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希思罗国际机场四月份的客流量为680万人次,而今年同期的客流量仅为20万人次,比去年的日均客流量还低。据统计,欧洲航班同比减少近85%。美国国家交通安全管理局也称三月份美国机场吞吐量同比降低7000万人次,仅为320万。而印度等国选择停飞航班,封锁机场,甚至还封锁了公路和铁路运输。出境旅行全线停止,旅游业遭受重创。
旅游业是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2018年,全球跨国旅途次数达14亿,较2000年翻了一番。曾经的富人游戏,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吸引游客,许多国家开始着手打造国际旅游品牌,如“魔幻印度”“壮美爱沙尼亚”等。据估计,旅游业带来了3.3亿个工作岗位,岗位多种多样,有高收入的机长导游等职位,也有相对低薪的洗碗工,而这些岗位都是依赖旅游业而存在的。此外,旅游业带来了许多就业岗位,其中多数就业者为本地人,据经合组织(其成员国多为发达国家)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四分之三左右的旅游相关的岗位均是如此。

近年来全球旅游人数的分布曲线(来源:世界贸易组织,意大利)
疫情爆发前,每年全球跨境游客消费达1.6万亿美元,比西班牙的GDP还高。事实上,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比食品业与汽车业更大。而在疫情爆发后,无论是GDP、餐饮业、酒店行业还是奢侈品行业,这一切将何去何从,都取决于解封后旅游业的发展。
疫情带来的变化涉及方方面面,比如,酒店行业与航空行业尝试利用疫情引起的动荡进行工作模式的变革,而游客们则尝试改变旅游方式以及旅游目的地。有些变化只是疫情期间的权宜之策,而有些变化则注定引发行业巨变。
出口VS内需
2020年旅游业一片看衰。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计今年跨境旅游消费金额会下降9100亿-1.2万亿美元左右,而游客数量则会下滑60%-80%左右。在该组织调研的217个旅游目的地中,72%的目的地所在国封锁了边界,拒收境外游客。因此,面临疫情的挑战,各国在吸引国外游客与留住国内游客中挣扎向前。
欧洲地区的旅游业受疫情影响最大。因为此前欧洲曾是超过半数的跨国游客的选择,如果疫情没有发生,许多游客应该已经在路上了。不同于许多旅游景点,欧洲地区的旅游旺季是夏天:希腊59%的旅游收入都来自于7月-9月。
一些欧洲国家正采取措施,尝试重启。其中希腊与意大利今年夏天就打算接待国外游客,但是大多数游客考虑到疫情因素都会选择呆在家中,因此有人认为欧洲和大洋洲的“旅游经济泡沫”即将破灭。除了吸引国外游客,欧洲国家也正努力挽留国内游客,他们希望无法出境的国内游客能代替无法入境的国外游客,以此弥补损失。在一些国家,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挽回损失。但是更多的国家无法做到这一点,如冰岛和加勒比海岛屿地区,它们自身人口较少,无法弥补空缺。而据马耳他国家旅游局的约翰·布蒂吉格(Johann Buttigieg)称,即便马耳他重开边界,也只能吸引到72.5万左右游客(仅为去年的1/4)。而对于出境游客数量高于入境游客数量的英国、德国和韩国来说,他们将努力把游客留在本国的沙滩上。
即便对于像荷兰这种出国游客与入境游客数量相当的国家,用国内游客填补国外游客的空缺仍然不是件易事。毕竟住在高档酒店俯瞰阿姆斯特丹运河,对于纽约游客来说可能是件美事,但是对于当地人来说可能就兴致寥寥。反而露营可能对当地的自驾游游客来说更具吸引力。
中国是疫情爆发后首个封锁边境的国家,得益于此,疫情似乎得到了很好地控制,生活也正逐步恢复正常。相较于美国每天仍新增病例20000多例,中国的旅游业似乎得到了更好的恢复。据洲际酒店集团(一家拥有洲际酒店及度假村的全球化酒店集团)的柏思远(Keith Barr)称,五月第一周的客房入住率迎来了一个高峰。他说:“这个需求量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觉得应该没有人会选择这个时候旅游。”因为边境的封锁,这个需求完全是由国内游客所带来的。
都市风光VS自然风光
疫情爆发后,都市风光景点似乎失去了它的游客。不过理由也很简单,百老汇都关了还去纽约干嘛?相反,自然风光景点的热度上升。洲际集团表示这段时间其最火爆的酒店都是位于沙滩附近的。而美国调研公司STR的报告显示:美国南岸的海景房入住率高达60%。
这似乎切合了爱彼迎集团老板布莱恩·切斯基对旅游业格局变动的预言:比起大都市,人们会更偏爱远离闹市,追寻自然风光。
爱彼迎此前就在全球各处进行布局,为游客提供远离人群的安静场所,还能避开热门景点节省旅行成本。这一布局让爱彼迎能很好地适应这一变化。人们出游习惯的改变,将不仅仅影响疫情发生的这几个月,一旦人们尝到了新景点的甜头,他们就会故地重游。
传统酒店服务VS无接触式酒店服务
疫情爆发之前,支付方式的革新注定会改变整个酒店行业以及航空行业的商业模式。而疫情的爆发更是加速了这一过程。
为应对疫情,酒店行业采取了一系列的方法。
重中之重就是减少接触:酒店不再铺设地毯,将废旧靠垫全部丢弃,菜单也变为了电子版,厨房通过减少菜品以及简化烹饪步骤,来节约原材料的使用以应对不时之需,并且也不再供应自助餐。
办理入住也转为自助办理。万豪集团(世界上最大的连锁酒店)的首席执行官苏安励(Arne Sorenson)说:“当然,我们也很想当面欢迎每一位顾客,但是我们能做的只是为客人提供房卡,那根本算不上欢迎。”除了自助办理入住,房卡也转为电子房卡,并且越来越多的房间支持语音控制。
此外,干净卫生再一次成为宣传口号,比如希腊就将其国内病例数较低作为卖点,而葡萄牙首相则鼓吹其出色的护工服务。伯恩斯坦调研公司(Bernstein)的理查德·卡拉克(Richard Clarke)表示只有在上世纪70年代,酒店才会将干净卫生作为首要卖点,其次才是酒店的地段和舒适度。而这个卖点的再度兴起,无疑是对知名品牌有利的。事实上,只要能保证完全不感染新冠肺炎,哪怕是再差的酒店游客也能接受。万豪集团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吹嘘自己为“全球最干净的酒店”。
航空公司的变VS不变
“我认为尽可能减少旅途中的接触将会引领我们开启无接触式旅行,”希思罗国际机场的首席执行官约翰·霍兰(John Holland-Kaye)说,“一旦你抵达终点,只需要扫描护照,通过人脸识别,把包放到安检篮子里,”,然后等待人脸识别通过,就能穿过安检闸口。
这听起来似乎有点遥远,但事实上希思罗等机场已经允许36国的公民在抵达机场时,通过电子闸机进行护照查验,从而减少与工作人员的接触。
安检方面的变化可能会更滞后一点,但是不久以后,笔记本和液态物品都必须放进包里,不允许取出。自助化服务将减少飞机座位前托盘的使用。同时,机场会在多处设置洗手液,而这些变化,一经实施就会很难取消。细心的乘客还会发现舱内的一些变化:舱内供乘客阅读的杂志不见了,餐食供应变成了袋装小吃和瓶装水。
但是关乎到航空公司根本利益的事物不会发生变化,比如中间座位。航空公司很清楚2/3满座率的航班才能实现盈利,而取消中间座位将会使其商业模式付之一炬。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总干事兼首席执行官亚历山大·德·朱尼亚克表示:“我们觉得没有必要取消中间座位,实在必要的话,我们要么不飞,要么将提价45%-50%,有些座位甚至需要提价100%。”尽管油价的下跌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其运行成本,但是航空公司还需要承担高额的维修成本。
亚历山大呼吁建立一个全球合作体系,负责航空相关的安检和安保:公示乘客的健康信息、在离港口和进港口检查体温、增加口罩的使用以及提高舱内的卫生条件。其中一些措施虽然会增加成本,但是对于航空公司来讲还是可以接受的。然而增加机舱的清洁次数也就意味着单架飞机的单天飞行次数得降低,这将打击一些廉价航线,因为他们的盈利就来源于频繁的飞行次数。
近年来,针对诸如威尼斯和巴塞罗那等明星城市“过度旅游化”的讨论甚嚣尘上,但是大多数城市都能在旅游业与市民正常生活之间取得完美平衡,也正是这些城市才最能感受到游客离开带来的“失落感”。正如布蒂吉格在游客散尽的马耳他所说的:“只有游客走了,你才会意识到他们有多么重要。”【全文完】
作者:未知
编译:李建峰
校改:张莹
希望疫情早日结束吧
疫情重创的不仅仅是旅游业哦, 相关行业也是经营惨淡, 今年经济形势很不好, 生意都是不好做; 希望疫情赶紧过去, 世界那么大, 我想去看看, 在学校关集体禁闭关得够够的了.
疫情使我去长沙吃吃吃的旅程一再搁浅,我的茶颜悦色再等等我!!!
疫情下面不止冲击了旅游业,其他行业也备受重创,带来的损失是非常惨重的,希望一切尽快恢复,会好起来的!
转线上直播吧,云旅游带游客看风景哈哈
总体判断,旅游经济深受重创,冲击全面,需要救助。由于本次采取的各种应对措施均比“非典”期间广泛且严厉,旅游经济属于行业重灾区领域。
旅游可以让人体会新的风俗,新的生活,但在疫情期间还是少出门比较好。
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我真的很有感触,因为我家周边就是景区,很多当地人都是靠旅游业维生,可是因为疫情,2020年头五六个月旅游业基本停摆了,平时最热门的五一黄金周也基本没有人旅游。还是希望疫情尽快过去,大家都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吧!
本来看疫情控制住了,想暑假出去玩,可是最近情况又有点不妙,也不敢走远了。
分成几个角度,每个角度又有矛盾的面,这样的分析很透彻。
照目前的形势来看,旅游业应该还会持续低迷一段时间,希望可以早日守得云开见月明,毕竟俺也想出去玩啊啊啊
目前这个阶段,即使是想要旅行,也不打算出国游。这次疫情真的考验国家应对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的能力,希望以后全全球的合作越来越多。
想到刚解封那会儿,景点一下子涌入大批游客,不得不又叫停。疫情之下,旅游业深受打击,但是相比较经济发展而言,生命才是最宝贵的呀。
“疫情爆发后,都市风光景点似乎失去了它的游客”—当真是得不到的在骚动,越是看不到自然风光,越想看
疫情给各地的旅游业带来了重创。希望疫情尽快结束,恢复旅游业。在疫情结束后,每年要计划把想去的地方都去一遍,因为也不知道意外什么时候还会来。
由于疫情影响,寒假计划的出境游不得不取消了。最近一直有关注的旅行社还没有恢复业务,今年对于旅游业的冲击太大了
想出去玩了,来重庆读书快一年了,只去过洪崖洞解放碑,有点遗憾。
这辈子都没想到会有这么一天
打算暑假出去旅游,如果疫情还没有好,那计划就有泡汤了
疫情期间,出行人数减少,因为疫情和客流量减少,很多航班也停飞了,不仅航空公司营业艰难,旅游业也是举步维艰,对于那些依靠旅游业发展的国家,无疑是当头一棒,旅游业会寻找什么样的新发展模式呢?
我的出游计划也没影了,疫情带来的影响无处不在
“过度旅游化”曾经也是我去到一些“网红”旅行目的地的最直观感受,但在旅途中总是会有许多“不期而遇”,遇到各式各样的人,感受到不同的文化。这次的疫情确认改变了世界很多,也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希望一切都能朝好的方向发展,早日雨过天晴。
受疫情打击的不止旅游业,但旅游业却是不得不提的,因为它在很多发展转型国家和城市里起着重要的经济作用。有问题就会有对策,虽然目前来看旅游业发展不及疫情之前那样繁荣,但若疫情成为常态,旅游业也会找到发展新出路的。
对我这么一个长年累月宅在家不出门的人,疫情期间呆在家就和平常没有任何区别,甚至还有点得意忘形
想出去,但是还是安全要紧,但愿能够早日冲破阴霾,见到真正的阳光。
确实,疫情期间待在家里才是最为安全的做法,这样对于游客和当地居民都好。想起之前那篇关于夏威夷政府免费送返部分游客的新闻,这一做法也是为了大家的安全着想,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还是生命和健康第一。并且实际上各行各业也并未“闲着”,尤其是购物和餐饮行业,它们都在寻找新的发展商机,并不是在“坐以待毙”,这样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某些行业去变革自己的发展模式。相信等疫情过去后,大家都会越来越好的!!!
疫情过后会出现报复性旅游消费潮吗?至少在现在的中国没有出现这样的现象
首先得再夸一下译者,原文很多句子很简洁,但是翻译过来必须使用增译策略,调整后的行文结构很清晰,几大行业的切入点做得很好。“有些变化只是疫情期间的权宜之策,而有些变化则注定引发行业巨变。”这句话好像适用于所有行业,疫情后时代肯定不同以往,之前也会看到类似报道,失去了中国游客的旅游景点惨淡之象,感慨之余重在如何走出困境。
汶川地震那年四川旅游业也受到重创,不过后面四川旅游业就迎来“第二春”,发展的很好,所以经过这次疫情,估计大家都憋坏了,等全球旅游业恢复了,旅游经济估计会发展的很好。
受疫情影响,我们每个人更加关注当下的生活,不敢想象也无法想象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除了欣赏大自然风景,在旅游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也释放压力,告别过去,规划未来。
好想出去玩~
希望能尽快恢复吧,都好久没出门玩一次了。
生活中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总会在特定环境下,显得无比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