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华茶室从20世纪初就开始供应各种小吃-纽约时报
对于中餐馆的变迁,《纽约时报》说:“这些中餐馆的关闭是一种成功。”
老一代移民、老中餐,在人们的印象中最大的特点就是“苦”。《纽约时报》在报道中就列举了一家在纽约的中餐馆的例子。
76岁的中餐馆Eng’s 老板,汤姆·薛(Tom Sit),终于不情不愿地开始考虑退休了。50多年来,薛先生每周七天、每天12个小时在这里工作。自年轻时从中国移民到美国以后,他一直在这个厨房做饭。
两年前,在妻子费伊·李·薛(Faye Lee Sit)的坚持下,他开始每周休假一天。尽管如此,他也不可能永远干下去。每周工作80个小时太辛苦。而且已经成年的女儿们都有大学学位和高薪工作,她们无意接手餐馆。
在美国各地,像Eng’s这样的中餐馆的老板们都在准备退休,但后继乏人。他们的子女在美国长大,接受了高等教育,追求自己的职业发展,他们所从事的专业工作,与需要耗费大量劳力的餐饮业截然不同。
据餐馆点评网站Yelp的最新数据,美国前20大城市的中餐馆数量一直在下降。五年前,这些城市的所有餐馆中平均7.3%是中餐馆,而现在只有6.5%。这意味着,在这20个城市总共增加了1.5万多家餐馆的同时,中餐馆却减少了1200家。
即使在旧金山,这个美国最古老的唐人街所在地,中餐馆的比例已从10%下降到了8.8%。
人们对中餐的兴趣似乎并没有减退。在Yelp上,中餐馆的平均浏览量并没有下降,平均评分也没有下降。
与此同时,印度餐馆、韩国料理和越南餐馆的比例——其中许多也由亚洲国家的移民拥有和经营——在全美范围内保持稳定或略有增长。
餐饮行业一直很难做,不断上涨的房租和外卖应用软件令这种情况雪上加霜。对移民的收紧以及对会计的严格规定,也使这些依赖现金交易的餐馆更难以为继。但这些都不是中餐馆特有的困难,无法解释中餐馆关闭的趋势。
据《纽约时报》分析,第二代华人的经济流动性,才是中餐厅持续减少的主要原因。
“中餐馆的关门趋势,反映出一段成功的故事,”珍妮弗·8·李(Jennifer 8. Lee)说,她曾是《纽约时报》记者,曾著书《幸运饼干编年史》(The Fortune Cookie Chronicles)讲述中餐馆在美国的兴起,还制作了一部名为《寻找左宗棠》(The Search for General Tso)的纪录片。“这些人到美国落脚之后,辛苦开餐厅把孩子养大,而现在他们的儿女已经不需要再靠餐厅维生了。”
中餐馆老板的退休也折射出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1882年的《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阻止了中国移民的稳步增长。这个法案直到1943年才被撤销,其他针对族裔的配额在1965年被废除后,大规模的移民才得以恢复,中餐馆也才站稳脚跟。
“美国曾有过一个中餐烹饪的黄金时代,那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餐馆老板兼厨师艾德·舍恩菲尔德(Ed Schoenfeld)说,他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一直在中餐馆工作。“从那时开始,我们有了中国地方菜系的从业者来美国做他们的菜。”而据薛先生的夫人所说,“这些人来美国不是为了当厨师;他们是移民,烹饪只是他们谋生的方法。”
其他移民群体也有类似的经历。移民子女因社会流动性和包容性进入更主流的经济领域后,他们拥有自己生意的可能性比父母的要低。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子女在恢复父母作为第一代移民在期间失去的地位,”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珍妮弗·李(Jennifer Lee)说,她是《亚裔美国人成就悖论》(The Asian American Achievement Paradox)的合著者(与Jennifer 8. Lee没有血缘关系)。“他们的目标从来都不是继承父业。”
如果他们成为了企业家的话,子女往往在技术或咨询等行业,而不是在食品服务或美甲沙龙工作。
不过,在过去十年里,第二代中的个别人还是选择了接管家庭餐馆。1920年开业的纽约早茶馆南华茶室(Nom Wah Tea Parlor)一直是家庭生意:先由蔡家,后是邓家经营。
南华茶室现在的老板是41岁的邓伟,他在2011年离开了金融业,接手了叔叔的生意。起初,他的父母不赞成他的这个决定。
“作为移民,你只能干这行;如果不是开餐馆,就是自助洗衣店,”邓伟说。“我回过头来选择开餐馆?这让他们很难接受。”
自他接手以来,南华茶室开始了扩张:除了在曼哈顿开了另一家分店外,还在费城以及深圳开了分店。每天晚上,成群结队的客人挤在坐落于宰也街(Doyers Street)拐角的这家唐人街本店门外,要等位一个小时才能吃上。
“我有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来保存老纽约的一些东西,”他说。“我仍在非常努力地工作。但我也知道如何使用营销工具,比如互联网。”
还有另一种让中餐馆继续下去的努力,总部设在纽约的中式休闲快餐连锁店君子食堂(Junzi Kitchen)背后的团队最近筹集到了500万美元,用于研究和收购像Eng’s这样的餐馆,将它们重塑为“君子”品牌下的现代中餐馆。
“它们将继续提供通常受人喜爱的中餐外卖服务,但我们正在升级这种服务的版本,”君子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赵勇说。
但家庭经营的中餐馆如今通常不会传给下一代。有些餐馆可能会关闭,把生意卖给其他的第一代移民,或开始新生,让以前的地方变成完全不同的东西。
薛先生还没有找到经营餐馆的合适人选,目前也没有立刻关门的计划。“接管Eng’s的人必须对它全心全意,”他说。“需要那种忠诚生意的人,而不是那种‘我赚它一两年再说’的人。”
薛女士比丈夫更愿意退休。虽然他通常健谈,但每当家人试图提起餐馆继承人的话题是,他总是闪烁其词。
“他们一定要是像汤姆·薛那样努力干活的人,”她神采飞扬地揶揄丈夫说。“也许那时他会让他们接手餐馆。”
如果他真把Eng’s交给别人的话,薛先生会想念他的客人,想念经营这个餐馆的日子。
但他对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他为女儿们自豪,她们在美国出生,是受过教育的专业人士,正在从事自己选择的、喜欢的工作。
“我希望她们的生活比我好,”他说。“过上好的生活。并且她们也的确做到了。”【全文完】
作者:Amelia Nierenberg and Quoctrung Bui
编译:彭学勤
校改:金凤
就好像一些传统技艺一样,大多数年轻人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后,都不太愿意接受父辈们辛苦的活计,一些具有珍贵价值的东西就这样留在了时光的长河里。
因为下一代受到了良好教育,他们不必接班餐厅,正在从事自己选择的、喜欢的工作。
真心希望在美华人的生活能够越来越好 ,他们也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
看了文章后感觉很欣慰开心,看到了亚裔的社会地位在不断提升,中国变得越来越强大。
第一反应以为是受到了什么不公正待遇,中餐肯定也会适应外国口味适当改变一些,然鹅,我相信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我们对美食的热爱是不会改变的,可能就是觉得自己生活水平提高了,就不想再以一些改变了的中餐味道继续做下去~
完全出乎意外的内容展开,乐于看到移民的后代们能够选择自己喜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老一辈已将中国的饮食文化传播出去,现在他们的后代可以追求更好的生活。
很庆幸中餐馆关闭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但同时也希望如果有能力,移民可以把经营中餐馆看作是传播文化的事业来做,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或许“味蕾文化”也不应落后,有很多中国食材、中国菜肴背后都有妙趣横生的故事,如果可以通过食物将这些背后的文化故事传播出去,那就太好了。
原因是华裔生活水平提升这点我倒是没想到。
“第二代华人的经济流动性,才是中餐厅持续减少的主要原因。”第二代的华人生活越来越好,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可能就不会再选择留在餐厅了吧!
看到标题反射性想到“排华”、“种族歧视”,没想到是新一代华裔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这确实是一种成功。
起初的中餐馆多是老一辈赖以生存的生计,但随着新一代华裔地位的提升以及对美国文化的融入,可能选择继续开餐馆的人数会下降吧
看起来也算是一种“进化”呢
看到题目的第一反应是:因为中餐太难了?哈哈,幸好,是地位的提升~
虽然因为各种因素,中餐厅越来越难开。可这真的是一种文化输出很好的方式,希望移民一代、二代、三代一直一直下去,这些人都能记住自己的根,从心底里欣赏自己的祖国,也愿意用一己之力帮助国外友人了解中国美食文化,继续将中国文化弘扬、传承下去。
中国美食不会缺乏市场的,只是缺乏发现他的人,希望多一点像《中餐厅》这样的综艺节目
移民在外讨生活真的很不容易,中餐馆就像好多早期移民的原始资本积累,接下来的也许就不太跟中餐馆有关了,也许这是一件好事呢。
之前是老一辈为了谋生,但同时也将中国的菜系推向了世界,希望还是会有另外的方式延续这种传播
说实在的要不是没有办法谁会在美国做中餐馆啊,多半说因为语言或者没有其他技能能在美国生存下去了,老一代移民基本都这样。但是他们的子女已经融入美国社会了就不需要再接手餐馆或者按摩店这么辛苦的工作了。
毕竟现在移民出去的一般都是经济水平不低的,所以谋生可能不是第一选项,这也是一种转变吧
中餐这么美味,市场一定有!
中餐可谓是“精雕细琢”出来的,怎么会没有市场?
完全赞同~与没有灵魂的快餐相比,中餐真的将食材的色、香、味发挥到了极致!
乍一看以为是又出了什么幺蛾子?再看发现这是个极好的事情,江山代有才人出啊,新一代闪亮登场了。
初读题目,以为是件坏事,但读完之后,不禁为那些在美打拼的老一代感到,,欣慰吧,他们熬出头了,所以这也只是他们“甜蜜的烦恼”而已。
中餐这么美味,在国外的市场也很大,总会后继有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选择,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就好啦~Anyway,中国美食的魅力始终在那~
虽然这篇文章中愿意子承父业继续做中餐的人越来越少,但是我相信还会有其他人愿意进入这个行业,中餐还是会继续发挥它的魅力。
中餐作为在美国风靡一时的外国菜,需要像日本料理、法国菜一样寻找属于自己的特点,摆脱掉廉价不卫生的形象,塑造自我品牌,这才能真正将中国菜带入美国。但是特色菜作为移民的一个重要符号也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该民族移民在美的社会地位,这一点也同样参考以上两个成功“转型”的例子。
虽然美国中餐厅的关闭是在美华人生活质量提升的结果,但希望这不是必然结果。中餐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中餐的滋味也是无以言表的,突然想到近期热播的纪录片《风味人间》。它记录了世界各地的美食,但每次,最让我心动的还是中国的美食,嘻嘻😁
中餐厅的褪去可能意味着年轻一代的全新出场,他们不会子承父业,不会在异国他乡从事老一辈赖以生存却也异常艰辛的活计,年轻的一代拥有知识,学历,和精力,从这个角度看,这也是一种新文化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