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社编译报道】“妇随夫姓”是封建时期遗留下来的陈风旧俗,世界上除了少数亚洲国家,如中国、韩国、马来西亚等,以及少数欧洲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等,大多数标榜着自由平等的欧美国家及其曾经殖民统治的国家,仍保留着这一有违女权主义思想的封建传统。虽然并未写进法律强制执行,但民众似乎已经默认:已婚女性不随夫姓就是“异类”。

尼日利亚曾为英国“保护国”(编者注:殖民统治的一种形式),受英国文化影响,“妇随夫姓”这一传统自然根深蒂固。我(作者Aisha Salaudeen)就因婚后未改随夫姓,频频受到亲朋好友的质疑,甚至一位负责续签签证的柜台工作人员都会为此与我争论15分钟。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我们的姓氏究竟代表着什么?为什么世界上仍有女性愿意改随夫姓?

“姓”中玄机

女性婚后选择改随夫姓的原因不尽相同。有的因为压根儿不喜欢原本的姓,迫不及待想要嫁人以换得改姓的机会。

还有的是因为孩子而妥协。法律规定,未成年人需要在同姓监护人陪同下外出旅行,换句话说,母亲不得不改随夫姓,才能和孩子同姓,以防陪同孩子外出游玩时被怀疑为拐卖青少年儿童。比如在南非,就算你是孩子的亲生母亲,只要和孩子不同姓,外出旅行时都必须准备一大摞证明材料。

另外,还有一些女性选择折中的办法——既保留自己的姓,又加上丈夫的姓,中间用连字符连接。

我选择继续延用我与生俱来的姓,不仅因为我喜欢Salaudeen这个姓,而且它承载了我太多的记忆。过往的成就也好,挫折也罢,都与这个姓息息相关。

不管你出于什么目的,在选择改随夫姓前,都应该了解这一传统的来龙去脉。

图为作者与其丈夫付爱德•拉瓦尔婚礼当天拍摄(2020.10.18)

图为作者与其丈夫付爱德•拉瓦尔婚礼当天拍摄(2020.10.18)

我是来自尼日利亚西部的约鲁巴族人(尼日利亚第二大民族)。按照约鲁巴族的习俗,约鲁巴族人的姓氏就是这个人延续族系与家族图腾(家族的远古先灵)的载体,代表个人身份与地位。因此,正如史学家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所言:“已婚约鲁巴妇女不能接受丈夫的图腾,也不允许改姓”。约鲁巴人的姓氏是一组象征符号,有时根据出生时的环境而定,或是祖辈、父辈授予,也可能是对孩子的殷切期许。之后,还会增添描述此人职业的称谓。

但就在约两百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了这片土地,这一古老的姓氏传统便被一点点腐蚀殆尽。

反观英国姓氏传统,十三世纪以后姓氏才在英国普及,但并未受到重视,相反,英国人更加看重“教名”[1]。当时甚至还有明文规定:“某些情况下,尤其针对上层贵族,妻子的姓氏由其丈夫决定。”

黛博拉·安东尼(Deborah Anthony)在哥伦比亚性别与法律杂志(Columbia Journal of Gender and Law)中写道:“现代化初期,英国社会经历了历史性骤变,长期以来,英国女性的权利无法保障,不平等地位无法改善。”确切来说,这一状况出现于17世纪中叶。

也正是这一时期,“婚后女性的身份将与其丈夫合并”,这一英国的姓氏传统与所谓的规范传播到全球范围内的每一个日不落帝国殖民地。

但在马来西亚和伊朗等穆斯林(编者注:伊斯兰教信徒的统称)国家,按照伊斯兰教教义,婚后女性通常不会更改她们的姓氏。其中,《可兰经》(编者注:伊斯兰教信仰和教义的最高准则)第33章中明确提出,穆斯林应继承父姓,“阿拉(编者注:伊斯兰教真主)认为这一做法更加公平公正”。

改姓只为做足表面功夫

2019年底,英国与挪威两国专家学者团队的调研结果表明,“在当今女性思想解放浪潮中,婚后妇随夫姓这一父权社会的封建残留竟存活了下来”。除此之外,专家还发现,经过思想解放运动洗礼的当代女性,之所以坚持婚后改随夫姓,普遍出于以下两点考虑:

像我这样逆势而为的女性,总是会被社会贴上桀骜不驯或愤世嫉俗的标签,但是我压根不屑成为他们眼中的这两种人。首先,已婚女性改随夫姓的观念已根深蒂固,大多数女性认为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儿。其次,为彰显“我和他,是一家” 做足表面功夫。她们认为,与丈夫异姓,就不能算组建新的家庭,而且还会让子女陷入自卑与迷茫。事实上,她们的忧虑是多余的。

我只想保留最初选择的姓名,不被当作“异类”;我只想背负我的本姓继续人生旅途;我只想成为那个曾经获得荣誉也犯过错误的Salaudeen。

如果那位负责续签签证的柜台工作人员认为我是在为女性解放而反抗传统,那就是吧。【全文完】

来源:CNN
作者:Aisha Salaudeen
编译:张瑜坪
校改:张瑜坪

[1] 英国人大都信奉基督教,因此其姓名通常由三部分组成:教名+中间名+姓,在大多数场合,中间名往往省略不写。按照英语民族习俗,“教名”是指在婴儿接受洗礼的时候,由牧师或父母亲朋为其取的名。

觉得赞就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