但这些法准则并没有法律约束力。

虽然可以运用中国的文物保护法直接处理“不动产文物”迁移中出现的问题,但实际上这压根就没用。

中国历史建筑的搬迁业务将受到严格控制,建筑搬迁将越来越少。        ——常青,同济大学建筑系

但是,在2015年,政府下发的《关于坚决制止异地迁建传统建筑和依法打击盗卖构件行为的紧急通知》显得更为强硬。

李教授说:“紧急通知并不是法律,而是对现行法律的补充说明,以防止不法分子非法拆迁和盗窃文物遗产,比如向私人收藏家和海外博物馆,出售整个建筑物或部分装饰品。”

由于文物损失日益严重,该通知的颁布强化了关于古迹搬迁的规定,尽管要落实到地方一级的执法上面,仍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国家文物古迹,在国家政府的强关注下,更易得到保护;不得不说,文物保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政府的关注度。”李教授补充说。

同济大学建筑系常青教授说:“地方政府在遗产保护方面的行为将受到文物保护法的约束。在中国,任何历史建筑的搬迁及其相关业务都将受到严格管控,建筑搬迁将越来越少。”

2016年底,中国文物协会和中国建筑协会联合出版了《二十世纪中国建筑遗产名录》,名单上有98项值得被保护的建筑,这也是文物建筑保护史上重大的转折点。

The People's Hero cenotaph, in Beijing, made the government's 20th Century Chinese Architectural Heritage List.

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被列入二十世纪中国建筑遗产名录。

名单上有许多标志性地标,如北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还有西式建筑,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圣索非亚大教堂等。这些建筑因其在中国历史的巨大意义和精湛的建筑工艺而入选。

尽管该名单没有为建筑物提供任何法律保护,但足以表明政府正在积极地保护建筑遗产。

繁荣时代更应保护遗产

在过去的十年中,在专家不断的呼吁下,中国已经意识到保护历史建筑背后的重要价值。

正因为如今是和平繁荣的时代,才应该去修复和保护文物。也只有在国家经济富裕的时候才有能力去修复。”

否则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们只能停下脚步,回过头寻找:“我们失去了什么?我们曾经的记忆如今又在何处?”【全文完】

 

注释:

1、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ouncil on Tall Buildings and Urban Habitat,关于高层建筑与都市住宅的国际非营利性机构,是建筑高度评估领域内的权威之一。

来源:CNN
        作者:Andre  Lo
    编译:徐建军
    校改:刘子豪
觉得赞就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