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配图
最近几天,网上流传一言论,说年轻人正在扼杀中文,中国文化学者还做了一番认真的讨论。他们的争论出现在知乎、微博等媒体平台。这些平台很活跃,但也倍受监视,博客帖子可能在一小时后被审查,只是在那短短的时间里仍能获得数十万的浏览量。
5月20号,一篇帖子《中文大约的确已经死了》是打破平静的第一块石头。该帖作者称年轻网友和笔者在讨论严肃话题、成人话题时,用语“巨婴化”。王左中右(该帖的作者)十分反感媒体和官方新闻报道里面的这类表达,认为这些表达软化了中国“清零政策”,比如,网友称穿防护服的疫情工作人员为“大白”,(来自卡通片《超能陆战队》里机器人的名字),称核酸阳性的人为“小阳人”、“两脚羊”,还会祝贺隔离结束的人“毕业了”。王左中右的帖子发出后,很多人转发,但不到24小时就被删了。
很多知识分子跟王的观点一致,担心中国的公共话语正在幼儿化。最近网上兴起小朋友和年轻人给疫情工作人员演唱《听我说谢谢你》这首甜腻的流行歌曲,就遭到一些知名博主的批评。其他人,尤其是一些先前因试探自由言论边界而出名的新闻工作者们也指出很多网友对严重事故和自然灾害的反应不够理性,对遇难家属还很严苛,像是做审查。比如,今年三月,东航坠机事故发生后,遇难者家属在发帖表达哀痛,遭到网友攻击,说家属“不够悲伤”“蹭热度”。此外,有些媒体用户把搜索飞机飞行数据和语音记录器这件事情看成小孩子玩的游戏,发帖说“黑匣子,很多人都在找你,别躲了!”
面对这些幼稚的言论,知识分子们表现出一致厌恶。但在回应王最近的网上热议时,有人说王没有指出真正的问题所在。并不是中文快死了,而是思想自由快死了。
一位博主(以前是一名新闻工作者)称很多年轻人已经“内化接受审查标准,现在是在利用这些标准去控制别人。”另一位曾经的记者补充说:“年轻的中国人已习惯肤浅的情感表达,因为比较安全,不会去深挖事情发生的原因。”而有较多粉丝的博主,简单的、情感性的帖子意味着利益和安全,因为能增加点击量,还能避免有关部门来找麻烦。
可见,中文并不是真的要死了。相反,中文还很活跃,在中国有近十亿网民,书面汉语使用无处不在。其实,年长的自由派人士、学者和作家表明的是年轻人让他们感到不解和失望。
毕竟,知识分子对青年寄予厚望。回顾中国近代史,年轻人们表现出成熟的气质,有自己的思想,做了些震惊全国的大事。20世纪早期,年轻学者们兴起“白话文运动”,希望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积极提升白话文的声望和地位,使白话文运动成为一次自下而上的语言规划的成功典范。年轻的激进分子和革命者的惊人事迹包括五四运动、红卫军运动、学生绝食抗议(编者注:1989年4月15日至24日,胡耀邦逝世后,广大人民群众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哀思。在悼念活动期间,极少数人借机煽动,攻击党和国家领导人,利用大小字报,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北京和其他一些大城市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学潮和动乱。)红卫军里有些还是学生,可以说他们凶狠、狂热,但绝不幼稚。绝食运动时,大学生们不顾家人父母,誓死争取自由,他们对自己的父母说:“请原谅我们。你们的孩子不能忠孝两全。”
中文“低幼化”并不只是年轻人
绝食运动之后,共产党重塑自己的权威,认为年轻人应顺从、勤奋、努力,而不是叛逆。为此,宣传部长们开始采用了儿童用语。在针对年轻人的官方媒体中,中国与台湾之间长达数十年的武装对峙有时被描述为一个家庭式传奇,一个“阿中哥哥”和小岛“湾湾”之间的故事。
习近平主席上任第一年,官方支持的歌曲和帖子会谈到“习大大”。吉祥物文化流行整个东亚,在中国更是,从五四青年团到警察局,都有这些卡通人物,外套样式不一、圆溜溜的眼睛、几分孩子气,用于传达党的路线方针。
尤其在网上,很多年轻人显得民族主义,还很幼稚,超出自由知识分子们的接受范围。但商业竞争激烈外加审查严格,让中国网络环境越来越多肤浅和愤世嫉俗。但因为这样,便视所有年轻人为巨婴并不公平、也没道理。中国的年轻人并不容易,经济困难、工作短缺。其实,当没有希望的人发声时,他们的愤怒不应被忽视。【全文完】
作者:未知
编译:李莉
校改:梅亚菲
评论
必须登陆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