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日记》即将海外出版引发公愤
新冠肺炎在中国蔓延长达四个月。2月初,中国民众对政府粉饰疫情的行为愤慨不已。但现在形势已然逆转:当世界其他地区死亡率飙升的时候,中国则小心翼翼地重启,中国人对此十分自豪,并且对西方批评中国的言论表示不满。
文明冲突
今年2、3月份时,作家方方在网上发表有关武汉封城期间的生活日记,因其罕见的坦率而受到数百万中国人的追捧。在她的每一条新帖被审查员删除之前,支持者纷纷复制并转发。方方分享了医生告诉她的悲惨故事,哀悼了亲朋好友和邻居,并向官员问责,她这种真实记录封城生活的行为得到了粉丝的赞扬。但是,一封公开信引发了冲突。据称,一名16岁的男孩在信中指责她传播中国的“可耻交易”,方方正面驳斥,得到大部分追随者的一片喝彩。
《方方日记》今夏将以英文和德文出版的消息一经传出,国内态度就大为转变。社交媒体上关于“方方日记”的话题吸引了5.5亿人浏览,收获了19.4万条评论。近期网友发帖都充斥着敌意,质疑她的道德底线,高呼“你不配”。尽管方方承诺放弃版税,但网友依然指控她以牺牲死者为代价追名逐利,讽刺她啃“人血馒头”。
目前中国严格审查的互联网令人审美疲劳,大肆宣扬爱国主义,充斥着关于谁有权被倾听的争吵。一名自称曾是方方粉丝的湖北外科医生发帖表示,十分恼火她授人以柄,声称由中国人书写的历史会严厉谴责她,收获了11.8万人点赞。方方是半官方机构中国作家协会的一员,有人借此谴责她在公职期间背叛祖国。与此同时,《环球时报》援引了匿名“吹哨者”爆料方方坐拥5套别墅的言论,方方否认了任何非法资产,并对指控者提起诉讼。另外多家官方媒体报道,公众怀疑《方方日记》之所以能被迅速翻译,是因为与西方约稿书写反华的长篇大论,但方方表示写作之初并未有出版打算,事后才得知日记正在被翻译。
此次对方方可信度的攻击背后隐藏着更大的舆论转变。当一位坦率的中国作家受到外国人的欢迎时,她所有的动机都是可疑的。
在中国,对方方行为最善意的解读就是无知。拥有150万粉丝的博主兔主席(本名任意)近期指出,方方这一代人对西方过度理想化,所以她未能看出自己的行为实则助长了“反中产业”。他还谈到疫情暴露了美国体系的短板,而且中国留学生想方设法从英美各地回国就是因为相信政府。任意认为西方人拥护方方是因为她批评中国政府,并预测她的言论可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世界各国对中国抗疫工作的评价。
目前,中国公众的言论主要表现为民族自豪感和对西方的怨恨,认为西方背信弃义。如果一位同胞的坦诚是帮助西方,那么数百万网友将会要求减少言论自由。这正是独裁者的梦想。【全文完】
作者:未知
编译:张莹
校改:徐天娇
在评论之前我专门去看看了《方方日记》的原文,没看完,抛开其他只看内容,没啥毛病。我小时候写的日记好多都是编的,为了应付老师检查。要说写的日记都是真实发生的,我是万万不敢苟同的。之前《方方日记》没有被外媒报道的时候,批判的人似乎没有这么多,更多是将其作为一种疫情的声音来看。后来被外媒大肆报道以后,大家开始群情激昂,纷纷指责。文字可以有多种解读,但是国人在长期且缓慢刻入骨髓的审查制度下,对不红不专的文字有着天然的抵触。这个审查制度有多有趣呢,我看连载小说的时候,蹲下身子都不能出现,得是蹲**子才行,因为下身是敏感词汇。在这种审核制度的阉割下,等所有人都默认且习惯并以之要求彼此时,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有人发声。对《方方日记》的内容不予置评,我不赞同她的观点但我尊重她发声的权利。
任何事情都要正反两方面看待,未经查证的消息还是不要传播的好,“我听说”“我觉得”这样的话出现在报刊上本来就是不负责任,都是成年人,说了话就要由承担责任的能力,要不就成了“鼓吹”,亦或成了“棋子”,理论上站不住脚。
虽然记录的几乎都是疫情期间的真实状况,但是她通过文字渲染夸大不好的一面,反而对中国人民、医务人员、基层工作人员等努力抗疫的情况避而不谈,所以文章存在以偏概全的现象。尤其是当其他国家的人看到后,会更加对中国不满。个人有点气愤!!!
方方日记的海外出版名为Wuhan Diary,单从书名来说就稍失偏颇,这一日记并不能代表所有武汉人的心声,改为Fangfang Diary更加合适一点。
最初我看到《洛杉矶时报》说她的日记是窥探武汉城中生死的窗口,那可能是从井底看过去的吧。《外交学人》说:方方——疫情隔离期间武汉的良心,这么说,作者你的良心不会痛咩?美国出版社HarpCollins Publisher 用的标题是 Wuhan Diary: Dispatches from the original Epicenter,虽然没有直接说疫情起源地,但很容易让人误解,之后才改成 a quarantined city, 但方方有失偏颇的记述真的配不上dispatch(报道)这个词。
日记刚开始推出的时候,日点击量特别多,当时大家都深受疫情影响,对日记评价也特别高,当然其中也不乏批评,大家都认为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后来日记要出版海外后,许多人观点改变了,此时本土疫情已经减缓,民众对待政府抗疫的举措也相对比较满意。社会需要“不同的声音”,但并非所有不同的声音都经得起推敲。
真的很好地印证了凡事具有两面性,要带着批判的眼光看问题,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何况关乎国家大事,更不能不经调查随意发言,有时敲键盘点击发送很容易,但造成的影响确是不可估量的
方方那一代的人真的对西方太过理想化。一开始她发表的帖子能够帮助网友了解新冠病毒以及隔离的一些信息,但是一旦与她个人利益链接起来,那么她出书的动机就很令人怀疑了。
方方的日记记载了那段人心惶惶的日子里的故事,有些故事确实发生,但另一些却并不尽是事实。在熬过那段日子回首,我国在疫情面前雷霆出击,在短短两个月内就控制住了疫情,可以说是十分了不起的;而国外许多政府却放任自流,毫不作为。方方的日记并不能真实详尽地记录那段日子,这么快出版的行为我也并不认同。
有太多是“我有个朋友系列”、“我听说”,真的有失偏颇。但疫情期间确实需要有人记录历史,只不过方方这个人偏激了点,不接受批评,封城之下也不会实地见证或者考证信息的来源,反倒做了西方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