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疫情影响(图片来源:卫报)
就在今年2月,新冠疫情似乎每天都在恶化,那些需要好几年才能发生的变化却在短短几天就实现了。我们关注新闻不仅是因为这是重要的公民意识,更是因为两次新闻报道之间发生了太多事。有些变化发展的速度让人难以置信,导致我们最终都记不住到底发生了什么。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危机和灾难不断为变革创造条件,而且往往是向更好的方向发展。1918年流感大流行促使许多欧洲国家建立了国家医疗体系。经济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双重危机为现代福利国家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但危机也会使社会走上一条更加黑暗的道路。自9·11事件后,政府对公民的监控呈爆炸式增长,而小布什对恐怖主义发动新战争,殃及无数无辜百姓。还包括2008年的金融危机 ,虽说银行和金融机构现已恢复到危机前的状态,但是全球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却大幅削减。
当然,每一场灾难各不相同,但是不能一边倒,得失总是并存的。只有在危机以后,新世界的轮廓才会变得越来越清晰。
当你在打仗时,你想尽可能多地了解敌人。在危机的急迫中,我们很容易就可以设置监控工具,而不考虑它们可能造成的长期危害。虽然不是所有的监控都是有害的,新的技术工具很可能最终在抗击病毒方面发挥作用,但《监视资本主义时代》的作者肖沙娜·朱伯夫(Shoshana Zuboff)担心这些应急措施将成为永久性的,会成为我们的生活常态,以至于我们忘记了设置它们的初衷。
9·11事件以后,政府使常用追踪罪犯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公共卫生问题。调查显示,这种多疑的思维方式最终对少数族裔和穷人影响最大。这样的策略会造就政府和公民之间的信任鸿沟,从而使抗击疾病变得更加困难。正如报告所说:“敌人不是疾病,而是人类。”
如今的任务不是为了恢复危机前的常态,而与病毒作斗争,因为一切照旧本就已是一场灾难。相反,我们的目标是在抗击病毒中,把原本的状态转变得加人道和安全。
奥巴马的幕僚长拉姆·伊曼纽尔(Rahm Emanuel)曾说了一句名言: “我们不该错过一场严重危机带来的机遇。”我们在面对一场大流行病可以在几周内改变这么多,那么一年又能改变多少呢?
尽管新冠病毒可能是二战以来最大的全球危机,但长期来看,与气候变化相比,仍然相形见绌。这两大危机都要求政府采取果断行动,在人类活动的某些领域摆脱市场逻辑,同时接受公共投资。不得不承认,气候变化的影响比新冠病毒更为缓慢。大多数人并不认为自己或者所爱之人会在本月因气候危机长辞于世,因此更难启动和维持应急模式。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可能取决于乐观主义者是否有能力将这种面对新冠疫情的团结带到更广泛的政治领域。正如他们所说,如果不解决其它的问题,无法让共同资源惠及更多人,那么就算解决得了新冠疫情,也毫无意义。
过去几周揭露了这一事实:多大的事都可能在瞬间发生改变。这个简单的真理,很容易会被遗忘。我们不是在看电影:我们是在书写自己的剧本,直到结局。【全文完】
作者:Peter C Baker
编译:范艳斌
校改:曹丽荣
什么是常态呢?谁定义哪种状态是常的。。。。不能刻舟求剑啊……
任何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与发展的,真正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身处历史的洪流,我们无法预测未来的一切,但时间会给我们答案,应对好当下就是最好的办法。
危机之下的确是得失并存,,这次疫情既是挑战也是机会。疫情后,相信全球应对重大国际公共卫生、安全和危机的能力都会有提升,也会促进国家卫生体系的改进和变革。
这篇文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人为什么对政府实施封锁等强硬措施有如此强烈的反感的原因,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其公民的权力意识非常强烈,他们认为政府权力不能也不该凌驾于个人权利之上,他们认为政府是“必要的恶”,而在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的权衡这场“博弈”中,公民毫无疑问是处于弱势的,因此西方人想方设法将权力关进笼子里,而疫情的爆发,如果将关进笼子里的权力放了出来,那么谁又能把它关回去呢?
就像文中提到的:“These powers get put in place, and it sounds reasonable enough at the time – and then very quickly they’re applied for other purposes that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democracy and nothing to do with public safety.”
让我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句话:乐观主义者从每一个灾难中看到机遇,而悲观主义都从每一个机遇中看到灾难。Seize every opportunity that presents it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