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性新闻在中国的的风险
如果你把“调查性新闻+中国”放在谷歌(Google)搜索栏中,你可能会感到失望,因为几乎没有几条搜索结果。
(关于上面讲到的这本书)
几年前我读过一本书,名叫《中国调查性新闻:中国监督新闻8项案例》(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in China: Eight Cases in Chinese Watchdog Journalism ),现在我仍然推荐你们读读。 对于老外来说,想查找关于中国调查性新闻的信息颇为不易,即使你的中文好得可以搜索中文网站,仍会对返回的寥寥几条信息大跌眼镜。
然而,这并不代表调查性新闻在中国已经消亡。它只是在不断弱化——可以看看我在2011年为IJNet(国际记者网)编写的一篇文章《中国的未来人才流失:调查记者》(China’s Next Brain Drain: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s)或者最近一篇关于同一主题的文章《中国第一代调查记者“触顶”转型》。我的那些曾经战斗在调查新闻第一线的记者朋友们纷纷转行,有些人下海开公司(可以查看今年早些时候在中国出版的亚洲周刊|胡泳:新媒体创业风起云涌争夺话语权)、有些人投入非营利组织的怀抱(如邓飞),更有甚者选择离职退休,找个地儿经营个客栈什么的,开始享受生活。
当然,对于那些坚持和继续战斗的调查新闻记者来说,中国越发是一个调查新闻故事的金矿,大量紧迫的社会问题 – 环境危机,政府/党的腐败,司法不公,公共卫生和洗钱(可参见中国银行和银联的案例)等等。同时,新技术和强大的社交媒体正在提供新的机会,让新闻故事能被更广泛的读者看到,实现更大的社会影响。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前任记者柴静(Chai Jing)关于空气污染的调查纪录片。她辞掉工作,带领一个团队,自掏腰包用100万元人民币(约16万美元)制作出一部纪录片,试图回答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PM2.5?第二,它从何而来?第三,中国应如何解决其污染问题?

(穹顶之下)
这部名为《穹顶之下》(Under the Dome)的纪录片自2015年3月1日推出以来广为传播,三天内点击率达到了2亿次。片中柴静现身说法,用一个TED式的演讲开头,结合传统电视采访手法、国际报道方式、无人机拍摄、数据和图表的可视化,以及社交网络平台来揭露环境和能源电力系统中的腐败漏洞,并以动画制作方式说明PM2.5怎样侵入人体并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尽管该片颇有争议 – 其叙事结构与数据科学性引发大量的公共辩论,但它成功地利用多种技术和演示方法制作出了一个超级引人瞩目的媒介事件。
另一个例子是关于去年反腐败运动中最高中国共产党(Chinese Party)官员周永康(Zhou Yongkang)被捕的事件。中国最负盛名的媒体机构之一的《财新》杂志(Caixin magazine),用由九人组成的团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制作了一部6万字的作品,部分翻译成了英文。
这是一份可靠的报告,但有多少人会坐下来阅读这6万字呢?因此,财新的数据可视化实验室用一个交互式可视化来说明与周永康有关的人和公司。据财新首席技术官(Cheif Technology Officer,简称CTO)和数据可视化实验室负责人黄志敏(Huang Zhimin)称,这个可视化新闻吸引了大概400万次点击。

(周永康的人与财)
此外,还有一些调查新闻不是由专业记者或媒体组织进行,而是由普通公民主持。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公民新闻’的说法目前在中国基本不被提及,至少没有几年前那么经常听到,但却在暗中发展。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开始在网络上发布和交换信息,这些信息碎片会很快汇集成一个新闻。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是2012年的“名表门”,一名当地政府官员被发现在多张网络图片中佩戴不同的名贵腕表,其中有宝格丽(Bulgari),欧米茄(Omega)和劳力士(Rolex)等等,该官员后来被官方调查并以贪污罪获刑14年。
上面提及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在网上的存活时间只有短短的7天,然后莫名消失于各大视频平台。
然而,纪录片提及的,一个关于污染的手机APP却悄悄在网络应用商店下载排行榜中爬上第一,达到了300万用户。这个软件不仅从环境部门获取数据,使其更易读,而且还具有众报功能,用户可以报道正在处理污染物的工厂。到3月份为止,超过300个工厂被披露,公众的曝光使它们不得不对排放进行整改。
中国调查性新闻的未来
在更公开的数据和更好的工具的帮助下,中国调查性新闻工作正在发生变化。在中国进行重大的、深入的调查性新闻仍有很多挑战 – 这些风险来自网络线上线下的审查,国内国外都存在的监视。然而,尽管困难和阻力不断,调查性新闻的努力却未曾停歇,坚持媒体组织,民间社会和公民记者之间的合作,这就是调查性新闻继续走下去的关键。【全文完】
来源:未知
作者:Yolanda Ma
编译:秦雪莲
责任编辑:三表叔
调查新闻虽然处境艰难,但也是受众需要的东西,所以社会需要更多这样的新闻。
作为一个学习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 还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坚持做这种有深度的调查新闻
知道新闻有多种类型,但今天才第一次听说调查性新闻,我觉得调查性新闻更加直观简单,是比较有力地证据,文章中周永康那个例子,如果不是利用那张关系网很多人都不愿意把那么多文字给看完。调查新闻比起其他新闻不太多,希望以后发展的越来越好
长知识了 看了文章才知道《穹顶之下》被下架了 而关于调查新闻的消失 我想也有大部分原因是因为调查新闻很多都揭示了社会的负面事物,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而受到各种各样的打击。前几年报道地沟油事件的记者加班回家被砍死在小巷里的新闻我至今还记得,向那些奋战在一线的记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