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且问你,出国游必做的一件大事是什么?保不准有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买!买!买!那“双十一”呢?剁!剁!剁!中国人的购物欲远超出了老外的想象水平,可是吓坏了一群外国宝宝。QUARTZ采访了一位名叫卡尔·格特(Karl Gerth)的人,这篇文章就谈到了他对中国消费主义的看法。一起来看看,对于中国的疯狂购物行为,他都说了什么!

在社会主义的大环境下,彼时的中国仍是以农村为主,生活穷困。但那时候的政治家却告诉人们:每个人都要为国家做贡献。比如为了发展经济玩儿命增加粮食产量。这样做,才是爱国。现在,为了维持中国的经济繁荣——良民们,你们该去购物了!

可多亏了这些人!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的消费值从大约6500亿美元(约4.4万亿人民币)增长到近1.4万亿美元(约9.5万亿人民币),疯狂的中国消费者也因“狼吞虎咽”地抢购昂贵的瑞士手表、高端手提包,在国际上声名狼藉。如今,中国购物狂早已经跨越了国界,掌握着全球时尚品牌的命运。日本甚至特意创造了“Bakugai” (日语:爆买)一词,用来表现中国游客涌入日本大肆采购的现象。

随着中国中产阶级持续快速的扩张,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和影响力只会继续增加。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历史教授、首席中国研究者卡尔·格特(Karl Gerth),《中国到哪儿,世界到哪儿:中国消费者如何改变一切》(As China Goes, So Goes The World: How Chinese consumers are transforming everything)一书的作者。他花了几年时间研究中国的消费主义。现在,他正研究并准备出版另一本书,这本书将探讨在毛泽东时代消费主义是如何孕育的。中国消费文化将如何影响全球经济未来?Quartz对卡尔进行了采访。


(为了答案更清晰明了,采访已经过编辑和浓缩。)

Q:现在中国的消费主义有多重要?

关于这个问题,我不知道如何准确地做出解答。但当说到“中国梦是什么?”时,我倒是能说上几句。我认为它不像欧洲梦那样,是克制和保护,而是更接近美国梦,甚至想要得更多、更大、更好,是美国梦再加上10%。当然,这是普遍情况。

人们对品牌有基本认识和等级意识,要比仅仅只是拥有物品要好得多。有些品牌人人皆知,就意味着其消费者群体正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对该品牌有了一定的了解,并有能力与该品牌其他拥有者进行交流,并理解对方到底在谈些什么。

Q:在你的第一本书中,你说中国的消费主义正在塑造世界。为什么会这样?

你瞧!众所周知,美国潮流通常会带动全球的流行趋势。但是,跨国公司若在经济增长的份额中,把中国的那份分出来,就会一下意识到,还是得把眼光更多地放在中国。如此一来,潮流的风向就更容易贴合中国人的喜好,或者是说,他们的喜好会更容易决定整个世界的品位

我们在电信服务中看到过这种情况,比如说双卡手机。你可以装两张卡,离开内陆的时候直接使用,不需要再换卡;或者是一张卡私用,一张卡公用。符合中国人的使用习惯,是打开中国市场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中国消费者通过巨大的购买力影响着市场,进而决定整个世界的潮流,使其流行趋势接近自己的喜好。符合中国人的使用习惯,是打开中国市场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Q:你有在中国看到具体的哪类消费主义与西方不同?

在中国,高消费群体的平均年龄显著降低。4-2-1家庭结构(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的产物)使孩子能在更小的年龄就得到更多:小孩可以从两个父母和四个(外)祖父母那儿拿到零花钱,用的自然也就多了!

第二,任何与中国有关的事情都得跟上中国发展的速度。快速发展会带来什么后果?品牌的口碑会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来,而不是一代代口口相传长期培养而成。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品牌联想。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忧心忡忡,总担心自己是否买对了牌子。与处在缓慢发展的环境时相比,焦虑程度自然要大得多。

另一个特点是,任何创造个人身份,而不是集体身份的行为,都会受到阻碍。我一直在研究,想知道“集体消费”是如何进行的。在1949年到1978年这期间,基本上都是通过这种消费方式将东西卖给人们。是的,为了国民粮食产量,你应该感到愉悦与兴奋,“看看我们搭建的那座伟大的桥吧!”。依我看,这可能是国家层面上的,最大的集体消费,而不是在较小层面或地方层面。

Q:政府是如何通过干预促进消费的?

一个没有汽车的国家,如何在10年、15年的时间内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国和生产国? 我猜想,是美国一旦做出让步,中国出于本能就冲了上去!这种现象自然也就发生了。

但我想说,对汽车巨大需求的压缩、扩增,或者在其生产过程中插入偏好的行业,这些都与国家干预有关。国家需要新崛起的中产阶级有买车的念头,一定程度上刺激国内汽车行业发展。

Q:现代消费主义何时开始在中国出现?

传统的说法是:中国现代的消费主义是随着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提出出现的。1978年,是邓小平提出了“让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说法。但是,在我的下一本书中,我想要推翻的这个答案。

通过激起消费欲来刺激经济增长,就是让中国富裕和强大的方法,这同时也默许了经济不平等。

中国人现在看到的是需求(换句话说就是消费者的购物欲),是生产的开始,而不是死亡。不同于社会主义国家最常做的那样,无限制地将钢铁和其他生产商品输出,直到耗光资源。他们认为,通过激起消费欲来刺激经济增长,就是让中国富裕和强大的方法,这同时也默许了经济不平等。

Q:你觉得1978年之前那种思维方式仍延续着?

举个例子吧,我一直在关注三大商品:缝纫机、自行车和手表。这是毛泽东时代几乎所有人都想要的东西。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想方设法弄到这些东西,还想要牌子货。这类事情你可以看到很多。

消费者对大众生产品牌的认识、或者一致性认同建立在品牌收购之上,受到了很大的压制,但却始终存在。这种品牌意识的闸门是在1978年以后打开的,但却不是空穴来风。

Q:你认为中国消费主义热潮会造成什么结果?

我认为中国就像一个大型的罗氏墨渍测验(其基本原理是:个人面对不明刺激时,会将其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欲望、需求、动机冲突等反映到刺激上——译者注)。你可以在颇富戏剧性的措施中,看到积极和消极一面。中国消费主义热潮对地球、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是我主要的观察方向。你可以说我的思想过时了,但我觉得,对人类的生存而言,地球的存亡是最重要的。因此,通过我对中国的观察,这些影响大都是负面的。

中国的空气污染严重,我认识的每一个住在中国大城市的人,他们第一个要安装的APP,就是用来查看天气、了解在那天的空气下出门有多危险,以及他们该做些什么。这是汽车污染的严重后果,还有其他所有污染,若一直这样发展下去,都会产生不良后果。

实在要说的话,我也可以很容易地将缺点说成优点。比如有能力为自己创造一个完全不同身份啊,享受了从未享受过的东西什么的!但其他人也应该意识到,中国的发展存在极大地问题。

那些购物狂想买的东西,只不过是普通美国人日常使用的一小部分。我还是得宽容点,体谅体谅他们的心情。然后告诉他们,这些东西都是空虚、无意义的存在,他们应该专注于思考,而不是通过更多的物质享受来满足内心的欲望,就像吃巨无霸汉堡一样。【全文完】

 

来源:QUARTZ
作者:Marc Bain
编译:石杰
校改:邓靖琪
觉得赞就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