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与机器人
当吉尔·普拉特(Gill Pratt)坐下来同日本面试官讨论如何运作丰田研究所(丰田的新研究部门)时,面试官在一张纸上写下了一个词并让他谈谈这一词。这个词就是“痴呆症”。普拉特在机器人领域是最受尊敬的人物之一,他还曾为五角大楼组织过一场半自动人工智能机器人大赛,让他来讨论这一个话题似乎有点奇怪。但是普拉特表示,丰田对人口老龄化的关注是吸引他来应聘这一岗位的重要原因。他说:“我们所有人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利用科技来改善自己的老年生活。”
老龄化和机器人之间的关系比人们想象的还要密切。年轻人口较多的国家拥有的机器人数量较少,而老龄化国家拥有的机器人更多。每名工人拥有机器人数量最高的国家包括韩国、新加坡、德国、日本,这些国家有全世界年龄最高的工人。老龄化和机器人这种正相关的关系并不是说年轻国家更贫穷,买不起昂贵的机器,因为他们其实并不需要这些机器。这一结论也同样适用于发达国家。相较于劳动力规模而言,机器人数量较少的国家有英国和法国,两者的老龄化速度(按发达国家的标准来衡量)都较慢。
麻省理工大学的达龙·阿赛莫格卢(Daron Acemoglu )和波斯顿大学的帕斯夸尔·雷斯特波尔(Pascual Restrepo)的研究证明了老龄化与机器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1993到2014年间,对机器人投入最多的国家正是那些老龄化速度(以65岁以上人口与26到55岁人口的比率的增幅来衡量)最快的国家。他们提出了一种经验法则:一个国家的老龄化速度每增加10个百分点,该国每1000名工人所拥有的机器人数量会增加0.9。此外,德国的一项研究使用了不同的衡量方法,但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格丁根大学的安娜·阿比利安斯基(Ana Abeliansky )与霍恩海姆大学的克劳斯·普利特内尔(Klaus Prettner)发现,每千名工人的机器人拥有量增长速度是人口增速下降率的两倍。也就是说,如果人口增速下降1%,机器人密度将会上涨2%。
老龄化从两个方面刺激了对机器人的需求。首先,随着退休人员的增多,为了防止产量下降,需要机器来替代离开工作岗位的工人或者帮助老龄工人继续从事体力劳动。其次,一旦人们退休,他们将为新型自动化创造市场,其中包括为那些无法自理的人提供医疗和其他护理。
自动化宿命
因此,老龄化与机器人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阿赛莫格卢认为老龄化是影响一国机器人拥有量的最大因素之一。他估计,在影响一国机器人拥有量的因素中,老龄化占比达40%。而它的影响还在增强。今年,6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首次超过5岁以下人口数量。到2060年,美国65岁以上人口的数量将会增加一倍,到达9800万,而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的数量将占总人口的40%。年轻人将无法照料如此多的老人,除非有机器人的帮助(也可能包括允许移民进入)。
劳动力的减少和老龄化同样有重要影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制造商,2017年中国生产的工业机器人(特别是生产流水线上的机器人)数量达137,900台。据联合国预测,在2015到2040年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1.24亿,或13%以上。按照阿赛莫格卢的经验法则来看,中国到2040年时的机器人拥有量大约会增加200万,将会是过去6年全球产量增长数量的9倍。
不止中国,这类问题在老龄化速度比中国更慢的英国也将出现。据美世咨询公司预测,在2016年到2025年间,英国30以下的工人数量会下降4个百分点,而5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会上涨10个百分点。这会给一些产业带来巨大的压力。英国三分之一的教师和建筑工人、医疗人员、农民和货车司机将达到50岁以上。2015年的一份民意调查显示,英国三分之一的医生计划在2020年前退休。
未来几年,人口结构的变化将会改变人们对机器人类型的需求,服务型机器人将会变得更为重要。机器人制造商希望,未来的某天,机器人可以让老年人独自生活,能让他们行动更方便。机器人可以帮助老年人减少孤独感,缓解痴呆症的影响。机器人还可以照顾养老院的人们,并帮助想要继续工作的老龄工人满足雇主对劳动力的体力要求。这些机器人都和工业机器人有着根本的不同,后者通常是要替代人类活动,比如安装汽车挡风玻璃。相比之下,服务型机器人则是要拓展人类活动。比如,外甲机器人会帮助人们托举重物,但人同时也得在旁边。
然而,机器人市场目前是由工业机器人所主导,这类机器人主要用于组装汽车或电力设备。2017年,工业机器人的销售额为480亿美元,是服务型机器人的7倍。服务型机器人主要包括管理仓库的物流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挤奶机器,以及帮助人们提重物的外甲机器人和家用吸尘器。
不过,我们在日本可以明显看到机器人革命的萌芽。日本的老龄化让它更加注重对服务型机器人的开发。索尼的新款机器狗ABIO在2018年2月一经上市,三个月里就售出了1.1万台。此外,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还研究出了用于治疗儿童和痴呆症患者的海豹机器人Paro。
但总体来看,要实现从工业机器人到服务型机器人的转型,我们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据国际机器人联盟估算,2018年售出的服务于老年人的机器人约为2万台,比工业机器人销量少5%。这一数字未来会上涨,但问题是上涨的速度有多快。普拉特对此非常乐观,他表示,许多新兴企业正在对这一领域进行投资,不到6年,三分之一的机器人公司会制造服务型机器人。
道路仍旧漫长
但是要真正实现机器人革命的话,机器人必须得完成许多它们目前无法做到的任务。服务型机器人现在还不能在家中自由穿行,向人类一样灵活的移动手臂,或者进行开放式的谈话。虽然一些机器人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体力上的帮助,但一台机器人只能做一种事情,如果需要完成各种任务的话,那家中就要挤满各类机器人。
机器人的图像识别也不是完全可靠的。一个图像分类器无法区别扫雪机和翻倒的校车的区别。机器人很难基于不完整的信息运作,也很难快速适应人类的创新。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比人们想象中的更困难。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罗德尼·布鲁克斯预测,无人驾驶服务至少在2032年之前都无法和传统出租车服务相比。谷歌在2018年退出了一款人工智能助手Duolex,但这款机器人目前也只能预约美发和预订餐厅。
所有这些都表明,机器人要成为老龄化的解决办法,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毫无疑问,老龄化需要机器人革命,但它只会慢慢到来。【全文完】
编译:李兰
校改:三表叔
中国人口老年化严重,但是年轻一代又无法时刻陪伴在老人身边。智能机器人很被时代需要
还是蛮有道理的,就像现在老龄化尚不严重,AI也还在路上,或许真的和人类的现状和需求相关吧。看到楼下说“唯一出路”,我真的想说,还是有很多出路的,提升卫生健康水平、医疗水平、社区建设、家庭功能保护……人类最根本还是得靠自己。
老龄化问题无可避免,智能化解决方法也许是唯一的出路。
AI时代的到来不可逆转,但不应该为人的惰性买单。
AI也是一把双刃剑。但是如果用好了这把剑,AI是可以造福很多人的。
AI是必然趋势,重要的是如何才能使其惠及人类社会
AI革命的到来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