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7月,乌干达基亚马扎卡村的一只大猩猩杀害了一名叫做穆朱尼·赛马塔的幼童。在这家人搬离后,大猩猩仍然留在了村庄里,甚至盯着赛马塔家空房子窗户上自己的倒影。
赛马塔(Semata)一家生活在乌干达西部傍山的小村庄里,对努力维持生计的一家人来说,生活本就已经很艰难了。他们所种植的农作物仅够养活他们自己,并赚得很少的一点儿钱。然而如今,却又有一群饥饿、粗暴的大猩猩威胁着他们的生活,甚至是他们的生命。
在近一两年里,大猩猩们不断地靠近基亚马扎卡村(Kyamajaka 位于乌干达卡加迪),在周围巡视,并寻找食物。它们从树上偷香蕉、摘芒果、取木瓜,拿其他任何能够吸引它们的食物。它们还曾在赛马塔家附近的一棵树上摘菠萝蜜吃。然而,2014年7月20日,一场噩梦悄然降临,不仅给赛马塔一家以沉重打击,也给其他所有乌干达家庭敲响了警钟。那一天,一只成年雄性大猩猩掳走并残忍地杀害了赛马塔年幼的孩子穆朱尼(Mujuni)。
“当时我正在耕地,一只大猩猩就闯进了花园,”恩特格卡·赛马塔(Ntegeka Semata)在2017年早期接受采访时回忆道。她在抚养四个年幼孩子的同时兼顾辛苦繁重的农活,就在她转身给孩子们取水的时候,一只大猩猩抓住了她两岁的儿子并逃走了。小孩的尖叫声引来了其他村民一起追赶大猩猩,但是这只大猩猩强壮而又粗暴,不幸的事很快发生了。
“他的胳膊被扯断,头部遭到了重伤,胃和肾脏也脱离了身体”。随后,这只大猩猩把孩子破损的身体藏在了草地下面,它逃走了,而穆朱尼在去往当地医院的路上,最终离开了人世。
对基亚马扎卡村的村民和大猩猩来说,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袭击婴幼儿的事件还在发生。当地已至少有3人死亡,6人受伤或幸免于难。
在阿尔伯特湖(Lake Albert)和鲁文佐里山脉(Rwenzori Mountains)以东及其附近地区,卡加迪的人口和景观变化迅速。肥沃的火山灰滋养着越来越多的家庭,他们以在小块私有土地上种植玉米、木薯和水果为生,通过种植烟草、咖啡、甘蔗和大米等作物赚取少许利润。

恩特格卡·赛马塔安慰着她的两个年幼的孩子,他们都是在哥哥被杀后出生的。这家人离开了基亚马扎卡村搬进了一个不合适的新家:一个租来的房间,不受大猩猩的威胁,但是没有土地可以耕种。后来他们获得了一块可以耕种的土地,并重新开始。
乌干达野生动物管理局(UWA)深知大猩猩的现状,不过,他们虽然有义务管理保护区外的大猩猩(包括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却对私人所有的森林区域无计可施。
森林具有减少水土流失、调节气温的效用。不过,要重视其长远利益,就意味着难解燃眉之急,农作物等粮食无处种植。因此,在姆旺达看来,当务之急是唤起居民的意识,让他们时刻对大猩猩保持警惕。为此,UWA在该区域部署了三名护林员,建立了一个野生动物前哨站来监视大猩猩,并帮助村民学习如何同大猩猩共生。
基亚马扎卡村的大猩猩,大约有12只左右,活动在村庄周围,夜间在残枝败叶或附近的桉树种植园栖息。由于野生食物急剧减少,它们白天在村民住处附近的农田和果树觅食。因为森林的树冠不复存在,它们无处荡来荡去,所以行动通常鬼鬼祟祟,偶尔同人类近距离接触。它们在村里妇女儿童取水的同一条溪流里喝水。此外,它们直立行走,站立高度大约1.2米,看起来很像人类。
大猩猩由倭黑猩猩进化而来,是人类的近亲,它们同属黑猩猩种(译者注:“种”也叫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位于生物分类法中最后一级,在属之下,是指一群或多或少与其它这样的群体形态不同,并能够交配繁殖且子代可育的相关的生物群体),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划分的濒危物种。大猩猩在非洲地区的总量不超过30万只。成年大猩猩体格硕大,十分危险,一名成年雄性大猩猩的体重约为59公斤,几乎是体型相近人类的一半。森林里的大猩猩主要以野生水果为食(如无花果),但它们有时也会捕食猴子和小羚羊,将猎物的身体撕裂分解,与同伴分享。由于大猩猩往往对成年人有戒心,所以攻击行为通常发生在儿童身上。
在乌干达,大猩猩是受法律保护的,伤害、猎杀大猩猩都是违法行为。不仅如此,对于乌干达西部的布尼奥罗人(Bunyoro people)来说,在他们的传统里,大猩猩更是受到无上保护。这与国境线另一边的刚果人民以大猩猩为食的习惯形成了鲜明对比。
儿子出事后的三年多以来,恩特格卡和丈夫穆黑瑞扎(Omuhereza)依然生活在那个房子里,但是恩特格卡再也无法在花园里干活,孩子们有时也会因为害怕而无法进食。
2017年底,赛马塔一家离开了这里,到4.8公里以外的一个出租屋内生活,几乎不与外人接触。“我们瞬间回归了一贫如洗的生活”,搬家后的恩特格卡这样说道。
其实,大猩猩也不光是凶手,它们同时也是受害者。尽管当地有法律和习俗来保护它们,但在当地,时常有爱子心切、怒火中烧的人们对大猩猩发起报复性或防御性攻击。就在2018年下旬,一只成年雄性大猩猩被残忍地刺死,而另外一只年轻的雌性大猩猩被棍棒和石头活活打死。其实,这样的流血事件在当地一个叫布林迪(Bulindi)的地方时有发生。也正是在这里,英国的生物学家马特·麦克伦南(Matt Mclennan)对一群大猩猩以及他们同人类的紧张关系展开了研究。
2006年,麦克伦南作为一名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来到乌干达,对大猩猩如何适应居住于人造环境开展研究。他了解到:在当地的布东戈森林保护区(Budongo Forest Reserve),以及其西北方向约80公里的布戈马森林保护区(Bugoma Forest Reserve),均生活着约600只大猩猩。在这两个森林保护区中间,有一个小型农场和大型甘蔗种植园的混合地带,这里的人口数量不断增长,森林面积不断缩小,却有约300只大猩猩生活在这里。它们在丛林间找寻它们的栖息地,或冒着风险从森林里跑出来,到农田里觅食。这里大部分的土地是私有的。1998年,《土地法》(Land Act)确立了财产所有权制度,人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开始毁林造田。然而,这对于大猩猩在此环境下的生存,却生出了问题。
当地错综复杂的情况引起了麦克伦南的注意。他来到布林迪,在布东戈和布戈马两地的中间处,发现了一个由至少25只大猩猩组成的族群。在当地一名助理研究员汤姆·萨比蒂(Tom Sabiiti)的协助下,他开始从粪便样本和洞穴考察(译者注:指一切以洞穴为对象,以地质、历史、生物、旅游等相关知识为指导,实地对洞穴进行多方面或者特定项目观察、调查及研究的工作,是大猩猩研究的方法之一)中间接地收集生态数据。然而,他们却遇到了困难:布林迪大猩猩并不似其他栖息地的大猩猩那样温和、胆怯,它们十分危险。
大型的雄性猩猩尤其凶猛,它们会大声叫嚣,重击地面,还会破坏植被。还好,两年来,这两位收集数据的研究员,终是为猩猩们所接纳了。不过,账还是要算,这些猩猩更是日益放肆。在当地居民的印象中,第一起大猩猩伤害儿童的事件发生于2007年,也就是麦克伦南回到英国完成他学位论文的第二年。2012年,当他再次回到布林迪继续他的田野调查时,一切都变了。
大部分的森林已经消失了。漫山遍布的皆是玉米、木薯、红薯,以及其他各种作物的农田。当地族群里的大猩猩变少了,成年雄性猩猩也少了,它们其中的一些或已死于捕捉器构成的陷阱,尽管这种杜绝猩猩和狒狒偷食农作物的打击方式是违法的。此外,剩下的大猩猩似乎更放肆了,尤其是针对妇女儿童时。并且,它们开始更多地以菠萝蜜等农作物为食,以及它们所憎恶的当地居民为食……

在赛马塔一家离开房子后的两个月后,摄影师罗南·多诺万(Ronan Donovan)在附近安顿了下来,他说,在一周的时间里,大猩猩每天都会来。它们似乎因为被窗户上的倒影吸引而感到兴奋,仿佛受到了里面大猩猩的挑战。
有一点或许值得注意,较之于仅32公里以外布东戈自然保护区的大猩猩,布林迪大猩猩体内压力相关的激素量常常更高。这是否意味着它们更加接近人类,常年掠夺食物的“海盗生活”本身有压力呢?也不知,它们的压力来源,究竟是觊觎人类的食物,还是跟人类的距离更近,还是二者皆有。
对这些猩猩,布林迪的居民们态度不一。当地有一位和蔼可亲的女族长莉莉安·丁卡西米尔(Lillian Tinkasiimire),她家的房子由红砖搭成,房前有一棵芒果树,房后是一棵无花果树——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大猩猩。尽管如此,她对于猩猩却是泰然处之。
“这些猩猩非常聪明,”她说,“只要你不追它们,它们会跟你成为朋友;如果你追它们,那只能是引火上身了。”丁卡西米尔保留了她土地范围内的大部分森林。她的态度是:就让那些猩猩们自由地生活,它们想去哪就去哪。
麦克伦南认为,这种包容的态度是应该支持的。他和他的前未婚妻杰姬·罗恩(Jackie Rohen)创立了一个布林迪大猩猩社区项目(罗恩于2020年早期因肺栓塞死于乌干达,去世前,她还在同麦克伦南一道开展工作)。该项目鼓励当地家庭减少人类同猩猩间的冲突,并为他们提供发展援助,即帮助他们支付学费,并以此为代价要求他们退耕还林,或种植能够为大猩猩提供荫蔽的咖啡作物;配置炉子,以减少使用柴火;开钻水井,以防止妇女儿童到池塘取水时同大猩猩狭路相逢,从而遭遇危险……
为什么不把这些大猩猩搬离布林迪呢?麦克伦南告诉我,人们确实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该将它们搬去哪里呢?乌干达已无空的大猩猩栖息地,而如果将它们放入其他大猩猩的领地,则又会挑起大猩猩间的战争。还有一个可怕的想法是杀死大猩猩以保护人类。不过,基于官方的政策,没有人会提倡这个观点。第三个想法是采取一些措施,比如种植咖啡作物,推广炉灶使用,减少木柴燃烧,鼓励植树造林,以钻井为收入……不汲汲于眼前小利,亦不戚戚于生存艰辛。
这确是一个地方问题,却又不仅仅是一个地方问题。乌干达的困境预示着整个非洲黑猩猩的未来。之所以基亚马扎卡村境遇悲哀,而布林迪镇显得尤为瞩目,只能说明,在这两个地方,未来已来。【全文完】
作者:David Quammen
编译:刘馨泽
校改:孙逸潇
评论
必须登陆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