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发展的中国如今深陷垃圾危机。一面是洋垃圾“兵临城下”,一面是国内垃圾无法消减。面对“内忧外患”,垃圾分类势在必行。然而,自7月1日垃圾分类在上海试行以来,上海市民屡上头条,各种垃圾分类让他们头疼不已,“你是什么垃圾”成了日常寒暄。同时回收系统不正规,地方资金投入不到位等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禁止进口洋垃圾对塑料行业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对本国回收产业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垃圾分类打响了环保第一枪,走绿色道路,中国任重道远。

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然而,与之相伴的垃圾问题也愈演愈烈,其增长速度之快,令整个国家分身乏术。垃圾处理设施的缺乏和未授权的垃圾倾倒导致中国每年有高达240多万吨的塑料垃圾排入海洋,远超世界 其他国家。世界银行报告指出,2004 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垃圾生产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2017年,中国生活垃圾排放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对此,中国政府将全面防控,应对垃圾危机。上海,这座拥有2600万人口,全国最富有的城市同样被纳入政策范围内,并作为新出台的垃圾分类条例试验地。此举旨在减少垃圾填埋场的垃圾,其中包括减少塑料垃圾,遏制不断加重的空气、土壤和水污染。

HECTOR RETAMAL VIA GETTY IMAGES上海某住宅区内按垃圾桶颜色分类的垃圾分类站。7月1日起,垃圾分类的新规在上海生效实施。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宏大的垃圾分类和回收计划。

洋垃圾在过去二十年来已成为中国一项大宗交易品。全国各地,都设有专门的洋垃圾回收机构和场地。 为摆脱世界垃圾场的形象,中国从去年起对大规模进口国外废纸、废塑料等可回收垃圾进行管制,禁止此类垃圾进入航道和焚烧厂。随着进口垃圾的减少,国家又将目光转向了国内垃圾。

RAINNE QUINLAN FOR HUFFPOST2017年一名在上海工作的非正式垃圾回收员。

中国官方数据表明全国垃圾回收率仅占20%,相比之下,美国的回收率则有35%。中国的垃圾回收业看似欣欣向荣,事实上并未直接纳入过任何市政收集系统。大多数城市都已形成垃圾分拣者和循环垃圾分类的民间网络,负责将挑拣后的垃圾卖给加工厂。然而分拣工作游离在监管之外,这意味着无法保证塑料垃圾的妥善处理。集思共利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的创始人理查德·布鲁贝克表示,这群非正规的垃圾回收者效率极高,但他们的行为是由利益驱动的,并非出于对环境的关心。而且,这些非正规的垃圾处理部门往往不达标且没有执照。

专家怀疑政府将来会对拾荒者进行管制,为官方的垃圾收集铺路。这些变化似乎有迹可循。近日,上海街道出现一支新的城市垃圾车队,专门收集分类垃圾并将可回收垃圾运往加工厂。新政还包括减少一次性塑料用品的使用。例如,酒店将不再提供牙刷之类的一次性物品;餐厅和外卖平台未经特殊要求不提供一次性餐具等。政府希望通过相关政策让国民以一种全新的态度对待垃圾。记者亚当·明特指出:“中国正试图从低成本、欠规范的回收系统过渡到依靠公民意识的西式系统,但由于没有先例,要落实起来并不容易。”
事实上,该条例在本月的实行并非一帆风顺。

尽管大部分受访居民对垃圾分类普遍持支持态度,但也有不少人对新规带来的不便怨声载道。大部分住宅项目拆除了原有的垃圾桶,迫使居民们步行至指定垃圾分类站丢垃圾,这些站点仅在早晚特定时间开放并配有志愿者确保垃圾正确分类。这在996工作模式(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周末单休)下的年轻上班族中引起极大反响,因为他们下班回家时,垃圾分类站早已关闭。有人在社交平台上评论垃圾分类让人抓狂,指责当局并未考虑到居民的实际情况。另一些人则对陌生人翻查自己的垃圾感到恼怒,认为这是一种侮辱。人们关于干湿垃圾的界定也一直争论不休,新规生效以来,检查人员已发出了数千次警告,如二次就范将自动罚款。另外,中国政府或将社会信用制度纳入违规惩罚手段。部分地区拟在垃圾分类站安装面部识别摄像头,一些人甚至威胁停止对分类未达标的社区进行垃圾收集。 中国另外45个城市计划最早将于明年推出类似的垃圾分类法规,垃圾分类预计2025年实现全国推行。

SIPA USA/PA IMAGES图为上海垃圾分类箱的微型模型,用于帮助当地人学习新规。

 

城市垃圾填埋场在各地早已屡见不鲜。上海的老港工业区将于2019年年底全面建成,比计划提前5年。污染物从仓促建成的垃圾场流出,污染了城市的土壤和地下水。当地政府计划建造 100 多个垃圾焚化炉来减少垃圾场的数量。然而公众对此强烈反对,因为垃圾焚烧的副产品会导致癌症发病率的增加,因此政府希望确保尽可能多的将垃圾转至填埋场。专家警告称,垃圾分类只是第一步,城市还需建立收集、运输和处理废物的基础设施。上海官员承认,少数情况下,分类后的四种垃圾会倒入同一个卡车中。这一情况在中国反复出现,导致之前的垃圾再利用受挫。环保组织“零垃圾村庄”的负责人陈立文与政府合作在全国多个地区推广自愿垃圾分类,他担心地方政府不愿进行所需的投资,尤其是那些预算紧张的小城市。她表示地方政府不愿花钱,但要让垃圾管理获得大幅提升的确价格不菲。

环保人士还表示,大型公司在生产塑料或包装产品时应尽量少用新塑料,效仿上海颁布垃圾分类法规能够限制新塑料的生产,但也需要很高的成本。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塑料工业, 对国外进口的廉价原材料极度依赖。一旦打击垃圾进口,中国制造商对新塑料的需求就会激增。为什么不适用国内的回收塑料呢?原因在于国内大部分塑料垃圾附有食品残渣和油污,甚至和其他垃圾混在一起,难以分离。相比于回收塑料,生产新塑料成本更低。

中国热成型协会理事长何智亘透露:“洋垃圾很便宜,因此没必要购买昂贵的的机器来提升垃圾质量。”据他所说,垃圾分类会大大降低国内垃圾的利用成本,因为人们会把塑料从厨余垃圾中分离出来,如果不这样做,国内的垃圾对生产者来说性价比并不高。如果垃圾分类系统运转良好,将会是塑料行业的福音,但目前来看则是场危机。

 

觉得赞就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