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庆坨,中国——从表面看去,这个农场长着自行车。在王庆坨这个被称为“自行车小镇”的地方,数百辆蓝色和薄荷绿的自行车整齐排列。只有偶尔的看管人员与一群咩咩叫的山羊守着这些生锈的单车。
镇入口的标语:“中国的自行车产业基地:王庆坨欢迎你”,似乎嘲讽着这个人去楼空,杂草遍地的产业园区。远处的“坟场”埋藏着共享单车,数万辆褪去色彩的单车整齐码在农场里。
这里,曾是“中国自行车第一镇”,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经济崛起期间成为自行车枢纽。虽然随着越来越富裕的中国人瞧上了摩托车和汽车,但将市场转向国外后,好歹还有点前途。 共享单车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小镇的一切。

王庆坨的自行车加工厂倒闭,工人离去,独留下大批自行车。 CreditGilles Sabrié 为纽约时报所摄
共享单车的“春风”来了
2016年,王庆坨小镇搭着共享单车这一顺风车“大火”了一把,“订单接到手软,数钱数到手抽筋”。就在一年前,全球投资者向这些共享单车企业投资,短短几个月就将这项新业务转变为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公司,自行车初创公司成为“独角兽”,使得这个拥有许多自行车工厂的小镇繁荣昌盛。根据上海胡润研究院的数据,去年中国大约每四天就会兴起一个新的“独角兽企业”。研究机构龙洲经讯(Gavekal Dragonomics)的分析师王丹表示:投资者们都盯着下一个捞一把的机会,唯恐错失良机。这样的发展难道不会让人惊恐吗?恐怕像硅谷这样的地方也会将这种发展方式视为一种极端。

工人在王庆坨自行车车架工厂的生产线上工作。CreditGilles Sabrié为纽约时报所摄
这种互联网企业优先考虑规模效应,依赖资本催熟。这些遍地兴起的初创企业专注于增长,很少或根本没有收费。苏宁金融研究所的研究员傅毅夫表示:即使是那些规模十分大的公司也没有想出如何赚钱。其中像摩拜这种大公司在30分钟的车程里仍然收费约20美分。这样的运营方式,公司早晚会出现问题。这不,ofo企业便是一个典型例子,野心大得很,拼命争着出行“最后一公里”,动辄几万辆订单,订单太多以至于开始出现资金周转困难问题,付给自行车生产工厂的钱也越来越少。王庆坨自行车公司的销售部门的范先生说:“他们开始要求先送货,再付款,我们便不再为他们生产了。”

共享单车热潮期间修建的新公寓,现无人入住。CreditGilles Sabrié为纽约时报所摄
共享单车的“春风”走了
到2017年,事情开始变得糟糕,就像多米诺骨牌的倒塌。一些初创企业入不敷出,自顾不暇之时,哪儿还有能力支付账单,导致自行车代工厂资金链断裂。中小企业经不起折腾纷纷倒闭,像Ofo这样的“独角兽”企业也面临越来越大的财务压力,用户排队领取押金,公司的创始人也因堆积的未付账单被政府纳入黑名单。而处在产业链源头的王庆坨受到更大的冲击,车厂拿不到钱,供应商拿不到钱,说黄就黄了。而自行车代工厂制造的自行车数量太多而且有剩余,收不到企业的订单尾款,这些自行车就这样堆着了。负责车架喷漆工作的叶先生表示,王庆坨的许多工人被迫以大幅折扣出售自行车。
此外,共享单车一路高歌猛进,呈野蛮式增长,短短三年内席卷中国城市。如今,北京和上海等中国主要城市的街道上有超过2300万辆共享单车。城市自行车太多了,当初本是用于解决令人讨厌的污染和城市拥堵问题的自行车,如今反过来造成了这些问题。共享单车都在一窝蜂地追求规模化,规模化到了一定程度,运营成本越来越高,对城市交通市容,公共用地的占用环境,出行造成极大的负担与隐患,必然遭遇政策的钳制,各城市纷纷叫停投放。[1]至此,该镇的自行车工厂几乎没有机会恢复,这些共享单车企业真的搞砸了自行车工厂。

许多工厂低价出售自行车。CreditGilles Sabrié为纽约时报所摄
留下遍地鸡毛
如今,王庆坨的部分地区看起来像是鬼城。许多工厂紧锁,曾销售自行车的街道空无一人。附近,有人将废弃的自行车堆积在一起,大概是想论斤按废品卖掉吧。离开的人再也没有回来,幸存下来的少部分企业还在夹缝中发展,镇上的一些人仍在寻找一线希望。曾今人们认为共享单车带来的是“黎明的曙光”,现在看来不过是“黑夜前的黄昏”。
自行车行业在遭遇此次重击后,还会迎来“第二个春天”吗?也许会吧,最辉煌的时刻已经过去,王庆坨梦中醒来,努力转型并寻找新的增长点,也许不久就会出现新的生机。【全文完】
[1] http://tech.ifeng.com/a/20181118/45227520_0.shtm
作者:Alexandra Stevenson and Cao Li
编译:李亚婷
校改:汪蕙心
每次走在街上就会看见很多“半身不遂”的共享单车,只能说创新走在了素质前面。不禁深思:如果人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繁荣和谐的未来还会如约而来吗?我只能说答案恐怕会让你失望。
做什么事情还是要多动动大脑,盲目跟风的结果只能是惨痛的。随大流看似安全安心,实则背后隐患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