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肇庆市附近的一家农场,6月的下午正当潮湿闷热,一名头戴宽沿大草帽的农场工人正用水管冲洗猪舍的水泥地面,一旁的白猪和花猪在嗷嗷嚎叫。从猪舍流出的脏水经由金属管道直接排放到了养鹅的池塘里。而当这些黄褐色的脏水飞溅出管道时,水中的罗非鱼正活蹦乱跳,嗷嗷待哺。

中国广东省大田塱,一名渔场工人正在喂鱼,鱼饲料中掺入了抗生素。
中国的农业通过这种循环方式延续了数千年时间—用猪和鹅的排泄物来喂饱鱼,但是在牲畜饲养过程中引入抗生素却使得这种生态效益转而变成了全球公众健康的一大威胁。
在另一家位于江门市的农场中,农民撒了一瓢猪食,唤醒了睡梦中的猪仔,而猪舍就建在喂养有2万条鳜鱼的鱼池旁边。猪食中包含有三种抗生素成分,其中一种被称为粘杆菌素的抗生素,在美国已经被严厉禁止用于生猪饲养,毕竟该抗生素只有在极端情况下才会在临床医学中使用。尽管中国政府最终签署了相关禁令,直至2016年11月,粘杆菌素仍然被广泛用于中国的养殖行业。在一间关有20只母猪的猪舍,从架子上到编织袋中,甚至于一旁的垃圾堆上,随处可见另外9种抗生素的包装瓶,这其中就有7种抗生素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临床医用的抢救性药品。
抗生素的滥用已经使得一个可能的威胁成为了现实:对抗生素有极强的耐药性的超级细菌。根据英国官方的统计,每年全球有将近70万人死于抗生素耐药性细菌感染。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这一数字在2050年到来前将升至1000万人,同时将有比现在更多的人死于癌症。
2015年11月,有科学家声称在中国发现了一种对粘杆菌素产生了抗药性的基因,这种基因能够让12种或更多的细菌进化为“超级细菌”。就现在看来,食物可能是一个重要的传播媒介。来自于纽约大学Langone医学中心的微生物学和传染病学教授马丁.布莱泽说道:“人们在享用鸡尾冷虾和海鲜饭的时候可能一不小心就吞下了‘不速之客’。”布莱泽曾担任奥巴马总统顾问团顾问为抗击“超级细菌”建言献策。“抗生素进入到食物链中确实是个大问题。”他补充说道。
研究发现将近90%用于生猪饲养的抗生素未经降解便从猪的粪便和尿液流出,这直接影响了农场出产的海鲜。例如,江门市的农场猪舍所产生的废料被直接排入到了鱼塘中,而鱼塘中原本就有投放抗生素药以预防水产病害的爆发,这使得鱼塘中抗生素用量“雪上加霜”。鱼塘中的水通过一条人工渠最终将流向涵养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的珠江入海口。根据中国科学家在2013年的统计,珠江入海口每年汇集的抗生素有213吨之巨。
中国水产供应量占全球总量的近60%,是最大的水产出口国。早在十多年以前,美国的食品监管方就已经认识到了中国的抗生素滥用问题。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在2006年秋季加强了对从中国进口的农场海产品的监测,发现四分之一的检测样本含有未经批准药物和不安全食品添加剂的残留物。紧接着6月份,美国监管方颁布了针对从中国进口水产的进口预警通报,允许管理局在港口扣押进口水产,直到经过实验室分析合格为止。
然而“抗生素”海鲜仍然在美国的港口、餐馆以及杂货店等场域“神出鬼没”,那是因为遍布世界各地的水产分销网络十分纷繁芜杂。维护公众健康的联邦机构因此面临着多重的挑战:进化迅速的微生物不断冲击着抗生素药,并且“影子”水产公司不断适应着和规避卫生法规,在世界各地非法贩售“抗生素”海鲜。
中国政府清楚地知道,抗生素的使用已经完全失控了。
2011年,中国政府开展了一项减少人体抗生素使用量的活动。而这之后,上海地区抗生素的销售量就下降了百分之三十一。正如粘菌素禁令所显示的那样,抗生素滥用问题在农业生产方面也不容小觑。即使政府已经有所整治,中国仍然拥有世界最高的抗生素耐药率。
中国的全国性调查发现,42%至83%的健康人携带有能够产生广谱β-内酰胺酶或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肠细菌,这些细菌能够形成破坏青霉素及其大多数变体的潜在病原体储库。同时研究人员在2006年至2011年期间上海随机抽取的海鲜样品中发现,近三分之一携带有沙门氏菌(一种人类胃肠炎的主要致病菌)。对这些细菌进一步检查发现,43%的样本携带了具有多重耐药性的菌株。

广东养猪场的抗生素药品包装。
在过去一年中,科学家们追踪了耐抗生素细菌在亚洲,欧洲及西半球的传播。最初,人们认为来自中国等原生地的“超级细菌”主要是通过国际旅行传播的。之后,马尼托巴省温尼伯国家微生物实验室耐药性研究主任迈克尔·穆尔维(Michael Mulvey)开始意识到海鲜也可能是传播的媒介。 2015年,穆尔维的实验室获得了一项研究资助,这使他和他的同事能够从加拿大的零售商店收集到1,328份2011年到2015年期间的海鲜样本,并对这些样本中的碳青霉烯类细菌进行测试。检测结果显示,0.6%的样本(8个)呈现为阳性;这些样本全都来自东南亚。这意味着地球上最难处理的细菌可能就存在于人们的冰箱或厨房台面上。
穆尔维说:“我们现在正在尝试这样想:‘超级细菌’就在那里,就在我们的海鲜里。”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美国人平均每年吃掉虾的数量翻了一番。80年代的时候,美国人消费的虾大部分是本国生产。从1990年到2006年,虾的进口翻了一番,达到了平均每年大约13亿英镑的水平。如今美国人消费的虾大约90%产自于国外。在2003年,中国出口美国的份额达到11年来的高位:16%(现在是5.6%)。2004年,美国商务部针对来自中国的虾征收了112%的关税,并于2005年起生效。 而在2007年,美国官方则进一步引入了进口虾预警通报机制。
马来西亚此时则“乘虚而入”。据美国政府数据显示,2004年,美国从马来西亚进口的虾的数量增长了十倍。这之后“马来虾”继续高歌猛进,在2008年和2011年巅峰时期占有了全美约5%的市场份额。
然而,“马来虾”可能并非全部产自马来西亚。马来西亚最大的水产生产商蓝色群岛(Blue Archipelago)的副总裁谭罗尼(Ronnie Tan音译)表示,马来西亚有三到四家虾的大生产商(包括他所在公司在内)。他说,马来西亚在2015年生产了约32,000吨虾。其中约18,000吨在国内消费,约12,000吨出口到了新加坡。这样一来,几乎没多少“马来虾”可以合法流通到世界其他地区。然而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过去十年来,马来西亚平均每年出口到美国的虾量远超过2万吨,让人费解。
一名华裔商人杨军(Jun Yang,音译)的商业记录给出了部分答案。杨军是一名蜂蜜代理商,美国国土安全调查局于2012年逮捕了他(随后他被解除拘留以便配合调查,然后调查局再次逮捕了他),原因是他伪造了所售蜂蜜的原产地声明。蜂蜜的产地实际上是中国,但是通过绕道到马来西亚获得了马来西亚的原产地证书。这一非法转运使他规避了近3800万美元的反倾销税。随即调查人员揭开了一张用于规避美国监管的“影子”公司网络。

大田塱村农场的一名工人正准备养鱼。
调查人员还发现,杨军主要销售的并不是蜂蜜,而是海鲜。他的公司给休斯敦一家名为“美国渔业”(American Fisheries)的公司供应虾货。在杨军第一次被捕时,部分货物仍保存在冷藏设备中。作为配合调查工作的一部分,法庭要求他将海鲜样品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五种货物的硝基呋喃(一类在美国禁用的抗生素)成分检测呈现阳性。而这些货物都被贴上了马兰西亚原产国的标签。
“美国渔业”为追踪这场海鲜转运阴谋提供了线索。该公司于2013年5月起诉了杨军,称其在2011年6月至2012年1月期间,共接收到74船虾,理应缴纳1200万美元的反倾销税,却仅给付了610万美元。这桩悬而未决的案子以及杨军针对美国渔业公司的反诉案公开了大量文件,这些文件详细说明了一家上海公司是如何制定计划将中国养殖的虾转运到美国的,具体如下。
2005年,在美国针对中国虾征收反倾销关税生效九个月后,一群水产业的经营者聚集在了上海的一间会议室中。由于都曾供职于上海水产集团(一家大型国企),经营者们相互认识。大家商议建立一家“傀儡”公司,主要用于规避出口虾到美国所征收的新关税。他们将在中国“远程”提供资金和进行控制,而公司将注册在德克萨斯州。这便是“美国渔业”的前身。这批人中的几位成员拥有另一家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公司 – 广州菱山水产有限公司,据当地报纸报道,到2006年,该公司已经从大鳌镇附近农民那里收购了3000吨虾。
广州菱山公司在厂区内建了一个实验室,用于检测收购虾的质量,该实验室可以说是该地区最好的实验室之一。根据检测,其虾货抗生素含量明显。即便如此,那些虾仍然被纳入库存,公司的前执行经理如是说。“你知道在中国就是这么回事儿,”曾经在广州菱山公司贸易部门工作过9年的吕伟(Lv Wei,音译)说,“包装厂库存的虾约三分之二最终都流向了美国渔业公司,但是它们都要先转运到马来西亚。”

2011年流入美国的污染虾中75%来自中国,6%来自马来西亚。到了2015年,从马来西亚流转入美的问题虾达到77%。
2011年和2012年期间贴着“马来虾”的入关文件并未显示其原产地可能是中国。原产地证书是由马来西亚槟城商会官员签署的。莫哈德·诺丁·伊斯梅尔(Mohd Noordin Ismail)已经在商会工作了40年,他的职责是为马来西亚生产和出口的产品签发原产地证书。据他描述,整个认证过程建立在信任之上,他在确认了出口商提供的文件准确无误之后便会盖上公章,但不验证文件的真实性。莫哈德·诺丁说:“我们无法追查虾事实上的产地,真没法子。”
他所签署的文件表明,美国渔业公司的虾产自两家马来西亚的水产养殖厂,Chai Kee水产和Aiman水产。但是这些文件中所列出的地址都不适合虾的养殖。其中一个地址所在地实际是一大片封闭式的住宅小区,根本看不到任何的养殖池。一间住宅的女主人说,她儿子从事海鲜生意,但这附近并没有任何水产养殖厂。而另一处地址则没有显示在Google地图上,甚至于当地警察和邮局职员也没听说过这处地址。

江门市一家动物药店中的抗生素药品。
莫哈德·诺丁说,原产地证书和他的签名可能是伪造的,他从未经手过这些文件。他说,马来西亚的养殖虾行业规模比较小,而他从没听说过Chai Kee水产和Aiman水产,并且在2008年由于几船虾的抗生素残留测试和重金属含量测试呈阳性,欧盟暂时禁止从马兰西亚进口虾,自此以后,只有少数马兰西亚公司能合法向美国出口虾。马来西亚最大的海产品生厂商——蓝色群岛海产品公司(Blue Archipelago)副总裁罗尼.谭(Ronnie Tan,音译)说,中国生产者可能利用了马来西亚的合法生产商和只存在于文件中的空壳公司,偷偷将中国的虾运往了美国。
上文提及的法院文件显示,美国渔业公司的虾一运上开往美国的船支,其所有权便移交给一家名为“杨子海运”(YZ Marine,音译)的美国注册公司,但美国渔业和其供货商们却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密切关注着货物的动向。表面上看,该公司似乎与美国渔业公司及其在上海的高管并不相关,但法庭文件显示,美国渔业公司总裁冯绍(Feng Shao,音译)可以使用杨子海运公司的银行账户,并以该账户名义开具了不少支票。
美国渔业公司的律师并未回应我们的采访要求,但在法院文件中,他们否认该公司通过马来西亚非法转运货物,只是承认该公司资金和人员完全来自于中国,其员工因为没有获得美国的长期工作签证,以三个月为期限轮流到德克萨斯州工作。
法庭记录还显示,有一次,一批“马来虾”以比预期更轻的重量抵达美国时,美国渔业公司与位于珠三角的广州菱山水产有限公司进行了核对,询问是否存在包装错误。
美国虾生产商的贸易组织南部虾联盟(American Shrimp Alliance)表示,美国市场充斥着欺诈性的进口标签和不安全的海鲜。该组织执行董事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说:“我们所了解到的是,为了规避美国的法律监管,大量食品和其他消费品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到美国市场。”
美国鲶鱼行业已经成功推动了对进口鲶鱼的强化监管。这一举措可以说为美国 “虾企”提供了一个典范。多年来,鲶鱼行业认为,FDA的监测方案并没有充分保护到消费者。在国会盟友的帮助下,鲶鱼农民成功令美国农业部接管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FDA)的进口检验工作。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检验局将于2017年9月前对所有鲶鱼进口进行检查,并于2017年春季开始进行初步的非综合检查,支持者对于近期的这些执法行动感到颇为满意。

大田塱村的水产养殖场。
FDA在四月份颁布了一项进口预警机制,该项进口预警机制几乎停止了所有的马来西亚进口虾,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抗生素虾”就没办法进入美国。
产业和贸易方面的专家说,许多公司遵循美国渔业的监管模式转运中国虾,这些公司都会建立一家“一次性”的进口公司,而这些进口公司一旦发现了有监管审查的迹象,能够迅速的破产或以另一个名称进行重组。一位国际贸易方面的专业律师内森.理查德(Nathan Rickard)说,多年来,每当马来西亚的虾出口商被列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红色名单” (意味着他们的货物被勒令禁止进入美国的港口 ) ,他们并未像其他国家的出口商一样尽力抹除自己的名字,而是选择“更名换姓”成立公司重操旧业。
有迹象表明,“抗生素虾”目前能通过不同的“原产国”流入到美国,可能替代马来西亚成为国际转运枢纽的国家是厄瓜多尔,美国本土的虾生产商点出其中机密。
近期的一桩案子印证了美国生产商的猜测。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库奇蒙加的一家名叫“海洋牧场(Ocean Rancho)”的公司主要从事马来西亚虾的进口生意,老板叫谭凯华(Kai Hua Tan,音译)。此人竟受雇于中国大陆一家名为湛江新昶食品有限公司的虾业公司。2014年11月,美国商务部取得了湛江新昶食品有限公司通过转运方式逃税的文件证据。尽管该公司在审查期间拒绝回答有关其业务的问题,美国商务部仍对其实行了反倾销处罚。与之同步的是,海洋牧场公司随即宣布破产并解散,至今拖欠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约合160万美元的罚款。
与此同时,一家名为美达集团(Mita Group)的新公司成立了。 该公司具有和海洋牧场公司相同的地址和电话号码。 该公司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而就在去年,美达集团公司从厄瓜多尔进口了至少70万磅的虾。【全文完】
作者:Jason Gale, Lydia Mulvany, Monte Reel
编译:高嵩
校改:三表叔
今天才看这篇文章,瞬间感觉自己可能已经吞了好多抗生素了,但是现在已经是2020了,中国关于抗生素的监管已经比之前严多了,虽然细思极恐,但还是觉得这篇文章对于我国抗生素的报道有些过了哟。
真希望每个人都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十页的文章编译不容易,译者翻译的很棒,表叔校改更是锦上添花。看到海鲜食品中添加抗生素,猪肉也是,我们食品安全谁来保障?文明的背后是人性的贪欲和野蛮,怎样救救人类?
做好内容真的是很重要,再一次观摩和学习这篇被大家自发推广的文章
这位翻译小哥哥好厉害
商人为了利益想法设法的捞钱,到处找漏洞,用有抗生素的东西填满了自己的钱包。
抗生素这样滥用在食品行业,监管部门没有采取措施制止,是因为觉得现在这种激素食品还未对国民健康造成威胁,所以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中国在医学上滥用抗生素,被检查后转移到农业上。除非在外贸上受到巨大影响,否则一般是不会严厉监管。就很无奈,毕竟中国的政治和实际脱离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