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芬兰这个国家,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北欧闲适自在的生活?人们坐在街头沐浴着阳光,互相聊聊天?生活闲适可能是真的,但说到闲聊,芬兰人对这个可真不感冒。

几年前我第一次去赫尔辛基,遇到了现在最好的朋友汉娜(Hanna)。当时我只是想在公共场合有人陪着我,但我在这里没有熟人。由于汉娜和我曾有一丝工作上的联系,所以她正是一个好人选。我们喝了饮料,接着共进晚餐。在这四个小时里,我们深入探讨了政治、宗教、性和生活。朋友之间一般要数年才会聊到这些话题。一年后,我坐飞机回到这里,在她婚礼上当伴娘。我们如此迅速地建立起了联系,那时我对此仍深感震惊。

我问她为什么我们这么快就成为好朋友,她实事求是地告诉我了。

然而她没有告诉我,在芬兰人眼里,如果没有重要话题需要讨论,那就算不上交谈。事实上,芬兰有句谚语叫“沉默是金,交谈是银”。

在社交场合之外,亲密朋友间的闲聊实际上并不存在。与咖啡吧服务生的交流?仅限于您想点的咖啡名称。坐着、走着或站着的时候在意陌生人?不存在的。(在芬兰,有一个广为人知笑话:人们站在公交候车亭之外而非下面。这也能说明这一点。)如果你是外国人,恭喜你——你可能是公共交通工具上声音最大的那一个。因为他们通常(自发地)不吵不闹。

芬兰有句谚语叫“沉默是金,交谈是银”(来源: Eric Nathan/Alamy)

芬兰有句谚语叫“沉默是金,交谈是银”(来源: Eric Nathan/Alamy)

在其他文化中,那些根深蒂固的谈话细节不是芬兰人的菜。不仅如此,对芬兰人来说,与外国同事、游客和朋友见面通常也没必要。蒂娜·拉特瓦拉(Tiina Latvala)曾是芬兰拉普兰区索丹基亚的一名英语教师。她说她的工作之一就是让年轻学生学习如何闲聊。

阿丽娜·杰弗瑞莫夫(Alina Jefremoff)是一位18岁的芬兰学生。她回忆起这种固定程式的练习时,觉得不可理喻。她解释道:“(这)都是一些基本对话,答案十分明显。老师却教我们要回答‘我很好,你呢?’;‘你妈妈还好吗?’。我们早已知道如何谈话,但这弄得好像我们不知道一样。这太奇怪了……好像这些问题都有正确的答案。”

芬兰有桑拿浴文化,表明芬兰人并不介意私人聊天。但当他们穿上衣服时,那就不一定了(图片来源:ARCTIC IMAGES/Alamy)

芬兰有桑拿浴文化,表明芬兰人并不介意私人聊天。但当他们穿上衣服时,那就不一定了(来源:ARCTIC IMAGES/Alamy)

对于为什么芬兰文化习惯沉默,我们更多的是提出假设,而非给出答案。拉特瓦拉(Latvala)认为,他们标志性的直率与芬兰语的复杂和城市间相隔较远有关。

然而,赫尔辛基大学(University of Helsinki)欧洲历史教授劳拉•科尔贝(Laura Kolbe)用比较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她说,芬兰人并不认为他们的沉默或缺乏闲聊是消极的。相反,每一种文化都以自己的社会规范来评判另一种文化,因此,对更情绪化的民族来说,就有了芬兰人普遍沉默的刻板印象。

当芬兰人选择不随意交谈时,是在尊重对方(资料来源:Rolf Adlercreutz/Alamy)

当芬兰人选择不随意交谈时,是在尊重对方(来源:Rolf Adlercreutz/Alamy)

这不是因为技能不足,而是因为芬兰有两种官方语言——芬兰语和瑞典语,且芬兰人六七岁时又要学英语。在用第二(或第三)语言表达自己时,比起承担不被理解的风险,人们通常选择不说话。但当自己人在一块儿时,沉默又成了舒适交谈的延伸。

这一观点得到了安娜·瓦塔宁(Anna Vatanen)博士的支持,她是奥卢大学的一名研究人员。她即将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芬兰人确实通过舒适的沉默进行交流,尤其是对熟悉的人。她在电子邮件中解释说:“这与语言的结构或特点无关,而与人们使用语言做事的方式有关系。比如,我们通常会在初次见面时问‘你好吗?’。在英语国家,它主要用来打招呼,是一种问候的礼节,不需要认真回答。相反,芬兰语中的“你好吗?”(Mita kuuluu ?)却期待你的“真实”回答:回答问题的人会告诉他(她)真实的生活、遇到的新鲜事、最近在干嘛。”

在芬兰人当中,沉默是舒适交谈的延伸。(作者:Stephen Saks Photography/Alamy)

在芬兰人当中,沉默是舒适交谈的延伸。(来源:Stephen Saks Photography/Alamy)

当芬兰人不随意交谈时,是在尊重对方。为什么要冒险让别人感到不舒服呢?

卡罗丽娜•科霍宁(Karoliina Korhonen)是《芬兰人的噩梦》(Finnish Nightmares)一书的作者。她说,当芬兰人不随意交谈时,是在尊重对方。为什么要冒险让别人感到不舒服呢?她说:“我认为芬兰人重视个人空间。如果你不认识另一个人,你不会想要打扰他们。他们可能在享受属于自己的时光,或者不希望陌生人打扰。如果你发现对方愿意交谈,而且你自己也愿意,你们可能会有交流。但大多数时候,人们都很有礼貌地保持距离。”

他们普遍渴望逃避,这种倾向已在芬兰文化中根深蒂固。一级方程式赛车手基米·莱科宁(Kimi Raikkonen)的标志性形象就是保持沉默。科霍宁的作品在中国出人意料地大受欢迎,那些不喜欢社交的青少年称自己为“精神上的芬兰人”。

在芬兰人眼里,如果没有重要话题需要讨论,那就算不上交谈(图片来源:Nataliia Rumiantseva/Alamy)

在芬兰人眼里,如果没有重要话题需要讨论,那就算不上交谈(来源:Nataliia Rumiantseva/Alamy)

不过,在某些时候,芬兰似乎变得略微开放了,尽管这变化缓慢。在洛杉矶生活了两年后,芬兰巧克力公司Goodio的首席运营官尤西•萨洛宁(Jussi Salonen)回忆说:“我回到芬兰去咖啡店买咖啡时,他们什么也没说。这让我有点生气。他们仅仅说‘你想要什么?’。怎么能这样子?在那之前不说点别的吗?哦对,我的祖国就是这样的。”这就让他希望能将美国的开放精神引入自己的祖国。

希望芬兰人可以在尊重彼此隐私的同时,与世界其他地方的人有更多交流。但就目前而言,芬兰存在着有趣又极端的社会现象。当然,你可能不想在街上聊天。但如果你很幸运,有时一个陌生人会立马成为你的朋友,告诉你一切。【全文完】

来源:BBC
作者:Laura Studarus
编译:孙米莉
校改:孙米莉
觉得赞就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