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下旬,上海的心理医生沈银静(音译)做自愿者,用电话或短信的形式免费为武汉的抑郁人群提供心理咨询。不久后,她就为武汉一家方舱医院的新冠肺炎患者成立了一个线上互助小组。现在沈女士想知道她该如何帮助那些因新冠病毒而失去亲人的人。她担心的是,即使失去亲人会造成持久的心理创伤,许多人仍不会想到寻求帮助。
在疫情期间,心理咨询师们纷纷建立线上小组来协调工作,帮助受难者。武汉大学社会工作学教授郁之虹成立了这样一个小组,为近30名因病毒而失去亲人的人提供心理安慰。郁女士说,他们中的一些人有负罪感,认为自己将病毒传染给亲人,或者觉得病患感染死去,是因为自己没有尽全力帮他们。但郁女士表示,有些人不愿意向她寻求线上帮助。她说,这可能是因为在中国文化中,悲伤是一个私人问题,而那些看心理医生的人仍然受到羞辱。冠状病毒的高峰是在1月和2月,在此期间,沈女士和其他心理健康专业人士组成小队提供心理帮助。数百所大学和慈善机构为焦虑和抑郁的人们设立了“心理热线”。他们的这一行动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发布了数十项指示,指导疫情期间该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这种关注反映了官方和公众态度的深刻变化。毛主席时代,现代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研究受到压制。心理疾病与缺乏革命热情画上等号,没有什么是认真研习毛主席语录不能治愈的。后来,围绕心理健康的政治禁忌被解除。但文化传统依然存在。对公民来说,有心理问题仍然是种耻辱。政府忽视发展心理方面的专业科学知识,把那些有精神障碍的人看作潜在的麻烦制造者,而不是需要同情照顾的人。
然而,近年来,政府开始强调心理健康在国家长期发展目标中的重要性。2012年通过的一项精神卫生法建议,未经当事人同意,不得违背他们的意愿,将他们关在精神病院。在2016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计划中,政府呼吁建立更强大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现在,许多中国人认识到心理健康问题很普遍。芝加哥大学的马志英(音译)说,中国的年轻人,在谈论自己的困难时,已经习惯了使用抑郁和焦虑等词汇。2019年公布的一项由中国政府资助的调查发现,抑郁和焦虑这类疾病在中国越来越普遍。这项研究的作者认为,“快速的社会变革”正在加剧“心理压力”。
与此同时,心理健康咨询也越来越流行,愿意掏钱看私人心理医生的人也越来越多。2002年至2018年间,超过100万人完成了政府认证的简短心理咨询技能课程。2008年,一场毁灭性的地震袭击了汶川,造成6万多人死亡,这次地震提高人们对从事心理学工作的兴趣。随后,更多的中国人开始了心理医生的职业生涯。
政府表示,正在建立的心理健康系统将使普通人更易于在当地诊所或学校接受咨询。深圳是2019年此类改革的约30个试点之一。到今年年底,深圳计划在所有规模较大的当地诊所设立一个配备工作人员的“心理咨询室”。到2021年年底,深圳计划在85%的中小学提供咨询服务。
中国的心理健康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差很多,心理医生仍然太少,无法满足中国的需求。中国每10万公民中只有两名注册精神病医生,仅占发达国家人数的六分之一左右。很少有中国人能享受到一流的医疗服务,所以轻微的精神问题在事态严重之前是不会被发现的。医院也没提供良好的护理。医生只会一味地开药,就算进行心理理疗,也收效甚微。这部分原因他们缺乏专业知识,部分原因是开药更有利可图。
相比于体魄的强健,国民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也同样重要,中国已经在进步,但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要向发达国家看齐。【全文完】
作者:佚名
编译:黄鑫杰
校改:罗欣悦
心理健康真的很重要,莫要小瞧抑郁症,真的需要引起国家的重视。
最近几年,焦虑症、抑郁症等常见心理疾病越来越多,不管是迫于生活压力还是情感压力等原因,这种心理疾病不应该被孤立化,希望中国能够多做这些心理方面的普及,不要再把心理病人当成“神经病”“精神病”患者看待
但是在当前,不得不说,人民对心理疾病的了解还不够深入,甚至待有偏见。
心理健康问题是不可忽视的。生活中各种压力太多,焦虑可能都会有那么点。想要切实加强心理健康建设,不仅需要培养专业、负责的心理医生以提供一流的医疗服务。同时,我们应正确认识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群体,不要抱有偏见。
自己可以评论自己嘛,感觉自己翻译的好尬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样重要的,在武汉受疫情影响的人们以及医护人员都是需要心理援助的,缓解他们疫情后的焦虑和情绪问题。
从身体健康到心理健康,折射出的是时代的变迁,国家的进步。尤其是在疫情的当下,心理健康显得尤其重要,我认为,政府应该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更大范围、更大程度地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热线。
确实中国对心理健康的重视还有待加强,强健的体魄非常重要。同样体育课老师不能再“生病了”,好在现在政府也开始重视这一问题。
因为疫情原因, 在家待着的每个人都有压力,包括学生,比如说每天父母都念叨在家懒,催上学。。。跟父母的关系也逐渐变得白热化,心里还是难受的。
其实不只是疫情,平常的日常生活中抑郁、焦虑的情况也不少,自己身边也有,但是我们的文化中对心理问题的偏见实在过重,希望能在我教育和其它方面普及相关的基本知识,让真正需要的人求救有门。
现在很多人受丧文化影响,抑郁、焦虑的问题比以前更普遍,需要重视。比如疫情中失去亲人的家属,社会应给予更多帮助。疫情到了中后期,已经不仅是治疗身体上的疾病,还有心理上的障碍
身心都健康才是真的健康
疫情之下,很多人心理压力都特别大,我自己深有体会。真的要多多关注心理健康方面!
相比较西方而言,国人似乎对心理健康问题带有偏见,对于心理问题总是难以启齿。尤其是青少年,在这个年轻的群体中,心理疾病患者的数量极大。 好在近年来,中国无论是从政府层面还是人们的意识层面,都提高了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正确认识,希望这一趋势一直保持下去!